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茶花

為了見證神的大愛, 建博客以記錄小兔的成長.
個人資料
正文

當教會裏有人患上抑鬱症(ZT)

(2015-10-21 18:24:09) 下一個

當教會裏有人患上抑鬱症(徐理強)

閱讀:1292015-09-10 08:24
本文原刊於《舉目》75期。
文/徐理強
當教會裏有人患上抑鬱症(徐理強)X

 

有一個姐妹在生了第二胎後,抑鬱、失眠,常常無故流淚,擔心自己會傷害嬰兒。牧師建議她去看精神科醫生,她的丈夫非常反感。10天之後,牧師再建議這個姐妹去找醫生,丈夫說,經過趕鬼的禱告,情況已經有進步。沒想到幾天後,該姐妹從陽台上跳下,自殺身亡。


現今得抑鬱症(或稱憂鬱症)的基督徒不少。很多人(包括家人)不願意麵對這個問題,而是認為是自己靈性不好,或是健康出了問題。


他們可能會在團契或小組聚會中,請大家代禱,提到自己最近信心不足,靈性軟弱,經常焦慮、恐懼、驚慌、失眠,對生活失去興趣,對人生感覺悲觀,沒有食欲,體重減輕,有時候心跳突然加速,冒冷汗,睡覺時覺得被鬼壓,還有各種身體的疼痛,胃脹,怕冷……醫生卻找不到原因。


我們能說這很可能是患了抑鬱症,建議他趕快尋求治療嗎?可惜這種做法,效果通常很不理想,就如本文開頭講的那個例子。


身為有50年經驗的精神科醫生,我碰到對方不肯承認自己得了憂鬱症,也常常感到束手無策。可是今天麵對得抑鬱症的基督徒,我們必須正視這問題。以我的經驗,若從信仰的角度入手來與對方討論抑鬱症,可能比較有效。


我建議,應該主動運用智慧與技巧,按部就班,跟有抑鬱症的基督徒討論抑鬱症。前提是男對男,女對女。千萬別男對女,女對男。


第一步:禱告


首先要做的,是禱告。如果沒有足夠的禱告,不要走第二步。


一方麵,我們要為這人禱告,求主的醫治。另一方麵,我們為自己求智慧來幫助他。並要打聽,有什麽好的專業輔導和精神科專家,以及轉介途徑。


此外,我們還要在禱告裏省察自己,看看上帝有沒有給我足夠的情商、智慧、意願(感動,負擔)以及恩賜,來幫助他。如果有,可以按下麵的步驟做下去。如果沒有,或不確定,就不要勉強。隻為這人禱告,或看情況給予他一些實際的幫助。


輔助心靈困惑的人,的確需要有特別的負擔和恩賜,不能勉強。


第二步:建立更好的關係


他與你單獨在一起的時候(沒有別人在場),可以透過交談、陪伴、散步等,看看他跟你是否合得來、談得攏。


如果不相合,不要勉強。可以隻做陪伴,和提供實際的幫助,諸如替他購物、預備食物、接送,邀請他參加合適的聚會,減輕他的孤獨感等。


第三步:更多了解他


到了第三步,可以提出幾個問題,和他討論,以便更了解他。如果他不願意討論,不要勉強,就讓你對他的幫助暫時停留在第二步。


如果他願意討論,你就作一個聆聽者,細心聽他訴說,不要發表你自己的意見。請注意,在這一步,你的任務是專心聆聽。


你可以向他提出下麵的問題:


你低落的情緒,是否使你對上帝的存在、上帝的愛,產生懷疑嗎? 你覺得已被壓碎了嗎?你覺得上帝不公平,所以允許你受這苦嗎? 你認為你低落的情緒,失眠等,原因在哪裏?是靈性或信心的問題嗎?是上帝的懲罰嗎?是魔鬼的攻擊嗎? 你覺得,這種情況發展下去,會怎樣?最壞的情況會是什麽?對你的家人或最親近的人,會有什麽影響? 你認為,對你最好的幫助是什麽?別人如何幫助你? 你絕望嗎?你有輕生的念頭嗎?


上麵這些問題,源自哈佛大學精神科教授Arthur Kleinman 和韋爾契博士(Edward Welch)的建議。這些問題,可以分開幾次來討論。


請注意:他的回答,不管你同意還是不同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借此了解他的心態,透過心靈上的聯係,建立彼此的關係。


了解不等於同意。但千萬別跟他進行神學上的討論或爭辯。如果你不同意他的看法,就在上帝的麵前多多禱告,但此刻不要對他發表你的意見,或企圖改變他的想法,甚至幹脆責備、批評他。


第四步:請他一起讀《詩篇》


“我可以跟你一起讀《詩篇》嗎?”


是我們對他的訴說的回應。


《詩篇》裏多處告訴我們:上帝理解並且體會到我們抑鬱的痛苦。韋爾契的《憂鬱症:重生之歌》提到,抑鬱的人,在沉默無聲、說不出話來的時候,《詩篇》可以替他們發聲。《詩篇》像是上帝替抑鬱的人預先準備好、可以在無話可說時誦讀的儀文。


《詩篇》13、22、55、69、77、88這些篇章,適合我們跟患憂鬱症的人一起讀,或者我們讀給他聽。我們也可以讀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太》26:36-42;《路》22:39-44),以及《耶利米哀歌》第3章。


讀完以後,你可以對他說:雖然,上帝好像沒有給我們對付抑鬱的答案,但上帝了解我們的難過、我們的抱怨、我們的憤怒和無助。耶穌已經與我們一同承受、並擔當我們的痛苦。


然後,和他一起禱告。如果他願意,請他開口禱告,鼓勵他像詩人和先知耶利米一樣,向上帝投訴——不須壓抑自己的悲傷、迷惑、懷疑和憤怒。


讀《詩篇》的目的,是使他知道上帝理解他。可以鼓勵他向上帝敞開,盡情訴說,向上帝提出……千萬別讓他以為,你在批評他禱告不夠懇切,或是信心不足。


第五步:建議治療


如果他對你已經有了信任,那麽可以對他提議:抑鬱引起的失眠,和沒有胃口,可能需要服抗抑鬱的藥物。對症下藥,才能改善症狀。他為了要解決失眠等痛苦,或許願意找醫生。不過,你不要太堅持,給他時間考慮一下。


你也可以在這時,建議他找輔導。你先前已經找好轉介的途徑,現在就可以用上了。如果你沒有預先準備好,你就無法抓住機會、馬上替他安排看醫生或輔導了。


請注意,最好等到你和他建立了互相信任的關係之後,才建議他治療。太早提出來,他可能不肯接受。


如果他非常絕望,有自殺的念頭,那要盡早堅持帶他去看醫生。自殺是抑鬱症病人的嚴重問題,必須及時處理的。


和家人討論


以上從信仰的角度來切入討論抑鬱,可能比直接了當告訴他得了抑鬱症,效果好一點。需要注意的,是你的聆聽,給了他時間與機會。請他把心裏的話說出來,而不是你教訓他。更要切記,避免責怪他、批評他。


如果你認為,需要跟他的家人討論他的情況——你覺得雖然他是成年人,但他需要家人的協助,你必須先征得他的同意、想清楚要跟他家人討論的問題,並與他一起(而不是背著他)來跟家人討論。


同時,要特別避免在他家人麵前,變成他的代言人,或替他批評家人(例如責怪他家人對他不夠關心)。不過,跟家人聯係是比較複雜的問題,最好是有經驗的人才做。


願意討論症狀的人


偶爾有些抑鬱症的病人,特別喜歡跟別人討論自己的症狀,也喜歡問別人的意見,跟人討論醫生給出的治療方案,或輔導師給的建議。


在這情況下,建議頂多拿前文第三步裏的問題跟他討論,聽他的意見,千萬不要加入你自己的意見,不要對他的醫生和輔導師有任何批評。


要記得,他跟我們講的,往往隻是片麵之詞,未必代表整個治療的情況。


如果他拿問題來問你,你可以請他跟醫生或輔導師討論。千萬別自作聰明,給出你的看法。


無論我們的意見多高明,他的想法,或是他的輔導師和醫生的做法多愚蠢、幼稚或無知,我們都可以肯定,把我們的意見說出來,往往隻能給大家帶來麻煩,對當事人一點好處都沒有。


你如果想要分析,他為什麽會這麽喜歡公開討論他內心的問題,他對你提出一連串問題的動機是什麽,這也是沒有好處的。這樣的人,隻需要專家的耐心幫助。請你把精力用來幫助別的人吧。


你對他的分析與猜測,隻要在禱告裏跟上帝訴說!


個案分析


一位70歲的寡婦,最近很少到教會來。探訪後發現,她的情緒很不好,常常失眠,沒有食欲。 她說,她的兒子是傳道人,把時間都花在別人的身上,很少關心、照顧她。她心灰意冷,想到去年去世的老伴就潸然落淚。
她還說,教會裏有人勸她要從上帝的角度來看事情,體諒兒子、為兒子感恩。她雖然同意這種看法,卻做不到,因此很自責。


她想去教會聚會,可是腿不好,走動不方便,所以不能經常去,因此覺得更孤單、無助。


我們聽了她的訴說之後,一方麵很同情她,另一方麵也會思考:這是因為她靈性不夠成熟造成的嗎? 如果她可以做到為兒子感恩,用信心與盼望把困難淡化,是否就可以解決問題?她知道該怎麽做,為什麽又無能為力呢? 我們或教會,可以為她提供什麽幫助呢?


照著本文上麵的5個步驟,會對她有幫助嗎?跟她的兒子一起討論她的抑鬱、孤單,有用嗎?


附帶提一下,教導與扶持,是不同的幫助人的方法。教會裏的聚會,大多采取教導的形式。偶爾在小組聚會裏,才會采取討論或分享等扶助人的形式。


教導重在宣告或解釋真理原則,扶持(也可以算是基本的輔導,就是我上麵介紹的5個步驟),側重在如何將真理應用到個案上,輔助對方站起來,願意改變,為自己負責。
當教會裏有人患上抑鬱症(徐理強)

在本個案裏,我不建議采取教導的方式,即用聖經真理告訴這位姐妹,為兒子感恩、輕看難處、在聖靈裏喜樂…… 主要是因為這樣的教導,在她當時的情況下,她無法接受。


跟心靈有需要的人交談,要聆聽、提問、讀《詩篇》。我相信這樣的扶持、輔導,比教導來得有效。比如這位老姐妹,在我們聆聽而不給意見的扶持下,可能較易受到鼓勵,負起責任來改變自己。


反之,用大道理教導她,她可能更抬不起頭來。這不是對錯的問題,而是選擇適當的方法。


習慣了教導別人的人,有時候很難接受輔導和扶持的做法。比如老姐妹的兒子,因為自己分身乏術,無法花很多時間照顧母親,而內心困惑、掙紮。


他去找輔導,交談了50分鍾,輔導最後以安慰的口氣對他說:你就看著辦吧!這話後來被主任牧師聽到,非常氣憤,認為輔導鼓勵傳道人放棄聖經絕對的、客觀的真理, 而采用新時代主觀的、相對的真理。


可是仔細來想,兒子在服事教會、社區、自己的妻兒和母親之間,的確有多條合乎聖經的不同道路。我們作為局外人,有資格教導他如何選擇嗎?


未必就與真理相矛盾


聖經裏有輔導學嗎?這是另外一個讓人困惑的問題。我認為,聖經沒有係統化地討論輔導。如果希望用聖經的教導直接來建立輔導學的理論,肯定很困難。


當然,從聖經裏我們也看到,耶穌在進行個人談道時采用的方法,與他在眾人麵前講道時所采用的方法,有很大不同。比較一下耶穌跟撒瑪利亞婦人(《約》4),或行淫時被捉的婦人(《約》8)的對話,與他在登山寶訓裏的教導,側重點也很不一樣。


我認為,上帝用聖經啟示救贖真理,也用大自然來啟示創造真理。心理輔導學的發展,雖然不在聖經的研究領域裏,應用上還是可以合上帝心意的。


有些基督教學者,認為心理輔導學是世俗的,因為心理學的預設(presupposition)是不合乎聖經真理的,所以不能為基督徒所用。我不認同這種觀點。因為就算前設不合聖經,然而經過實證得出來的結論,未必就與聖經真理相矛盾。


注:此文特別謝謝蘭州心靈關懷團契對本文初稿提出寶貴意見,也感謝李統銓博士對本文的文辭修改。


作者徐理強,來自香港,精神科醫師。現為美國塔夫茨大學醫學院(Tuft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精神病學教授,兼波士頓亞裔精神病門診中心主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