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95)
2013 (35)
並且比較Wilhelm Kempff,Barenboim 和雲迪彈這首曲子的不同風格。
Wilhelm Kempff 彈貝多芬彈了一輩子,彈貝多芬方麵他算是老大。他把月光奏鳴曲的三個部分連貫地表現出來,第一部分他彈得有點偏快,這是他的獨創。
第一部分應該是表現一個公眾英雄人物的葬禮,靈柩由馬車拖行,夾道的人肅穆而立。雖是挽歌,又不能太哀怨,而且要保持馬車拖行的節奏,保持英雄的驕傲。英雄不需要憐憫式的哀悼,哀痛的情緒應該由主曲哀唱的旋律和遠處哀歎的鍾聲來表現出來。
第一部分有三條主線:馬車軲轆的節奏,哀唱的旋律,和哀歎的鍾聲。
馬車的軲轆主導整個第一部分的節奏,是不能夠以Rubato來製造情緒的彈性的。有些部分可以慢,但是要慢得節奏一致,就好像馬車慢下來轉彎那樣,轉過去了,就繼續保持原有的節奏繼續前行。這首曲子車軲轆的節奏要彈在近處,起主導的作用。
哀唱的旋律要唱出來,就好像教堂裏的唱詩班那樣,帶有神聖的意味,個人的情緒波動要壓抑著,通過深沉的哀唱表現出來。哀唱的旋律時而藏在軲轆的節奏下,時而冒出來主導。這個是有把握的。
鍾聲要表現出哀歎,時遠時近,以遠為主,近處是烘托某段的氣氛。
第一部分最後那三下撞擊聲,是為英雄蓋棺下葬,劃上了句號,代表英雄的結束,為後麵第二部分的重生和第三部分的奮鬥做鋪墊。英雄的精神不死,得到重生,並且煥發起更猛烈的奮鬥。
世界上還有那麽多美妙的音樂,不隻是《梁祝》啊。
您是個好老師。
謝謝!
謝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