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1)
2016 (1035)
2017 (752)
2018 (978)
2019 (385)
2020 (175)
2021 (235)
2022 (101)
2023 (983)
誰能阻擋梁啟超發表著述的步伐?誰又能迫得陳寅恪著作能身?
已有 619 次閱讀2015-8-30 19:42|個人分類:天南地北|係統分類:人物紀事 推薦到群組
一
很多人說,絕大多數人不是天才,本來就很懶,所以應該用一係列的指標去評價和考核他們——這些普通人總要做點啥、不能就這麽閑著吧。
還有很多人說,不要拿天才來要求所有人,總舉愛因斯坦的例子有啥意思?全天下不就那麽一個愛因斯坦嗎?
二
謬矣!
其實,我們國家隻要冒出若幹(上千萬科研人員裏麵隻出幾個都行)科學研究的天才就足夠了,哪怕你到不了愛因斯坦的檔次,可是,再之下一點、兩點呢?比如朗道,比如就近一點、我們都熟悉的楊李,也行啊,這可是在大陸接受過基礎教育的中國人。最近微信群裏又在傳巫寧坤和李政道的比較,裏麵有幾個結論看著讓人沮喪。
科學研究領域,永遠是隻要一個或幾個王或後,然後有一大群工蜂追隨就行了,大家也都知道工蜂們決定不了研究的檔次和水準,可是,我們總要給大家成為蜂後的空間與可能性,而不是逼著讓工蜂們全變成比之前大2%的工蜂而已。
科學界,從來不需要逼迫工蜂們長大那2%,而是要直接培養出幾個蜂後才可以。哪怕到了今天這個革命性的創新越來越難的時代,我們依然要最優秀者冒出來,而非大家共同優秀一點點。
三
再說所謂的興趣,現在的人都在努力,但是似乎真有興趣的還是不多,當然,難得會有人在這個過程中居然培養出自稱的興趣來,也不知道這樣聲稱的興趣是真是假,是習慣還是因為無處可去。我們看到那些天才的科學家,多數都是一直對某事保持持續的興趣,而不是進入之後路徑依賴才被迫留下喜歡的。
我們有兩個特別極端對比的例子,甚至倆人都算不得自然科學界的人,那就是梁啟超和陳寅恪。
梁是著作能身的人,以前在日本和革命黨辦報紙論戰,革命黨據說是二、三十個年輕人一起寫文章批駁梁啟超,而梁則靠自己的一支健筆和這些人“一對多”的打群架,而且從來都是不落下風——其強悍如斯。
梁後來被認為是中國罕見的“百科全書式的人物”,包括自然科學在內的幾乎所有領域,沒有他老人家不涉及的,而且一寫就是一大串,恨不得窮盡這個話題。《飲冰室合集》幾乎是麵麵俱到,加上後來的補遺,千萬字的篇幅是有的,那個時代可沒有電腦,都不是打字而是一筆一劃地寫字哎。
四
另外一個大人才是陳寅恪。
和梁的百科全書相比,陳的文字可謂極其精煉。他的出版物裏,就一本《柳如是別傳》是我們熟知的,算是比較有名些,生前出版的其他專著都是繁體豎排,無法和梁老比厚度,而論文發表的也非常少。
但是,在西南聯大(清華園),陳好像被稱為“教授的教授”,隻要聽過陳的課或講演,沒有不佩服的。
而陳之所以能夠在沒有幾篇論文的前提下去清華當教授,那個故事也是人盡皆知的,就是梁用自己的聲望擔保的,認為自己等身的著作也不如陳的幾百字有價值。在嶽南的《南渡北歸》裏麵,這一節被寫作弱勢的清華大學校長被強勢的梁等人脅迫聘任了陳寅恪。
梁和陳兩個極端,後者完全靠同行評議找到了存在感,而前者,著作等身。但是估計H指數高不了哪裏去,因為他有大量的0引用作品。
五
這些表象的背後都是興趣所致。就如揭露國人的劣根性,今天的人都隻是在重複魯迅而已,因為魯迅有興趣把中國人人性中的最本質部分說透徹;類似地,很多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今人很多就是在重複梁啟超,而且是簡陋地重複,談不上什麽超越。
也所以,我在題目裏說,你想讓梁閉嘴都不可能,他的興趣就在不斷發表。
無論有沒有評價,有沒有指標,他永遠停不下自己創作的腳步。
而陳呢?這麽有學問的人,人人隻要聽過他的課就會佩服的五體投地,會因為他發表極少,市麵上就那本關於妓女的小書而降低對他的評價嗎?
六
學術和學問上的評價,隻要設計得能鼓勵那些最頂尖的高手冒出來,就足夠了。
我們當然事先不需要定義好這群人是誰?就讓大家自動冒即可。
就如一所大學,有十個(或以內)知名教授其學問能夠在全國領袖群倫,還不夠嗎?還需要讓每個人都有項目、經費、論文嗎?他們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把其中的一項做到自己滿意,足矣!
知識分子都是要臉的人,這當然是個討論的假設前提。
如果有個把真不要的,同行共棄之,亦可。
如果很多人一起不要,那就要看製度設計了,怎麽把一群本應該要臉的人弄成這模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