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準備好的學生 (3)— 一個真實的倫理案例
李革勝 , 11-22-2012
時光飛逝 , G 同學交大畢業已經十年 。 時過境遷 , 這時是加拿大西海岸一世界著名大學 A 大材料係的全職研究工程師 (full-time research engineer) 。 A 大學是加拿大的名牌大學 , 提供世界級的高質量教育 (Top-notch Education) 。 由於來自世界各地的生源豐富 , 競爭激烈 , A 大學入學門坎相當高 , 本科成績全部在 90% 以上才考慮錄取為研究生。
G 同學有幸得到工程師的位置 , 是在北京基金委外事局工作期間 , 接待了加拿大基金主席 B 博士。被邀請去 渥太華 家裏做客。 他本是千軍萬馬走鋼絲來到加拿大的 , 硬考英語水平考試 (EPT), 是西南地區最好成績 (119 分 ), 當時考 50 分就可以申請出國。那一年 , 中國公派出國隻有 1,000 人。
聽起來象天方夜譚 , 匪夷所思 , 但是真實的。 G 同學受盧剛影響太大 , 就是 91 年在美國愛荷華大學槍殺導師和係主任的那個天才。看到盧剛的報道 , 受到強烈震撼。 G 同學考上科學院研究生時 , 就有預感 , 美國那邊要出事。李政道博士在中國招收物理學研究生 , CUSPEA 是當時中國大學生出國的唯一機會 , 據傳 , 出去的留學生有個秘密使命 : 偷學原子彈 , 所以美國人嚴加防範也是不得已。
果然 , 受交大材料班事件影響 , 敏感的美國人開始嚴格管理留學生 , 結果逼出了個 盧剛 。北美這邊情報來源非常豐富。 G 同學在北京接待 B 博士的第三天 , 驀地驚覺 B 博士對自己在交大材料係的過去了如指掌 , 那時沒有穀歌 , 個人信息都沒有放在網上 , 可見 B 博士的情報來源相當可靠 。暗示可以安排在加拿大工作 , G 同學心領神會 , 沒有想到 , 一張離奇複雜的網在等著 G 同學。
再說盧剛 , 他是發表的文章和博士論文 , 數據有暇疵 , 難言之隱。 說不出口 , 有口難言 , 不敢申述 , 憋在心裏 , 無顏見江東父老 , 最終 , 拚個魚死網破。其實博士論文數據有誤是普遍存在的 , 沒有多少教授可以誇口 , 文章論文毫無暇疵 , 一清二白 , 把個教授搞臭容易得很。沒有必要去殺人。 G 同學從小就懂 “ 犯我大汗者 , 雖遠必誅 ”, 在這方麵早有準備 , 打算去美國抓個教授給大家看看。因為那時他還不明白 , “ 用愛心去解決問題 ” 這個道理。 G 同學原想去美國頂尖的 MTI, 和 S 教授已經掛上了鉤。出發之前 , 就看到軟肋,納米材料有幾張照片 , 可重複性有問題 , 是其致命之所在。胸有成竹 , 把盧剛丟的臉找回來 , 拯救這些材料科學家和中國留學生 , 是他 G 同學 , 一個交大補考生的責任。
神使鬼差 , G 同學所在大學人事處 , 死活不讓去美國。 G 同學還沒有準備好 , 把這個混世魔王送到美國去 , 那些從美國回來的人還有啥牛可吹 , 讓不讓人活了 ? 非讓去德國 , 理由是懂德語。厚著臉 , 到人事處裝可憐 , 才拿到去加拿大的許可。內心強大是他的優勢。
在 A 大學材料係碰上交大的同班同窗 J 同學 , 其夫人也是交大材料係的博士。 J 同學在 A 大學的碩士剛畢業 , 已經開始做博士學位工作。 G 同學看到竅門 , J 同學的底細清楚得很 , 在交大成績雖然優秀 , 但絕對不是本科成績全部在 90% 以上。估計是走後門 , 開的假成績單。後來 , 還碰到交大的同窗好友 I 同學 , 他的夫人也在 A 大讀研究生 , 他們都不是本科全 A 。 另一清華來的 R 同學也招了 , 是找關係用的假成績單 。 在清華 , R 同學班上隻有 2 個同學本科成績全部在 90% 以上 , 其他人都沒有資格讀 A 大學研究生 ? 因為交大的精英教育 , G 同學兩門課補考 , 就永遠被 A 大研究生院拒之門外 ? 刻薄寡恩的本科評分標準 , 和苛刻呆板的研究生錄取製度 , 把這些可憐好學上進的學生陷在罪裏 。
G 同學的小老板 , 一個從中科院來的 Q 同學 , 三年就拿到了 A 大學的博士學位。眾所周知 , 第一年攻讀博士課程 , 查參考文獻需 3 個月 , 寫博士論文需半年 , 論文寫好後等待期和找工作為 3 個月 , 扣除聖誕節等法定假期 , Q 同學實際做實驗時間不到一年 , 發表了兩篇文章 , 一篇美國專利 , 火箭速度。專利的的等待期最少一年 , 即博士生的第一年就開始申請了 , 實驗還沒有開始 , 結果就有了。不合邏輯。 上班第一天 , G 同學就告訴 Q 博士 , 他的博士論文是高中化學實驗報告的簡單擴展 , 閉門造車,無中生有。溶膠凝膠模型太粗製濫造 , 太籠統 , 布氏硬度 , 拉伸強度等數據為慎重起見 , 需再仔細檢查。 Q 博士果斷讓其閉口。看來 , 這裏是騙子集中營。 通過作弊進入研究生院 , 多少有些誤入白虎堂的感覺 , 百口莫辯。 因為這些暇疵 , 留學生門在實驗室沒日沒夜地幹 , 生怕得罪老板 , 身敗名裂。拯救這些可憐的留學生 , 隻有他 G 同學了。如法炮製 , G 同學請在交大材料係留校的 Y 同學開假成績單 , 把兩門補考的課程去掉 , Y 同學心領神會 , 舉手之勞。 果然 , G 同學被 T 教授錄取為研究生。所謂 ”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 。
蛇對女人說、 神豈是真說、不許你們吃園中所有樹上的果子麽。 ( 創 世 記 3:1)
對於交大補考的曆史 , G 同學應對淡定 , 不會背這個包袱的 , 遲早會有機會證明自己。 G 同學有三大法寶 , 1 學習爆發力和強記功夫 , 2. 高中 , 本科打下了一流數理化和語言文字基礎 , 3. 考場現場發揮狀態好 , 心裏素質穩定。在別人輾轉難眠時 , 也能安然入睡。當年天天泡在交大圖書館 , 讀 ”Boston post” , “New York Times”, “Global” 等外文報紙 , 情報工作做得相當完善 , 知道來自世界各地尖子大學生是什麽水平 , 有備無患。
G 同學選的第一門課 , “X 射線熒光衍射與電子掃描技術 ” 是 A 大學海洋與地球係 M 教授開的 。 地球係有加拿大最先進的電子探針掃描隧道顯微鏡 , 這樣的實際操作機會 , G 同學是不會放過的 。
M 教授上課講話速度奇快 , 語速大約是普通人的兩倍 , 連音多 , 生怕學生怪他講慢了 , PPT 一個又一個 , 對母語不是英語的國際學生 , 乃災難也 。還好 , G 同學善於察言觀色 , 上課偷偷地錄音 , 下課拿 Hardcopy 對照檢查 , 發現其 授課是典型的照本宣科 , 完全是在念複製件 (hardcopy) 。 沒有課後作業 (Assignment), 隻有期末閉卷和上機考試 。 G 同學不費吹灰之力 , 把 Hardcopy 全部背誦下來 , 信心十足地參加了期末考試 。知道 , 班上其他同學都沒有人願意去背這些無聊的課程內容。如來自德黑蘭理工大學的尖子生 D 同學 , 首爾大學的天才 K 同學和華中工學院全優的 E 同學 , 在上機實驗中 , 發現兩位天才 , 根本不懂 X 射線熒光 (XRF) 和 X 射線衍射 (XRD) 的區別和用途。前者是對材料進行成份分析的手段,後者主要是進行材料微觀結構定性分析的方法。
G 同學得了 83 分 , 是當時地球係最低分數 , 十分納悶 , 手足無策。原來 B 博士認為他還沒有準備好 , 說話太衝 , 易得罪人。要暗暗地給他個教訓 , 用加拿大的方式培養人才。這引起 G 同學猜疑 , 白人的驕傲 , 白人世界的秩序 , 還輪不到亞洲學生指手畫腳。因為沒有證據 , 隻能默默忍耐。
T 教授的 ” 陶瓷 ” 課更輕鬆 , 發幾分複印件 , 回家自己讀 , 準備 PPT, 考試就是到講台上講 , 數學 , 材料專業基礎要求不高 , 實際上是考英語講演能力 , 英語係畢業的本科生最適合這門課。 G 同學最怕的 , 也是這種課程 , 評分沒有標準 , 準備考試一頭霧水。備個快譯通 , 矯正口音 , 反複練習講演稿 , 講得滾瓜爛熟 , 做到流利 , 把 PPT 翻來覆去做得漂亮。最後 , G 同學得了 81 分 , 是陶瓷研究室最低分。 T 教授打分有失公平。
T 教授的情報可靠 , 一個大膽的計劃在他心裏醞釀 , 故意把 G 同學分數往低打 , 其他同學分數打高。 試想 , G 同學一個材料係中下成績學生 , 都可以上 , 材料係一百多研究生都可以名正言順地讀博 , 當教授 , 教學質量沒得講。交大的曆史重演 , Q 同學博士論文數據有假帶來的尷尬 , 可以洗的幹幹淨淨 , 兩全其美。
P 教授在材料係教授冶金傳熱課程 , 是關於材料冶金熱加工過程中複雜的熱傳遞過程的課程。該課程對高等數學 , 特別是數理方程特殊涵數要求相當高 , 說白了 , 是一門純數理模型課。 A 大學材料係資深的研究生都勸新生們不要選該課程 , 而這正是 G 同學的用武之地。
G 同學一個勁鼓動同一研究室的 K 和 E 兩位天才選 ” 冶金傳熱 ”, 從地球係的課就看出 , 如果沒有後門 , 兩位人才斷沒有機會通過該課程 , 因為數學基礎不是一兩個月可以補起來的 , 要看看 A 大學的水有多深。沒有想到 , 這對 K 同學是個災難 , 三年後 , G 同學碩士畢業時 , K 同學還在焦頭爛額地學 ” 傳熱學 ”, 高數需要補的課太多。現在想起來 , 後悔莫及 , 因為那時他還不懂得愛。
A 大學早就知道國際學生水平參差不齊 , G 同學數理基礎特突出 。 為了平衡 , 在開課前 , 把傳熱方麵的書籍全部雪藏。 G 同學搜遍了 A 大圖書館 , 一本傳熱方麵的書籍都找不到 , 而 K 同學卻不知從哪裏弄到教師用書 ” 傳熱學 ”, 讓人羨慕不已。
P 教授說話細聲細氣 , 講課語速快 , 聲音 柔軟輕細 (weak), 一個勁兒版書 , 龍飛鳳舞。 G 同學知道 , 聽這種天才教授的課 , 根本沒辦法全部筆記下來 , 隻能記個大概。幸好在國內是傳熱專家 , 還寫過一本本科傳熱學教材 , 這些 G 同學並沒有告訴任何人 , 怕節外生枝。課程沒有閉卷考試 , 按時交四次作業 , 可以自願分組討論 , 分享學習資料 , 不許互相抄襲。
第一次作業是關於熱傳導 , 難點在用傅裏葉定律寫的常物性 , 穩態 , 三維有內外熱源的導熱微分方程 , 在定解條件下 , 三類邊界條件下 , 非均勻熱交換係數 , 解翅片的關於溫度的二階非齊次常微分方程。十年前 , 在交大的努力得到回報 , G 同學憑記憶在分組討論前就輕鬆完成功課。
令 G 同學吃驚的是 , E 和 K 同學在雲裏霧裏 , 對課程摸不著北 , 全部抄他的作業。讓人措手不及 , 心理不平衡。 在地球係的電鏡課 , 就發現這兩個天才 , 水平不高卻得高分 , 將來 E 博士畢業回中國 , 可是要當教授的 , 誰來替他的學生著想 ? G 同學提醒 K, 這是抄襲 (Cheating) 。 K 同學拉住他的手情緒激動,語無倫次 , 前後矛盾地談論同學之間的友誼。這種賄賂式的套交情 , G 同學當然不領情 , 要對大韓民國 社會公眾 的聲譽負責。
G 同學打電話告訴 P 教授 E 和 K 同學有與其 完全同樣的答案 , 特別是 K 同學一字一句 ( word-for-word) 抄襲 , 連 G 同學獨有的中式英文 , 語法錯誤都照單抄下交上去 。在電話裏, P 教授講話語速非常快 , 頻繁的哩語 G 同學隻能聽懂 8 成。去辦公室和他麵對麵的交流 , 不停地被打斷對話, G 十分惱火。事後 , P 教授找 E 和 K 對質 , 兩人斷然否認 。 P 教授提醒 G 同學不要汙蔑好人 , 沒有實證 (hard evidence), 就不要亂說 , 人家可是本科生裏麵的精英。
出於責任心 , G 同學告訴指導老師 , 開始並不知道他們沒有完成作業 , 第一次小組討論 , 也不曉得會抄襲作業 , 不是密謀共同作弊。因為 B 博士的警告 , T 教授對 G 同學有成見。聽見愛徒抄襲作業 , 勃然大怒 , 人家是本科全 A, 將來要讀博士 , 當教授的 , 怎麽會抄襲你的作業 ? 上一門課 , 成績比你好 , 是否嫉妒了 ? 三個人作業相同 , 我怎麽知道不是你抄他們的 ? 你想不想看我的博士論文 ? G 同學哭笑不得 , 無可奈何 , 隻好悻悻而去。
第二次作業 , 是熱對流 , 關於自然對流傳熱的控製微分方程 , 複雜幾何形狀物體的換熱,湍流換熱模型是非常簡單的 , 隻是解微分方程的要求高 。 G 同學自然按時完成作業 , 這次 , 沒有參加小組討論 , 也沒有通知其他同學 , 徑直把作業交給 P 教授。 E 和 K 同學沒法完成作業 , 厚著臉來求 G 同學借作業。因為電鏡課得到的分數太低 , 當然不願意。告訴 P 教授 , 為啥他們倆上次作業完成了 , 這次完不成 ? 這是數學 , 懂了就可以做得出 , 不懂就做不出。 P 教師問到 :” 你是誰 ? 想幹什麽 ?” 這話讓 G 同學愣在那裏 , 決定保持沉默 , 觀望下去 , 工作中少說多聽 , 戒急用忍 是其優勢。無所作為,總比為所欲為好。 後麵兩次作業 , G 同學沒有參加討論 , 但知 道他們都沒有按時交作業。到現在 , 也不清楚這兩位天才是如何學完這門課程的。
最後 , G 同學 ” 冶金傳熱 ” 得到 90 分 , E 同學得了 97 的高分 , 因為沒有完全抄 G 同學 , 在作業中加了點自己的東西。 K 同學得到 87 分 , 因為其 100% 考貝 G 。 兩人前後都獲得 A 大學博士學位 (Ph.D) 。 E 同學準備好了 , 回國後 , 得到國家基金支持 , 現在某重點高校材料係當教授。
G 同學 目瞪口呆 , 就此事谘詢材料係 W 教授 , 係上唯一的華人教授。 G 同學強調 , 他並非嫉妒 E 和 K 同學得高分 , 隻是想讓材料係了解 , 學到的知識應該與分數相匹配 , 畢竟他們博士畢業以後是要當教授的。 W 教授把辦公室門一關 , 開門見山 , 我本科不是清華讀的 , 是浙江大學的 , 在清華做的博士後。為了個教授的位子 , 隻好這張老臉豁出去不要了 , 而你還沒有準備好成為一個 ” 騙子 ” 。
問題討論
1. 往後看 , 是個諷刺 , E 同學是本科高材生 , 跟 G 補考生相差懸殊 , 去抄 G 的作業 , 得分還比 G 高 , 這公平嗎 ?
2. G 同學本是個傳熱專家 , 他並沒有告訴別人 , E 和 K 同學在起跑線上就輸了 , G 同學是否在作弊 ?
3. 材料係給 , E97 的高分 , K 同學 87 分 , 對其他同學公平嗎 ?
4. P 教授 , M 教授和 T 教授的責任是什麽 ?
5. 在整個事件中 , 誰是受益者 ?
倫理觀點
G 同學看上去有自戀狂的優勢心理傾向。說好聽點 , 是對社會政治抱有 “ 以天下為己任 ” 的憂患意識 , 憂國憂民的責任感與寬廣胸懷。把自己放在道德高地上 , 隻為私利和虛榮打算 , 有 ” 挾天子以令諸侯 ” 的嫌疑。
我們從盧剛事件得到的教訓 , 是愛和寬恕。而 G 同學好象還沒有學會愛 , 還沒有準備好成為國際人才。還是個狹隘的精英主義者 , 老子天下第一 , 總想當英雄 , 當救世主。也可能是背書太多 , 大腦受永久性物理損傷 , 思維固化 , 走進死胡同 , 鑽牛角尖 , 思想有問題。 本科兩次補考 , 思想包袱太大 , 過分敏感 , 畫地為牢。
G 同學老是在走鋼絲。矛盾多根源其自卑的個性。偏執的性格讓他老是去做些神經兮兮的事情。常常臆想別人在背地裏整人 , 沒有理解和寬容。作出點東西就沾沾自喜和驕傲自大。遇到不如意覺得生活很糾結,很掙紮,缺乏安全感。跟 G 同學的成長有關 , 從小就是個 ” 一俊遮百醜 ” 的學生 , 學習能力強的天賦遮蓋了其先天不足的缺點 , 成人後 , 慢慢暴露無遺。
從本案例看 , E 同學和 K 同學是赤裸裸的抄襲 (cheating) 行為。甚至可以說 E 和 K 結黨 , 同謀作弊。並被無心的 G 同學碰巧當場抓獲。 G 同學為人磊落 , 光明正大地向教授反映 , 應該受到鼓勵。 P 教授可以有四個選擇 , 1. 延遲給 E 和 K 同學分數 ; 2. 區別對待 E 和 K; 3. 給兩人不及格 , 重修該課程 ; 4. 賣 T 教授個麵子 , 睜一隻眼 , 閉一隻眼。
當大人物 B 博士介入研究生課程學習時 , 事情開始變得複雜化。 T 教授招收 G 同學為研究生 , 當然是為了基金。顯然 , A 大學研究生院並沒有把 苛刻呆板的研究生錄取製度當回事 , 否則 , 不會有那麽多學生老師造假 , 製度是死的 , 人是活的 。 在生存 麵前,尋求認同和機會,這是每個人需求。是那個時代的環境造成的,人人都需要一個各顯神通的生存法則。
莫言自曝學曆造假,讓我們看到唯學曆之荒唐 。 莫言的碩士論文大概隻有 12000 多字,其中有 3000 字是老師加上的。 不是 ” 科班 “ 出身,靠著 “ 假學曆 ” 走向世界,獲得諾獎。
莫言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後,還是擔心這段不光彩的經曆,自己先說出來,求一個心安,是一種自我幫助。在身份社會,學曆和職稱是一個能讓人快速認同的路徑 , 是一塊敲門磚 , 大多被看做能力的代表。這裏不是批評評價體係的醜陋。學曆是比較安全的做法,因為了解一個人的過去是要花很多時間的。
這些大學裏的醜事不宜公開發表 ( off-the-record), T 教授當然不會告訴 G 那些場麵下解決的問題 (under-the-table resolution) 。 讓愛刨根問底的 G 同學糾結不已 , 好奇害死貓 , 這是給 G 同學的忠告 。全部安置妥帖是需要時間的 , 應該相信 A 大學有這個能力 。
P 和 M 教授講課速度快 , 語速快 通常有兩種情況,一是思維和語言反應和協調能力強,一是處事急躁 , 不自信、不穩重的情況。在這裏 , 他們可能是第二種情況 。語速快的人常令人不舒服。共同的特點是,容易激動、情緒不穩定、兒時受到一些挫折、有自卑感。通常比較自我、一直在講自己的事、不給別人說話的機會。想法都是以他的情況為中心 , 基本不考慮別人的利益和心理。 M 教授在大學裏 , 通常的交流可能是不愉快的,甚至以爭吵告終。
可能 G 同學 上班第一天 , 告訴 Q 博士 , 他的博士論文是高中化學實驗報告的簡單擴展 , 閉門造車。 溶膠凝膠模型太粗製濫造 , 太籠統 , 布氏硬度 , 拉伸強度等數據為慎重起見 , 需再仔細檢查 。這事得罪了敏感的 T 教授 , 甚至懷疑 G 同學盯上了自己的博士學位來曆 。他可是親眼看見 G 同學和 B 博士在大學禮堂聊天。
G 同學向教授們求助 , 不是畫蛇添足 , 是盡責任。應該是教授們 不勝任目前的職位 , 也可能是 G 同學情況太特殊 , 教授們第一次碰到 , 應該給他們更多機會 。
最終 E 同學得到 A 大學博士學位 , 回中國當了教授 , 不知道他的傳熱學到底是什麽水平 , 博士課程得了 97%, 可是了不起的分數。讓執筆者無語。
11-22-2012 於溫哥華
(3 小時寫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