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回憶和中科院大學親密接觸的時光

(2012-09-28 08:13:20) 下一個

回憶和中科院大學親密接觸的時光

李革勝

在加拿大找工作寫簡曆 , 有一事讓我煩惱和糾結 , 因為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和中國科大研究生院是兩塊牌子 , 一個地址 , 就是北京石景山區玉泉路上的那個。我們在沈陽金屬所讀研究生時 , 很多同學的基礎課都安排在玉泉路。北美的雇主到網上一查 , 硬說我是中國科大的畢業生 , 而我的朋友陶長保是正經八百中科大物理係 89 級的 , 卻常被認定為玉泉路的中科院畢業生 , 讓人哭笑不得。其實對外交流時 , 這方麵的誤解和笑話很多 , 可能這也是中科院研究生院改名為中科院大學 ” 國科大 ” 的原因之一吧 。

上海交大 , 金屬所 , 院士篇

中科院沈陽金屬所 91 級 來自上海交大 87 級材料係有 5 位同學 , 506 的湖南唐兆麟 , 江蘇花翷 , 浙江夏軍 , 502 的沈陽胡天容和重慶李革勝 , 502 還有 3 位同學去了上海分院 , 新疆許東 , 四川李寧和上海顧中華 , 我們全部是通過全國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 , 進入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的 。 金屬所編學號 , 排寢室都是根據入學成績由高到底排的 , 筆者入學成績第一名 , 學號是 9101 。 當時 上交大材料係是交大最小的係一級單位 , 隻有 2 個專業 , 材料科學和金屬材料及熱處理 , 每年隻招 4 個班 , 一百來號學生 。 91 年本科畢業時 , 差不多有一半的同學讀研究生 , 所以上交大材料係 87 級特別擅長考試 , 名聲就這麽來的 。 當時 , 有外校同學酸溜溜地說 , 我們是一群來自上交大的 “ 小赤佬 ” 。 為此 , 92 年交大材料的係主任司鵬程教授還專程到金屬所了解情況 。

金屬所是中國材料科學和工程研究的重要基地 , 兩棟灰色的科研大樓 , 一直是中國材料學界頂尖的研究中心 , 當時所裏麵有 20 多名院士。 91 年時 , 師昌緒院士還在所裏帶研究生 , 葛庭燧院士已經去了合肥 , 他建立的內耗實驗室還在 , 夫人何怡貞院士 , 我們還經常在大院裏碰到。 郭可信院士也常來 , 當時直接給研究生上課的院士有 , 王景唐院士 , 周本濂 院士 , 李吉紅的導師 葉恒強 院士是個偉大的人 , 曾經幫助筆者在雜誌上發表一篇和澳大利亞合作的文章 ; 曹楚南 院士是筆者的好朋友唐兆麟的導師 ; 李依依院士是胡天容的導師 ; 當時花 翷 和中科大來的李樹有就是盧柯院士課題組的成員 ; 筆者 2002 年在 加拿大不列 顛 哥 倫 比大學 亞 材料係 還碰見 胡壯麒 院士 ; 他在加拿大做學術報告 , 當時 唐兆麟和張麗紅也在溫哥華 NRC 做研究 , 是一個課題組的 ,2010 年筆者偶然在張伯倫公共圖書館還碰到張麗紅 。 98-99 年筆者在花園路基金委工作時 , 跟師昌緒院士的秘書童百運是哥們 , 經常目睹大師的風采。一句話 , 金屬所是個院士紮堆的地方 。

中科院沈陽金屬所 91 級 隻有 22 名同學 , 來自北郵的黎葉生同學因肝炎修學一年 , 實際上 91 級隻有 21 名研究生 , 是金屬所曆史上最小的班集體 , 現在熱炒的小班教學 , 跟那時候相比 , 是 ” 小巫見大巫 ”, 換句話說 , 金屬所 91 級 是典型的精英教育 。比如我們的英語教師有兩個教授 , 加拿大人 BOBIE 和北外的彭老師 。 當時 , 91 級英語最好的是吉林大學的高洪光 , 畢業考試 , 筆者英語隻考了 64 分 , 胡東昉考了 63.5, 高洪光卻考了 75 分 , 華中科大的張鴻考了 70 分 , 清華的高文寧和應曉滸考了 70 分 , 東北大學的陳朝暉考了 67 分 。 因分數太低 , 大家意見很大 , 彭老師把分數開根號 , 再乘以 10, 這樣看上去舒服一些 。 班上的輔導員是教育處精通心理學的薑灝老師 , 孫國臣老師和王曉兵老師 。

遼寧大學的李木教授教 ” 計算方法 ”, 全部都在 90 分以上 , 讓其他沒有上李教授課的同學後悔莫及 。 吉林大學數學係的董連科研究員教 ” 特殊涵數與數理方程 ”, 2/3 的時間在講雲裏霧裏的分形技術 , 最後總算明白了雪花為什麽是六角形的 , 但時間已經過去了 。 東北大學的郝仕明教授的 ” 相平衡與相變原理 ”, 隻有劉宇紅一個人給了 80 分 。 原來大學老師都一樣 , 不管是在上海 , 還是在東北 。

聞立時院士給我們上課時 , 就從來不板書 , 不教知識 , 隻是座談 , 發點資料回去自學 , 期末結束時根據作業給個成績 , 對自己的學生 唐兆麟也是一樣 , 明說 , 要培 養學生的 獨立思考能力。提高學生判斷的精準度。要求學生 對選 準的目 標 要 鍥 而不舍地追求。即 ” 信心來自於不見斷學 習 ” 。他這麽上課 非常有眼光、有 見識 。

課題組 , 同學 , 大學篇

敢 為 天下先的 中科院果然不同凡響 , 入學前 , 研究生導師一字排開 , 讓學生選老師 。 我選 無機材料研究室 (13 室 ) 的從賓州大學回國的曲哲研究員 , 是看上了他那台 80286 電腦 , VGA 彩顯 , MS DOS 2.0 係統 , 10M 硬盤 , 5 寸軟區 , 9 針打印機 , 91 年的春天在中國這可是稀罕物 。 在上海交大學計算機是按小時記費的 , 隻有用笨辦法 , 把 FOUTRAN, DEBASE 等語言命令強記下來 , 做一個 紙 鍵盤練習 指法 ,提高打字速 , 到了上機時 , 一小時就當十小時用 。 讀 曲老師的研究生可以 24 小時免費使用電腦 , 那還等什麽 ? 那時 練 就的盲打 , 現在 可 同 時 和七八人 用不同語言 開 聊 。

曲老師 92 年跑到深圳辦金科公司 , 對我的碩士學位論文 , 不聞不問 。 還去 李依依所長辦公室吵架 , 說李所長一手遮天 , 即嫌他水平低 , 看不上導師 , 通過胡天容把他調到 深圳做生意 , 以霸占他的辦公室 , 計算機 , 並非不願意指導學生 。 其實筆者為了討好老板 , 還是很花了些工夫的 , 比如陪他大女婿整天在辦公室打電子遊戲 ” 楚漢相爭 ”, 從來隻輸不贏 , 討其歡心 。 碩士論文也隻有 咬 緊 牙 關一個人做完 , 直到 94 年曲研究員從深圳回到沈陽 。

91-94 年筆者和清華來的胡東昉都在 13 室做碩士 , 同一個研究室的東北老鄉 , 關係自然鐵 。 93 年胡東昉同學帶筆者逛日新月異的北京城 , 景色優雅的清華圓 , 吃 十五食堂撩人心扉 的包子 , 她那時一本正經地告訴我 , 金屬所畢業後回清華讀博士 。 胡同學 是 86 年遼寧省高考狀元 , 96 年清華博士沒有畢業就拿到美國普度大學的獎學金 , 2002 年在溫哥華接到來自可可莫的電話 , 得知她在美國印第安那已經生了 5 個小孩 , 真是我們同學中的狀元 。

筆者曾在北美多家 IT 公司做工 , 還沒有碰到過高水平的軟件工程師 。 但 胡東昉的老公王聖宇絕對是頂尖的計算機人才 , 91 年的王聖宇在金屬所計算中心工作 , 筆者的 DOS 匯編知識 PCTOOL, DEBUG 統統從他那裏學來的 。 在筆者眼中 , 計算機水平最高的是來自清華無機材料係的王聖宇同誌 。 東南大學的徐新生 , 中科大數學係的周金明也是計算機天才 , 筆者在愛伯特大學親眼目睹其風采 , 深受熏陶影響 , 無師自通 ASP.NET, SOLARIS, UNIX, ORACLE, DB2 等係統 。

筆者通 13 門外語 , 就歸因於早年在計算方法上下的工夫 , 因為 學 計 算機和學外 語 是一個道理 , 都是學 語 言。 學 計 算機是學 語 法 , 算法 , 邏輯 , 和數據管理 , 而 學外 語 是學 語 法 , 單詞 , 和 慣 用 語 。 因 為 用外 語 寫作完全可以用排字工的方法 , 掌握基本的 語 法 , 拿一本字典就可以了 , 因 為 人的思想 , 情感 , 意誌都是一 樣 的 , 並不以人的 語 言不同 , 而有所不同 。 而 讀 的能力就需要 時間積 累了 , 我的法文和西班牙文就是看出來的 , 不 過 看了 13 年了 。 筆者 從 1984 夏天 開 始用工 讀書 , 近 30 年如一日 , 幾乎天天象高考一 樣 , 學成 現 在 這 個 樣 子的。 本博客裏的事都有 20 年以上的日子 , 一口氣寫出來 , 可見當年活得很用心 , 很認真 , 一天當十天活過來的 。

因為喜歡打藍球 , 跟北京大學物理係的趙維良走得很近 , 91 年在美國 愛 荷 華 大學槍殺導師和係主任的天才盧剛就是趙維良的師兄。跟趙先生聊得最多的也是這個天才 , 竊以為盧剛不是個優秀的博士生 , CUSPEA 招生有很大的片麵性和欠公平合理 , 錯過了許多優秀的中國學生 。 因為博士論文數據有誤是普遍存在的 , 沒有多少教授可以誇口 , 文章論文毫無暇疵 , 一清 二白 , 把個教授搞臭容易得很 。 後來找重慶大學的彭曉東教授和劍橋回來的童彥剛教授寫推薦信 , 打算去美國抓個教授看看 , 神使鬼差地來了加拿大 , 所謂 ”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 。 因為那時我還不明白 , “ 用愛心去解決問題 ” 這個道理 。 其實藍球打得最好的是教育處裴抗老師 , 6 室的張天向老師據說也是籃球天才 。 99 年在基金委碰上張勁鬆研究員才知 趙先生去了 澳大利亞 。 滿頭銀發的夏非研究員喜歡看武俠小說 , 6 室的朱耀宵研究員也是個嚴格但和氣的人 。

後來 , 我還有在重慶大學 , 加拿大 , 美國的學 習科研 經曆,離 開金屬 所之後 , 我再也沒有那種歸屬的感 覺 , 是下裏巴人的世界與陽春白雪的世界,熊與 魚 不可兼得的 事情 。

飲食篇

方瑋老師是上交大材料係 50271 的班主任 , 也是金屬所的 90 屆碩士畢業生 。 筆者曾向他打聽為何不在金屬所讀博士 , 答曰 , 不喜歡每星期吃兩頓饅頭 。 其實饅頭還是滿好吃的 , 金屬所食堂有一道特色菜 ,” 邊白肉 ”, 這是全部用肥豬肉做成 。 切得很薄 , 用水煮熟後 , 再用油煎 , 一點也不膩 。

92 年在高文寧家過春節 , 吃 家常菜 , 涼辦驢板腸 , 東北拉皮 , ” 豬肉燉粉條 ”, 就是把帶皮的五花肉 , 紅苕粉絲,蔥,薑,花椒,海椒 , 大料,白糖,鹽,味精,在一起煮軟爛。後來和張廣平 , 胡東昉下館子 , 吃 驢肉和 東北名菜 ” 小雞燉蘑菇 ”, 即細杆小薄傘的榛蘑 , 笨 雞 肉和粉條一同燉製而成的 。 筆者在沈陽還吃過紅燒馬肉罐頭 , 馬肉 燉爛後 , 要多加鹽 , 醬油 , 大料才能把酸味去掉 。 中街的 ” 老邊餃子 ” 太貴 , 沒敢去 , 直到 99 年在京城才吃到沈陽的 ” 老邊餃子 ” 。

星期天 , 如果 陽光燦爛,碧空如洗 , 我們總要上三好街或五愛市場買條大鯉魚 , 最愛吃王樹炎煮的佳肴 , 湖北魚 。 在胡天容家還吃過鹹酸飯 ( 上海人叫豬油飯 ) 。 高洪光的酒量最大 , 筆者見過他老龍口 , 大高梁 , 沈陽黃啤混著喝 , 從未醉過 。 李誌成從老家帶來的江西幹 蘑菇 , 非常鮮美 。 應曉滸從寧波帶來的 與 湖北魚 相媲美的 幹鰻魚 , 讓人難忘 。

後記

夏軍的圍棋下得最好 , 唐兆麟的足球踢得好 , 周新章是藍足排三大球的組織後衛 。 夏軍 1997 年到重慶大學出差 , 還見了一麵 。 班上年齡最小的是內蒙閻誌成和平頂山李吉紅 , 都是 16, 17 歲就考上北大物理係的天才 。 兩人現都在美國東海岸 , 是 懂得 享受生活 的人 。 善良、 單純 的胡天容現住在德拉華 。 要說讀書 , 筆者還是滿佩服江西李誌成和遼寧紀銳 , 李誌成是江西大學的 , 紀銳是中南礦冶的 , 都不是中國頂尖大學畢業 , 筆者在上海交大也不是 佼佼者 , 但在科學院的 成績不比任何同學差 。 2004 年還收到李誌成從瑞典皇家科學院發來的電郵 , 紀銳 1998 年從深 圳來 重慶還啜過一頓 。 2002 年收到花翷從丹麥發來的電郵 。 2006 年和北鋼的周新章 , 劉宇紅打過電話 , 那時周新章在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做博士後 , 現在和範國江住在鹽湖城 。 1999 年在北京國際材料學術 交流 會義上 , 碰到正準備去東京大學做博士後的張廣平和他的導師王宗光研究員 。 崔岩在 2006 年有過聯係 , 那時他在 荒無人煙的 田納西橡樹 國家實驗室做博士後 。 2002 年中科大材料係的李樹有在美國西北大學工作 。 2001 年給教育處的樓新芳打電話 , 她以誇張 詼諧的口氣 告訴我 , “ 班上大多數同學已經出國了 !”

謹 以此文記念曾 經 在中科院一起學 習 和工作 過 的同學和老 師 。

120 分鍾寫完

(2012 年 9 月 12 日完成於溫哥 華 克拉 裏花園家中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