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小熊和寒號鳥
(2019.9 悉尼)
如果有時間,隨手寫讀書筆記是一件愉悅的事。對我這種感性思維的人來說,寫“怎樣才能教好/學好中文”這類技術貼其實很作難。而記錄讀書筆記,更輕鬆更有動力。
今年悉尼的冬天是真冷,從五月份開始降溫,一直到九月還偶爾寒流侵襲。昨天白天30攝氏度,今天就隻有16度,晚上索性降到5度,一天之內經曆四季。冬天的夜晚正是親子閱讀的好機會。洗漱好了鑽進被窩,哥倆緊緊地抱著我,把冰冷的腳丫貼到老媽身上取暖,一邊說:“好冷好冷!我要暖和我要暖和!”
我從書堆裏拿了一本《懶惰的小熊》給小羊讀,這是《小鱷魚克羅迪和他的朋友》係列之一。這套書是荷蘭作家馬克斯•維爾修思 (Max Velthuijs) 著作, 一共八本。
《懶惰的小熊》講的是一頭好吃懶做的小熊,平時舒舒服服過日子,不幹活不儲存食物;到了冬天又冷又餓,隻好去向勤勞的小豬要吃的。小豬教他幹一些挑水劈柴鏟雪做飯的家務活,然後給他食物吃。小豬呢,“坐在屋裏,靠在溫暖的火爐旁,享受著幸苦得來的安寧。”- 小兔常常引用這句話,以證明自己勞動之後需要休息。
小豬和小熊兩人互相幫助,倒也其樂融融,度過了寒冷的冬天。春天來了,小熊又開始享受生活,什麽都不幹,而小豬又勤勤懇懇地開始工作。這顯然是兩個階層,兩種思維的代表。
小熊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等明天吧,從明天開始!” 我忽然想起小時候語文課本上的《寒號鳥》,我就給哥倆講這個故事,“有一隻鳥叫寒號鳥,秋天時不築窩預備過冬。冬天來了,白天暖和時就快樂地飛翔玩耍,到晚上凍得要命,就對自己說 ‘哆哆嗦,哆哆嗦,明天就築窩’。但是第二天早上太陽一出來,它又不築窩了,隻顧享受溫暖的陽光。到晚上又凍得發誓‘明天就築窩’ …… 然後終於有一天晚上,它凍死了。”
哥倆馬上把媽媽抱得更緊,誇張地說:“哆哆嗦,哆哆嗦,明天就築窩!”
老媽忍不住講那過去的故事:“媽媽小時候在鄉下的學校,冬天非常冷,沒有火爐,教室的窗戶沒有玻璃,寒風灌進來。我和同學們縮著脖子搓著手學寒號鳥‘哆哆嗦,哆哆嗦,明天就築窩!’邊說邊笑。” 哥倆在被窩裏鑽進鑽出,互相推擠,抱怨對方把熱氣弄沒了。
我提示小兔小羊:“從這兩個故事裏,我們想一想故事有什麽不合理的地方?比如說一頭真正的小熊,它一定會在秋天本能地吃得胖胖的,然後冬天就去冬眠了。它確實不會儲存食物,但是它也有自己的方式度過冬天。那寒號鳥呢?它需要一個窩來抵禦寒冬嗎?”
小兔想了想說:“大部分鳥類其實是不需要窩的,它們築窩是為了生小寶寶,春天的時候才會築窩孵蛋。” 我問:“那鳥類怎麽度過冬天呢?”小兔說:“它們會遷徙,飛到暖和的地方去,然後春天再飛回來。”我說:“對的,怕冷的鳥會遷徙,不怕冷的鳥會留下來,比如烏鴉和麻雀。它們到冬天的時候,會長出厚厚的絨毛來保護自己。它們也沒有窩,就站在樹枝上睡覺。”
小兔說:“哦,這樣啊。那故事裏為什麽說寒號鳥沒有築窩就凍死了呢?”我說:“這個故事就和《懶惰的小熊》一樣,就是個比喻,比喻懶惰的人不勤快勞動,就會挨餓受凍。動物們憑借本能而生存,但是人類比較複雜,有的人辛勤勞動,有的人就不思進取不喜歡工作。”小兔說:“我知道,自從人類的始祖犯了罪,上帝咒詛人說‘你必汗流滿麵才得糊口’,所以我們都需要努力幹活才能得到食物和其它生活用品。地裏的野草荊棘總是長得比我們的果樹蔬菜更快。”
本來以為“寒號鳥”是小學課本杜撰出來的一種鳥。上網查了一下,沒想到,還真的有這種東西,但不是鳥,是一種鼠類:“寒號鳥,一般指複齒鼯鼠,也叫橙足鼯鼠、黃足鼯鼠、寒號鳥、寒號蟲、寒搭拉蟲,是齧齒類動物。棲息於海拔1200米左右的針闊混交林。在高大喬木樹上或陡峭岩壁裂隙石穴築巢,為森林動物。”(百科圖片)
我說: “我們再來思考一個問題,如果寒號鳥確實是需要一個窩來過冬,但它不是因為懶惰才不築窩,而是根本就沒有能力築窩呢?就比如幼小的孩子,就像你和弟弟一樣,沒有能力給自己一個緩和的屋子,掙不到足夠的食物,怎麽生存?”小兔問:“哦,那怎麽辦呢?”
我說:“孩子的父母或是其他的成年人必須幫助他們,就像上帝幫助空中的飛鳥和地上的走獸,總會給它們預備一個地方,比如樹洞或是山洞。”小兔說:“我很高興我們現在就有暖和的窩!你和爸爸努力幹活,我們就能享受辛苦之後的安寧。我們真幸運啊!”
有的孩子們可真的不那麽幸運,我心裏想。我對小兔說:“我小時候沒這麽幸運,很冷的冬天也不得不出去幹活。但是比起我的農村同學們,我的父母至少是給我們吃得飽穿得暖,還算可以了。有很多孩子,比如你在視頻上看到的那些大山裏的孤兒,還有你們學校捐助的非洲孩子們,經常不得不挨餓受凍。可是,你要知道,饑荒和缺乏,不一定隻是發生在非洲和亞洲,有可能,將來會發生在澳洲呢。” 小兔說:“我知道。澳洲會受到咒詛,因為它的人民選擇了邪惡的事。我們會遭遇越來越多的幹旱,甚至饑荒。”
所以我不會對小兔小羊說你們比我們這上一代更幸福。他們有他們要麵對的問題,他們必須要麵對他們這一代人的苦難。現在澳洲通過了同婚法,安樂死,墮胎法,吸毒,淫亂,這些上帝厭惡的事都陸續合法化了,以後他們要對付的是一個更加墮落的世界。我拍拍小兔說:“但是你們也不要過於擔心。常常禱告,警醒守望,不要犯罪,上帝必保守你們在祂翅膀的蔭下。”
語言表達能力不太好的弟弟,早就聽得不耐煩了,拿起另一本童書說:“媽媽,讀書,讀書!給我讀吧!求你了求你了!”我們就讀《總有辦法的鴨子》,這是《小鱷魚克羅迪和朋友們》係列的另外一本。這本書也是亮點多多。下麵是四年前小兔讀《總有辦法的鴨子》的記錄,藍色字體是後來補充的。
第二篇:你要陪我結婚
(寫於 2015.7 小兔四歲, 小羊剛出生不久)
有一星期沒有發布小兔語錄了。這一個星期的亮點來自於一本童書: 《總有辦法的鴨子》, (荷蘭) 馬克斯•維爾修思 (Max Velthuijs) 著。這本書講的是狐狸想吃鴨子,鴨子設計逃脫,還把狐狸弄陷阱裏,後來又把狐狸救出來。
這本書更新了小兔這星期的話癆記錄。
去幼兒園接小兔, 給他帶了半個蘋果在路上吃。小兔捧著蘋果, 眉花眼笑地說:" 蘋果你好呀, 我餓了, 我很想吃你呀。蘋果說 ‘不行我今天不舒服, 明天吧'。可我覺得你很美味, 我現在就要吃! 啊嗚, yummm•••••蘋果哭了!" 咬了兩口, 興高采烈地舉著蘋果給我看:" 媽媽, 蘋果像隻蝴蝶。"
星期三不上幼兒園。小兔早起在我床上用手機打了一小時的字, 之後被兔爹帶到樓下吃早餐。過一會兒上來了, 繼續玩。兔爹上班去了。我伺弄完小羊, 對小兔說我們下樓去吃早飯吧。忽然想起他已經吃過了,就問他:“你剛才吃什麽了? ” 小兔說:" 我什麽都沒吃。"
我說昨天我特意給你買了個麥當勞麵包, 爸爸沒給你嗎? 小兔說:" 爸爸拿了個奇怪的像繩子一樣的麵包, 我說‘不吃', 爸爸就‘啊嗚'一口把麵包吃了。我又餓又冷, 發出淒慘的哀號聲!" 我看他眉飛色舞的樣子, 怎麽也不像淒慘地哀號過
《總有辦法的鴨子》最後一頁, 狐狸說:“鴨子, 我太愛你了, 跟我結婚吧。” 小兔偎依在我懷裏,說:" 媽媽我愛你, 你陪我結婚。弟弟也要跟我們結婚, 因為他很小, 需要照顧。” 我說不行, 媽媽已經跟爸爸結婚了。小兔立即痛哭起來:“爸爸再也不許跟你結婚了! 他跟北極熊結婚, 然後再跟我們結婚。 我們五個永遠在一起。"
我說,“可是將來你要跟你的利百加結婚, 離開父母的家。” 小兔又哭了:" 不行! 我不要利百加, 我就要跟你結婚!" 我說:“那你的利百加和弟弟的利百加都到我們家來, 跟你們結婚。” 小兔說:" 可以。利百加可以到我們家來, 我們家就有七個人了。"
第二天,小兔給爸爸發微信 (口述, 讓我打字): "爸爸,你要對媽媽說‘我愛你', 天天說, 像我這樣。你不說的話, 警察叔叔會來抓你, 帶你到醫院去打預防針!"
晚飯後, 小兔很有節奏感地親弟弟,親了幾十下, 說:" 我的弟弟臉色像荔枝一樣粉紅, 吃起來味道也像荔枝。我親他的臉, 親了一首歌。" 又說:“我的弟弟最可愛了,別人的弟弟一點點可愛。我不讓別人摸我的弟弟,這是我的,隻有我才能摸!” 小兔愛護弟弟,就像愛護一件隻屬於他的玩具, 一件獨一無二, 有表情的玩具。
四年後的今天,我拿起《總有辦法的鴨子》這本書給小羊讀。小兔也窩在被窩裏聽。我告訴小兔四年前他聽了這個故事後,除了嘮叨了一星期如何吃蘋果以及“淒慘地嚎叫”,還說要陪媽媽結婚,他大笑起來。弟弟趕緊蹭到媽媽懷裏,說:“我也要跟你結婚!”哥哥說:“不行啊,我們不能跟自己的親人結婚,我們要和我們的妻子結婚。”我們探討了一會兒從亞當夏娃開始的婚姻製度演變。弟弟問:“妻子是什麽?誰是我的妻子呢?”哥哥說:“我的妻子是利百加,你的妻子可能是妞妞妹妹。”小羊使勁想了想說:“妞妞妹妹?哦,我有一點喜歡她。”
馬克斯•維爾修思 還有一套更著名的童書《青蛙弗洛格和朋友們》,適合更年幼的2歲 –5歲的孩子們。而《小鱷魚克羅迪》成書時間是在《青蛙弗洛格》之前,比較適合4歲以後的孩子閱讀。主角有點滑頭,畫風比較原始,有的故事在後來的《青蛙弗洛格》裏重寫了,比如這本《總有辦法的鴨子》,在《青蛙》係列裏是《機智的弗洛格》。幾個月前我給小羊讀過《青蛙》係列。今天小羊從一堆的書中找出來《機智的弗洛格》給我看,說:“這是小鴨和狐狸,另樣的一本。” 他的記憶力還真是好!
第三篇:《牆外的青蛙》
(寫於2014.9 ,小兔三歲)
青蛙,在中文裏形象一般,所謂“井底之蛙”。它的堂哥癩蛤蟆,形象就更不好,“癩蛤蟆想吃天鵝肉”,隻能作為階層固化的象征。不過月宮裏的“蟾蜍”是個好東西,這個三隻腳的癩蛤蟆,代表稀缺的財運。可我從小就很喜歡青蛙,我覺得青蛙好看,吃蚊子吃青蟲,挺實用;端上桌又是一道美味。夏天的夜晚蛙聲一片,是童年的記憶。
兔爹說要在我們房子旁邊挖一個小魚池,我就想引進一些小蝌蚪吃蚊子。我們這鄉下的農舍,晚上經常有青蛙跳進來。小羊說我們養著它,讓它變成王子。我說把它放出去吧,如果留在屋子裏,它會幹死。
在西方文學中,青蛙還算是可愛的,總是和王子公主連在一起。 不過,馬克斯.維爾修思(M.Velthuijis),寫的是一隻很接地氣的平民青蛙。
《青蛙弗洛格和朋友們》 (Frog and Friends), 這套書的適用年齡是在 2 - 5歲。 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
我買的是全套禮品裝,一共32本。有6本是特意為三歲之前的幼兒寫的,很簡單的語言;其它26本的故事稍長,語句比較多,適合三歲以上的孩子。這真是一套好書啊,小兔愛不釋手,從兩歲半讀起,讀了有半年了,還是每天都要求:“媽媽,我要讀弗洛格。”
中文翻譯也挺不錯,我可以照著讀,不必改變裏麵的名稱和某些細節。每本書後麵還有提示問題,幫助媽媽和孩子一起複習這本書的情節和實例運用(比如:你會跟好朋友分享你心愛的東西嗎?是誰拿來了鋸子?),這有助於孩子注意觀察細節和思考。還有些書配有拚音,這對我這個南方口音的媽媽來說非常重要!現在小兔會把“是”讀成“shi", 而不是“si”,“說”就是“shuo”而不是“suo”,還多次糾正兔爹那口令人發怵的“虎糾”(福州)官話。
小兔最喜歡的是《弗洛格和大風》。每次讀到“‘哢’,又是一聲巨響,大風竟然把樹枝塞進弗洛格的家裏來了!”,小兔就笑得不得了,氣都喘不上來。
我常弄不明白什麽是小兔的笑點,有的我覺得好玩的,他沒啥反應;某些語句再平常不過了,他卻快活得很,可以樂很久。現在冬天了,家門前的樹葉掉光了,開車回家時,小兔就學著弗洛格來感慨一番:“我那美麗的大樹啊,一不小心,不見了!不過沒關係,明天我們會再種一顆。”
《找到一個好朋友》也是小兔的最愛。最近拿著一個毛絨玩具就自言自語說:“它這麽小,甚至還不會說話!媽媽,你會教它說話嗎?”我說:“兔兔教,好嗎?”他就教它說“蘋果”“今天天氣真不錯”。早晨醒來,小兔把他最心愛的北極熊塞到我懷裏,說:“一個小小的柔軟的東西鑽進被窩,挨著你躺下來。是誰啊?”然後自己也鑽進我懷裏,說:“是兔兔!我們永遠是好朋友。我再也不會離開你了!”聽得老媽感動不已,緊緊抱住他軟軟的小身子。
《愛的奇妙滋味》講的是青蛙愛上了小鴨。這本書我最近一個月才給小兔讀。今天早上,小兔賴在我懷裏,忽然冒出一句:“我的心髒‘砰’‘砰’地跳,忽快忽慢。”我說:“哦,你戀愛了。你愛上了誰呀?”我想他肯定會說“豆豆妹妹”。小兔抬起頭來:“我愛上了媽媽。”哦,老媽太榮幸了呀!
《鳥兒在歌唱》講的是如何麵對死亡。當年我很謹慎沒有給兩三歲的小兔讀,我怕他悲傷,不想那麽早讓他麵對沉重的話題,直到我自己克服了對死亡的畏懼,才開始放手跟他探討這方麵的內容。後來經曆了弟媳的病重和死亡…… 小兔四歲半,舅母過世的第二天,他笑眯眯地看著天花板上的水光倒影,說:“我看見舅母在天堂裏,她很快樂。”(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裏來,不要阻止他們,因為上帝的國屬於這樣的人。我實在告訴你們,人若不像小孩子一樣接受上帝的國,絕不能進去。”)
後來給小羊讀書就沒有那麽精挑細選,基本上他拿了什麽書我就給他讀什麽。讀到這本《鳥兒在歌唱》,我對小羊說:“鳥兒死了。任何動物包括人,因為生病或是因為身體衰老,肉體就會死亡,歸於塵土,這是自然的規律。但是我們還有盼望,因為我們的靈魂不滅,和愛我們的耶穌永遠在一起,在天上。”小羊很著急,他堅持說:“小鳥被埋了,但是它又活過來了。你看,這裏又有一隻小鳥。”
哦,好吧,等他情感上能接受的時候,他就會理解了。我家養過三隻豚鼠,被狐狸或野貓吃了,每次看見前院那空空的籠子,小羊就說:“我們的小白小黃彩虹還活著,它們沒有被狐狸吃掉,是被人偷走了。” 嗯嗯,這樣想會讓人感覺好受一點。
這套繪本的缺點是繪畫細節有的地方不嚴謹,或者說,沒有連續性。 比如,弗洛格和朋友們編一個木筏,木頭就忽長忽短,數目忽多忽少;小豬的性別,早先是male, 後來又成了female。可愛的小鴨除了是個女性,是青蛙的女朋友,似乎啥都不會,連給青蛙織圍巾都是小豬和野兔幹的。
當然小兔小羊不會注意到這些細節,而且這點小小的缺陷也隻是跟其它精致的繪本書(比如日本的佐佐木洋子的《小熊寶寶》)相比才顯得有點突兀。馬爾克斯的整體繪畫風格還是很讓小兔喜歡,人物少而簡單,顏色明亮而重點突出。
這套書拍成了動畫片。剛開始我們在網上搜到的是荷蘭語原版動畫,配音不夠精致,就倆人,一男一女,還是成年人,給所有角色配音。聽著可愛的小鴨發出中年熟女的聲音,總覺得不是滋味。後來在當當網買到了中文配音的DVD,製作還算精致。
***************************
今天小兔讀到我以前的博客,看見自己小時候的照片,大笑不已:“還挺有趣的嘛!可是我一點兒都不記得這些事了!”他半歲時,我寫下第一篇博客。我教他學中文的願望之一就是他將來能看得懂我寫的中文,但是心裏不免暗暗想:隻是個奢望吧!今天這願望可就真的實現了。
(2019.9.25 於悉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