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州的珠江邊朝北望去,有一座不太高大的山丘。山上樹木蔥鬱,山頭總有白雲繚繞,當地人就很自然地把那座山叫做白雲山。白雲山下有一個湖,名叫麓湖。麓湖就像是個秀麗的女子一樣依偎在白雲山下。
近處是麓湖全景,後麵是麓湖的小山,左邊小山頂的樓閣是鴻鵠樓,遠處的大山才是白雲山
麓湖這個名字的來曆已經不清楚了,但是肯定是有依據的。因為湖邊有一個白雲仙館,據說“仙館初為廣州文人墨客雅集之地”。白雲仙館建於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距今已經是200年了。200年前,文人墨客雅集於此,看著這個秀麗的麓湖,如果麓湖的名稱沒有依據,他們肯定會爭持不休。可是他們好像從沒有留下有什麽異議,所以麓湖,可以根據她在白雲山麓的實際情況,從字麵上解釋,指山麓之湖的意思。這個意思,文人墨客們應該不會有爭議。
白雲仙館,還留有一點古雅的氣息
可是如今的廣州人想象力更豐富,根據麓湖的讀音,把她想像成有鹿之湖。可是沒有鹿,當地人就在湖的旁邊擺設了叫鹿的銅像。銅像不會動,也不出聲,他們就建了一個叫鹿鳴酒家的餐廳,然後還杜撰了一些關於有鹿在湖邊喝水的故事。就差沒有這個,“一個美麗女子在湖邊戲水把衣服掛在旁邊的樹梢上,那樹梢卻是王子家養的鹿的鹿角,然後小鹿一路跑回王宮,然後王子看見美麗的衣服,尋香而來,看見美麗的女子羞澀地躲在芭蕉葉後”,這樣的傳說了。
這個鹿的銅像是後人加上去的。
這個傳說完全是我的杜撰,但是說不定什麽時候也會變成麓湖的傳說呢,因為我家就住在麓湖的旁邊。
確切地說,是我父母的家。我小的時候我們家是住在珠江邊的,看慣的是珠江上的白帆。不過那時候我們就知道城北有個麓湖,是個好地方。後來父母退休的時候單位分房子讓他們挑在市中心還是在麓湖邊,他們就選在了麓湖邊。我很早就出國留學(現在回顧,20歲之前出國還算小吧),意念中父母的家就是我的家,所以他們搬到麓湖邊,我心裏的家也跟著搬到麓湖邊。
在我父母搬到麓湖邊之前,似乎是命運有意安排,我在離麓湖不遠的地方上高中,還在那裏認識了一個豆蔻年華的美麗少女,那個少女的家就在麓湖路上。你們要說,小二哥又在杜撰美麗的傳說了吧!嗬嗬,我相信美麗的傳說,更相信美好的事情。
自從父母搬到那裏,我每次回去看他們,都會被他們帶到麓湖很多次。母親喜歡在繞湖一圈的林蔭小路散步,父親則喜歡登高到山上的鴻鵠樓打太極拳。因此,我也見證了這些年來麓湖的一些轉變。
原先的麓湖還是相當純樸,也相當美的。周圍植被豐富,天然的雨水從白雲山順勢流進湖中。那時候麓湖的湖水清澈見底。我們讀書去玩都能看到湖底的水草和臥倒在湖底的樹木,和很多的小魚。
但是隨著廣州的發展,當中有幾年麓湖的麵貌相當不堪。原因是附近有一條進入廣州的公路,公路邊開了很多洗車修車的小鋪,那些小鋪主們環保意識落後,把汙水汙油往地下一倒,吸進泥土,等太陽曬幹,就了事了。可是天會下雨,雨水會把油汙順著地勢衝進麓湖。那段時間的麓湖,湖麵漂著一層汙油的油星和死魚,彌漫著油汙的味道,夾雜著死魚的腥臭味,簡直令人作嘔。
於是母親寫信去廣州日報,去廣州市有關部門,甚至摸上衙門反映情況。母親的訴求基本上都得不到答複,有關部門要麽互相推諉,要麽研究研究。但是母親契而不舍,剛好碰到全運會廣州整理市容,麓湖受汙染的問題終於得到重視。
其實環境也跟女人一樣,一旦得到重視,花點心思,自然就會美麗起來。廣州市一方麵在那些小車鋪後麵收集油汙,一方麵繞湖修建了一條下水道,把流到麓湖的水都收集起來當汙水排掉,另外選可靠的水源灌進湖中。這個方法確有成效,現在湖水已經不臭,慢慢恢複了原來清秀的麵貌。到了2010年的廣州亞運會,麓湖周圍的麵貌再一次提升,現在那裏了已經是山清水秀,空氣清新的一片城中寶地了。
我在2012年初用iPhone照的麓湖麵貌
這樣一片風水寶地,曆來是權貴爭相占有的地方。沿著麓湖的後山上去,一路上會看到不少某家地界,某家寶地這樣的石碑石牌。但是現在,這些石牌石碑都被用來鋪路了。如今這片寶地被廣州人用來安葬了廣州人民特別愛戴的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的骨灰。紀念冼星海的星海園,就坐落在麓湖的側畔。
冼星海墓碑
冼星海,祖籍廣東番禺,抗戰期間,他目睹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祖國大好河山,同胞流離失所,家破人亡。他滿懷對侵略者的仇恨,和對祖國和人民的赤誠的愛,在詩人光未然黃河詩的觸動下,熱血沸騰地寫下了史詩般雄偉的《黃河大合唱》。霎時間,《黃河大合唱》唱遍了全中國,喚起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激情。
我家裏原來有一本《黃河大合唱》的簡譜版,應該是建國後的第一版。我從收音機裏聽《黃河大合唱》的時候經常翻著來看。我最喜歡第一樂章描述船夫們暫時度過險灘,休息片刻的華彩片段,因為這段音樂總令我自然而然地想到日落時分,珠江上的點點白帆和粼粼波濤,被落日映成橘紅色的美麗情景。我相信冼星海寫這段音樂的時候,心裏一定是想著珠江的,因為這段音樂是整個《黃河大合唱》裏麵最柔情的片段,流露出揮不去的鄉情。後來父親將這本樂譜捐到了星海園裏的冼星海紀念館,現在樂譜同冼星海用過的鋼琴的照片擺在了一起了。
我小時候翻過的《黃河大合唱》簡譜版
冼星海夫婦
《黃河大合唱》的誕生
毛主席在延安為冼星海的去世致哀的題辭
據父親說,冼星海有一個女兒叫冼妮娜,也已經是他那個年紀大的老人了,他曾經在這個紀念館看見過她。
星海園前麵的荷花池
冼星海是在1945年10月30日在莫斯科病逝的,骨灰當年存在莫斯科。音樂家終年才40歲,英年早逝,惜哉,惜哉。但是病逝前能看到在全國人民在《黃河大合唱》的號召下奮起抗日並且取得勝利,能看到日本侵略者投降的那一天,音樂家的英魂也應該可以安息了。魂歸故裏,理所當然,也是養育他的山水和人民的極大的願望。
1985年部分冼星海的骨灰移到了星海園。或許有人留意到了,冼星海祖籍是廣東番禺人,不是廣州人,為什麽會安息在廣州麓湖呢?
其實,從秦始皇統一六國,設南海,番禺兩郡,當時的番禺郡就涵蓋了現在廣州的這個地方。後來為了建兩郡衙門,圍起了城牆。城牆之內叫廣州府,城牆之外東邊還叫番禺,西邊是南海,近代才演變成南海縣和番禺縣,獨立在廣州市之外。到了冼星海回廣州的年代,麓湖還城外,也屬於番禺。那時候廣州的東郊,也就是番禺,有一個叫冼村的地方。冼村,顧名思義,肯定跟番禺冼家有關係。現在廣州擴張,番禺已經變成了廣州的一個區,冼村也變成了廣州一個地鐵站的站名。
所以如果現在的90後給冼星海寫生平的話,寫冼星海是廣州人,大概不會有什麽異議。而且麓湖這麽一個風水寶地,能夠留下冼星海的英魂,也是冼星海和麓湖前世修來的福氣。
冼星海的成長跟廣州息息相關。他出生在澳門,在新加坡讀書。因為從小表現出音樂天賦,中學跟隨他的音樂老師回來廣州繼續學習。他曾經在廣州東山的培正中學做音樂教員和領導過當時很有名的培正中學軍樂隊。培正中學是廣州一所曆史悠久的一所華僑中學,你小二哥最淘氣那幾年剛好也在培正,難怪看著冼星海的一張跟軍樂隊的合照覺得眼熟,原來是我曾經淘氣過的地方。我還真沒想到我的跟冼星海會是這麽靠近,從他活動過的培正中學教學樓,到他安魂的麓湖星海園。
青山有幸埋忠骨,麓湖無怨撫英魂。我也很榮幸,能夠在這麽近的距離,感受音樂家的生平事跡。
這篇寫完了,有人又要問小二哥了,那個豆蔻年華的美麗少女的傳說。。。
嗬嗬,不是傳說,她當時住在麓湖路3號大院。那個大院還在,不過那個當年的美麗的少女,現在正在家裏等我回去吃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