該說點正經話了。嗯,世界真的是不對稱的。你可以一輩子活得正兒八經,但就無法一直不正經下去。這怕是人生無趣的總根源。大體上人的有趣度和正經度成反比。正經的態度可能來自使命感。我不太喜歡這一感。有一群人這種感覺特強,他們自覺是上帝的選民。可是旁觀者幾千多年看下來,怎麽覺得上帝把他們選出來,就是為了折騰著玩的?所以,盡管老天經常苦我們的心誌,勞我們的筋骨,肥胖我們的體膚,空乏我們的錢包。但確實沒有降大任於我們,一次都沒有,一個都沒有。
可是,我這次一本正經地寫這個又臭又長的東西,確實是苦逼出來的。因為在網上論壇上,不管什麽屁大點事,隻要一冒頭,就會有無數的曆史碎片漫天飛舞,胡蘿卜夾棒子,站一邊圍觀都挨砸。沒辦法,不怨天不尤人,誰讓我們是炎黃子孫呢。炎黃子孫有個無可救藥的癖好,喜歡翻曆史的垃圾堆。因為咱們家的垃圾堆,比別人家的都大。越看越不放心,總害怕有什麽祖宗的寶貝遺失在其中。可這個垃圾堆大得可怕,一個人要是陷進去,恐怕一輩子都走不出來。所以我拿刀切個小剖麵出來,先別進去,遠遠看看到底有些什麽。
我要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如果你在尋找有價值的東西,不要去翻曆史的垃圾堆。垃圾堆裏總有許多閃閃發亮吸引眼球的,但有用的東西是一件沒有的。但凡有用的,現在都正用著呢。一件東西之所以被扔進垃圾堆,總是有理由的。
有人可能不服氣,認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我看還是不要去跟石頭過不去。要知道我們這麽喜歡曆史,完全是遺傳的。我們的祖宗更喜歡。而且我們的祖先們,不學數理化,不考托福六級什麽的。一旦識了字,成天就是幹這個,個個是高手。當年這個垃圾堆尚未成堆,還隻有幾片碎骨和雞毛的時候,聖人們就趴在上麵摸來摸去。孔子成天文王周公,還往上扒了三代,直到文獻不足征。孟子繼續挖,言必稱堯舜。後來的人隻好去扒伏羲女媧的墳。一代又一代,扒了幾千年,能給你剩下點什麽?
還有人相信自己運氣會比別人好。淘舊貨總能撿漏。這曆史大家都看得到的東西,相當於公眾信息。什麽是公眾信息?就是落在鬧市地上的錢。比如,在王府井步行街上有人掉了一張百元大鈔。這種事會發生,還可能不止一次地發生過。但你要是在大柵欄聽到這個消息,立馬匆匆找的士,準備趕過去撿。你道我會說什麽?我當然鼓勵:去吧去吧,這畢竟比你去翻垃圾堆發財的可能性大些。
我建議我們今天遇到事情,就用你的常識邏輯理性,知識理論技能,分析而找出解決方法。不要動不動去翻曆史。曆史常讓你感到似曾相識,卻又總是似是而非。所謂借鑒曆史,大多是不肯動腦子的偷懶借口。曆史中積累的智慧,都還在今天的知識體係中活著呢。你該用什麽學科就用什麽,該學什麽專業就學什麽。到曆史中去找答案,無異於向死人去求長生不老藥。
我們今天讀曆史,應當抱著消遣和娛樂的態度。不要帶著太多沉重的使命感,否則一定會陷進去走火入魔的。有了使命感你就去幹些實事,不要去尋章摘句。當然,牽涉到那麽多人的飯碗,本人可不敢宣揚讀史無用論。而且我還搜腸刮肚找出讀史的三大好處。
第一是可以自衛。做個炎黃子孫大不易。經常有人要打你的板子。這板子一麵刻著“先聖人精義”,另一麵刻著“五千年文明”。打你不需要理由,因為有了這個板子,就能替天行道,如聖人親臨,見誰打誰。你讀了曆史,就可以也依葫蘆畫瓢做個同樣的板子,和他們對打。
第二是當作心靈雞湯。你要是個好人,一直為在幼兒園裏幹的一些壞事內疚至今。可以讀讀曆史。你會發現比你壞一千倍的人從古到今比比皆是。沒有什麽壞事人類沒幹過,幹的人都成了帝王將相。頓時你的心理壓力就釋放了,不會發展成抑鬱症。
第三是可以幫你識別騙子。曆史中有很多騙術,騙了我們祖祖輩輩直到今。你要是再被同樣的騙術騙就冤了。書中不但記載了很多騙局,曆史本身就是最大的騙人工具。我們今天的曆史有多少是官方編的?為什麽官家要花那麽多人力財力去為前朝修史?還用說,就是為了騙後人。這可是有點技術含量的活。技術含量大概是按搶劫、偷竊、詐騙的順序遞增的。這就是為什麽曆屆科舉中顯得特聰明的人,都要被點成翰林去修史。現如今的騙子,不敬業,很懶。懶人都喜歡讀曆史用曆史。所以今天很多古老的騙術,臉不洗胡子不刮,又被直接祭出來了。
當然,前提是你要讀懂曆史書。所有曆史,百分之一百是被篩選過的,百分之一百是帶目的編的。就是沒有百分之一百的真實。出版商隻是個商標,負責脫頁散架了給你換一本新書;作者隻是個人名,頂著這個名字的人可以拿稿費評職稱而已。除了讀者自己,沒人對真實性負責。所以作為讀者,我們要自己行動,他編得向左偏我們讀得就向右調;他編得向右偏我們就向左校。盡量抵消那些騙術的效果。如果太離譜,幹脆就一點不采信。所以孔子說:“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
有人擔心這樣的話,曆史豈不是不完整了?這是多餘的擔心。曆史,本來就是支離破碎的浮光掠影。你能讀到的,或應該讀到的是一些雪爪鴻泥似的史料而已。越是完備的描述越不可信。年代久遠,人死證偃,後人借機上下其手。讀史者自己需要去猜測還原事情真相。其實你不需要理會當事人說了什麽寫了什麽,隻要看一件事,一段時間中,在實際利益上什麽人得了好處,得了多大好處;什麽人吃了虧,吃了多大虧。你大概就能明白是怎麽一回事了。
還有的抱怨這樣太累,搞得沒樂趣了。打遊戲你不是還要拚命升級麽?也沒覺得累。其實,你累呀累啊的,就會習慣了。想輕鬆也可以把曆史就當小說讀。實在不願意動腦筋,我教你一個機械的方法:每次去掉一個最高分,再去掉一個最低分。就是這樣也比一點事不做,把自己全身心不設防地暴露給騙子們強多了。所以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
太有道理了!隻不過他這一策,我們取還是不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