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人語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地球人看不清自己的問題,所以要聽外星人語。
正文

淮海功臣排行榜並附淮海戰役全過程 ZT

(2012-06-24 19:15:57) 下一個

本人身為草根軍迷,絕對是沒有資格給戰功顯赫的將領們亂排座次。仗著朗朗乾坤,自由世界,本人不自量力,本著向百曉生前輩學習的精神,亂點英雄譜。 太祖是創國之人,其功過,遠遠超越淮海這個檔次。雖然,三大戰役都有他在運籌帷幄,他的戲份一點都不少,但我還是將他算作是主教練,就不再和隊員們一起評功。此榜隻限場上隊員。

首功:粟裕大將,華野代司令代政委前委書記,總前委之一。為啥說粟大將第一功?首先,粟裕鬥膽直陳說服主席改變了戰略部署,主席不再要求出擊江南,下定決心在江北做戰略決戰消滅國軍主力,這才使淮海成為可能。其次,豫東、濟南,戰局向著設想的方向發展,粟裕提出並命名了淮海。接著,淮海打響的第三天,粟裕的齊辰電開始將小淮海推向戰略決戰的大淮海。再者,粟裕是淮海前線的第一操盤手,始終控製全局並針對全局在調配兵力。最後,主席說過粟裕同誌淮海第一功,這也基本是黨內軍內共識。 

二功:劉伯承元帥,中原軍區司令,中野司令,總前委常委。淮海前線的第二操盤手,他能夠完全的領會粟裕的戰略意圖並且帶領中野不遺餘力地作戰役協同。當戰機出現他當機立斷以輔為主開始主導戰場,而這時華野又鼎力相助。唯有兩位戰略高手無我境界的配合,造就了淮海的輝煌。 

三功:饒漱石,華東局書記,華東軍區政委,華東真正的一把手。極其出色並富有遠見的後勤組織,總能跟得上戰役規模的擴大。幾百萬人兩個多月的吃喝,前線的彈藥裝備補充,這是多麽巨大的工程。整個淮海戰役期間,部隊打到哪兒,支前民工就跟到哪兒,一切安排得有條不紊,沒有聽說過任何後勤上的失誤。當然華野本身的後勤部也很出色,但華東王饒書記的統籌能力確實不可小覷。 

四功:譚震林,華野副政委,總前委之一。譚老板的軍事能力和政治能力比較平衡,淮海期間始終率領作為主方向的華野的主力集團在作戰。第一階段他和王建安指揮山東兵團主打黃伯韜,第二階段和王建安圍兜杜聿明集團,第三階段和王又是作為主攻集團率領半個華野收拾杜聿明集團,最多時指揮過9個縱隊。確實是做了很多實實在在的事,立了實實在在的功。原想將其排在第五,考慮其晚年就淮海戰役指揮的問題向二代核心叫板,本人身係草根自然是不唯上的,無論如何也得給譚老板叫板的資格。 

五功:鄧小平,中原局書記,中原軍區政委,中野政委,總前委書記。說到二代核心,必須得多囉嗦幾句題外話,本人並非毛左,絕對敬仰鄧公領導的才能,其對國家和人民功勞,亦非淮海所及。他和主席一樣,心中都有富強中國的藍圖,雖然不盡相同,但都是非常堅定不移的朝著自己設想的藍圖,摸索著前進。鄧公之所以能成為二代核心,是因為他的藍圖,他的作為,更是人心所向。回到淮海,作為名義上的總指揮,不可否認並不十分擅長軍事的小平同誌也是費盡了心血,本人完全不懷疑,其決心之大投入之深以至於後來鄧公總有這樣的錯覺淮海是我指揮的。其實小平的主要作用在於,一是給劉帥加油添火,並時常助劉帥下決心,二是有條理的統籌組織中原方麵的各項工作,雖是副方向但工作量也不小。雖然球技(軍事)平平,怎麽著也是主教練親自任命的場上隊長,功勞能排個四五名。 

六功:王建安上將,華野山東兵團副指揮,各階段華野主力集團的實際軍事指揮。華東一把手饒漱石最為信任的將領除了粟裕就是王建安;在本人眼裏,他是華東最能打得上將,隻是比較低調,沒有別的上將那麽傳奇。他的功勞,其實在說譚老板的時候,就已經看到了。而且與譚比他是實實在在的戰將,軍事指揮更是以他為主。

七功:郭汝瑰,國軍陸軍中將,國民黨國防部作戰廳長,他的作用不多說了,你懂的。

八功:陳士榘上將,華野參謀長。士榘的亮點是助中野打黃維。12兵團人數雖不算最多,但4個軍都是能打的部隊,全是幹的沒有稀的,實力和整個中野有一拚。12軍團是毀在黃維手裏,但其部隊確實能打,是淮海戰場上給共軍造成傷亡最大的兵團。我估摸著在軍(整編師)一級編製裏,整個解放戰爭18軍(整11師)給共方帶來的損失應該是能排第一的。也難怪中野啃不動黃兵團,可是士榘一到,全部搞定,給人一種酣暢淋漓的感覺,非常快意恩仇。 

九功:宋時輪上將,華野10縱司令,華野阻援集團的指揮者。宋的亮點是徐東阻擊戰。軍內評價10縱是阻擊戰的爺爺,敵2兵團司令邱清泉評價排炮不動,必是10。麵對敵人數裝備優勢的兩個兵團的輪番攻擊,宋部就是能夠屹然不動,愣是沒讓他們和黃伯韜會合,眼睜睜看著黃7兵團被殲滅。第三階段,宋也是華野兩個輔攻集團之一的指揮者。 

十功:陳賡大將,中野陳謝兵團司令。陳謝兵團雖在中野名下,但之前軍委一直將其作為一個方麵軍在使,實力亦超出大別山出來的劉鄧大軍,無怪乎有中野的獨立王國之稱。陳賡集團是中野絕對的主力,在陳士榘來助戰之前,是負責東麵主攻黃維的主要力量。在對12兵團的整個殲滅過程中,陳賡的功勞不亞於士榘。 

十一功:陳毅元帥,華東軍區司令,華野司令政委,中原軍區副司令,中野副司令,總前委常委。NND,這帥的頭銜忒多忒晃眼我敲的好煩惱,所幸我沒有被晃倒,認真推敲出其閑人本質。中原方麵軍有劉帥政有鄧公,都是極有主見說一不二的主,輪不到陳毅插手;華東方麵老陳是被主席出來的,不能再沒臉沒皮的去插手指揮。感覺就是可有可無的人,挺悲催的也有點委屈。其在淮海中的作用,主要是協調華野和中野的戰略配合,協調劉鄧的指揮,緩衝各種分歧,使大夥兒能夠更加融洽的團結一致。若按正史來排,陳地位這麽高的高人即便是什麽也不幹肯定也會排的很靠前。 

十二功:張震上將(87年),華野副參謀長。參謀集團是一支隊伍的大腦,主持華野野司參謀機關日常工作的張震自然是粟總指揮戰役的第一助手。張震淮海全程都和粟在一起,雖不拍板,也算是出謀劃策,參與指揮。齊辰電,可是也掛了張震的名的。簡言之,他是粟總當之無愧的得力助手。 

十三功:陳錫聯上將,中野3縱司令。陳錫聯的亮點是率兩個縱隊攻克宿縣,宿縣雖說比較空虛,但也有黃伯韜的主力25軍一個師在守。攻占宿縣可以說是淮海戰役的點睛之筆,意義非常重大,完全隔斷了徐州集團與蚌埠集團的聯係,形成了對徐州集團的合圍之勢。毛粟在戰略謀劃階段都有過模糊的攻占宿縣的設想,劉伯承是首先明確下令攻打宿縣並作具體部署,陳鄧是英雄所見略同,前敵指揮作戰的是陳錫聯。圍攻黃維時陳也是擔任輔攻的中野西集團指揮。 

十四功:韋國清上將,華野蘇北兵團司令。蘇北兵團在淮海戰役裏,隻能算是跑龍套的主,擔負的責任主要是阻擊、側擊、牽製、監視、掩護、圍堵、輔攻等等。但是,千萬不要小看跑龍套的作用,它要是掉了鏈子,主力們輕則丟了戰功,重則引火燒身不得保全。韋的表現還是兢兢業業,絲毫沒有出紕漏,當的起最佳龍套獎。第三階段,韋是華野兩個輔攻集團之一的指揮者,當然主要是在外圍撿漏。 

此外還有華野後勤司令劉瑞龍,華野政治部代主任鍾期光,華野特縱司令陳銳霆,華野和中野的幾個主力縱隊的主官陶勇、王必成、聶鳳智、葉飛、孫繼先、張仁初、成鈞、周誌堅、王近山、楊勇等等,都是有亮點可以登上功臣榜的。 

當然,這麽大戰果,功臣榜上似乎不應少了國軍方麵的友情讚助,本人覺得校長、小白、大維可以入圍三強。

淮海戰役全過程簡略回放: 

1、濟南戰役之後,華野當家人粟裕開始策劃淮海戰役,計劃在徐東淮海一帶,殲敵一個主力兵團十幾萬人,然後向東進取淮陰;同時懇請中野作戰略協同,計劃在淮海之後,兩大野戰軍形成對徐州蚌埠的合圍之勢。與此同時,白崇禧和杜聿明都認為守江必守淮,應將國軍主力撤出百戰之地徐州,集結於蚌埠津浦線一帶。國軍收縮兵力應該說是明智的,可惜白崇禧因桂係與蔣的矛盾臨戰撂擔子,杜又臨時被老蔣拉到東北去救火,國防部舉棋不定不敢擔負讓出徐州的責任,計劃未及實施。結果讓劉峙將機動兵力在徐州兩側延隴海線擺了個一字長蛇陣。 

2、參加淮海戰役的共軍,史稱60萬,大概沒有包括一些地方部隊性質的獨立旅。華野這邊是12個主力縱隊加特縱、魯中南縱隊、兩廣縱隊還有第二階段加入的渤海縱隊,大小共16個縱隊以及兩三個獨立旅,總兵力應在四十六七萬,從徐州北麵南下。參戰的中野部隊7個縱隊兩個獨立旅總共應不超過十六萬人,其中主力是在挺進中原中留了一手沒有太大損失的陳謝兵團兩個縱隊,原先劉鄧大軍的4個縱隊也就是六萬人樣子,平均一個縱隊三四門野戰炮,可見在大別山裏損有多嚴重。中野除11縱跟著華野的蘇北兵團,其餘部隊先後從徐州西麵的商丘地區向徐州南穿插,形成合圍徐州之勢。 

3、再來看看國軍的參戰序列,負責前線指揮的是徐州剿總劉峙杜聿明,按實力從大到小有邱清泉、黃維、黃伯韜、李彌、孫元良、李延年、劉汝明7個兵團、馮治安的第三綏靖區、周磊的第一綏靖區和徐州的衛戍部隊,總計約80萬人。劉峙見共軍有撲向徐州之勢,便遵從老蔣之意調整布局,李彌孫元良從徐州東西兩側縮回徐州會合邱清泉,李延年從隴海線東端的海州連雲港、劉汝明從西麵的商丘向蚌埠撤退會合,黃伯韜從徐州海州之間的新安鎮向西麵的徐州集團靠攏,馮治安的以西北軍為主的第三綏靖區仍坐陣徐州北麵,周磊的第一綏靖區坐鎮淮陰拱衛京畿,黃維則從華中武漢向徐蚌靠攏。

4、粟裕果斷的提前兩天發起戰役。戰局瞬息萬變,如果按原計劃118日發起戰役,徐州東麵的黃伯韜兵團肯定已移至曹八集將與李彌兵團之間的真空地帶填上,並撤回徐州,華野將錯失圍殲黃兵團的機會。主席對粟的回複是要機斷專行,不必事事請示。這樣,得益於徐州北麵第三綏靖區何基灃張克俠等的起義,華野迅速通過其防區直插曹八集,封住了黃伯韜7兵團回徐州的路,並將黃兵團五個軍番號的總共十萬餘兵力圍困在曹八集以東碾莊一帶。

5、中野6個縱隊加倆個獨立旅自豫南徐州以西的商丘地區尾隨劉汝明殺入戰場,在戰役第一階段首先攻占徐州之南兵力空虛的宿縣,之後的主要任務便是阻擊北上的支援徐州的三個兵團,西南武漢華中地區過來的黃維兵團、正南方蚌埠地區的李延年兵團和劉汝明兵團,並形成夾擊徐州之勢。劉伯承出色完成任務,有力的配合了華野的行動。電影《集結號》描述的就是發生在這一段的故事。 

6118日粟裕張震發齊辰電,改變在殲滅黃伯韜後向東進取淮陰的原計劃,將目標鎖定為徐州的三個機動兵團。戰役由求殲敵一個兵團的小淮海向戰略決戰的大淮海發展。 

7、在華野圍攻黃伯韜之際,杜聿明提出先不顧黃伯韜,徐州可攜重兵向南挺進宿縣一帶,與黃維兵團李延年兵團一起合擊較弱的中野部隊。這是很高明的一招,必會攪亂戰局。可惜老蔣缺乏壯士扼腕的決心,非下令邱李兩兵團東進去救黃伯韜。這恰恰落入粟裕的計劃之中,要知道除了圍攻黃伯韜的5個主力步縱加特縱,粟裕安排了9個縱隊來打援牽製而不是單純以一麵阻援,還有一個當家主力1縱作為預備隊也是隨時可以上來或打援或圍殲。仗打到後來邱清泉也是心驚膽顫。 

8、非嫡係但一直是絕對主力的黃伯韜夠堅韌的,黃兵團在碾莊足足撐了半個月,並給華野造成2.7萬的傷亡。那邊宋時輪對邱清泉的死阻也傷亡了上萬人,所幸華野政工相當強大,做到即俘即補,這樣才沒有影響到戰役的後兩個階段。當然也有些客觀原因,一來此時國軍的抵抗意誌還比較堅定,二來共軍陣地戰形式壓縮圍殲兵團級規模國軍的經驗也不足,各縱配合和步炮協調還不完善,三來兵力的優勢也不是很懸殊,圍殲不過二打一,四來時間緊迫,中野頂的辛苦,主席天天在催。圍殲總指揮王建安的學習總結能力是一流的,華野及時調整戰術並形成了一套陣地攻堅坑道迫近作業戰術體係。黃伯韜兵敗自盡。 

9、戰役進入第二階段,華野兵分南北兩線,北線7個縱隊監視徐州集團;南線5個縱隊加兩個獨立旅攻擊李延年劉汝明集團,2個縱隊加上歸建的中野11縱及特縱主力協助中野圍兜黃維兵團。

10、黃維此時最佳的選擇應是向東麵的蚌埠集團靠攏,可是這個國軍的罪人,共軍的功臣,帶領國軍包含資深王牌18軍在內的12兵團,義無反顧的北進紮入劉伯承給他準備的陷阱。相對於張靈甫,搞不懂黃維主動受圍目的何在。部隊被圍在宿縣南麵的雙堆集,黃維開始自持槍堅炮利,還一副能耐我何的架勢,愚蠢至極。老蔣大概腸子都悔青了,把12萬多人的精銳兵團交給了他而不是戰功顯赫的胡璉。兵團副司令胡璉由於官場受排擠多少有點寒心,黃維從武漢出發時胡璉借奔喪並不在軍中,否則決不會任由黃維瞎搞。 

11、對於徐州集團的撤退方向,杜聿明在國防部作戰會議上耍了心眼,導致中共的情報有誤,幸虧粟裕不為所動,將北線部隊埋伏至徐州以南津浦路兩側,依舊按照徐州集團延沿津浦路西側繞過山區南下這一路線來部署兵力。 

12、黃維感覺不妙,準備向蚌埠方向突圍,85110師師長廖運周願為先鋒,黃嘉其忠勇,讓110師挑選利炮以作開路之用。沒想到,小廖乃軍中餘則成,一邊騙黃維我部已到哪兒哪兒了,一邊戰場起義,而且調轉炮口就轟跟進突圍的部隊。黃維弟弟估計得吐血三升。 

13、對於粟裕來說淮海的第二階段是其一生用兵最為緊張的時刻,最經典的評價是一對肩膀挑三副擔子。除去還給中野的中野11縱,加上剛加入戰局的渤海縱隊,大小16個縱隊加若幹獨立旅的華野部隊調動頻繁,起初攻擊李延年劉汝明時最多用了5個縱隊加兩個獨立旅,助中野打黃維最多時用了5個縱隊,圍兜杜聿明徐州集團最多時用了11個縱隊加兩個獨立旅,兵力應用和調動達到了極限,連野司的特務團也補充給了基層縱隊。粟則連續77夜沒有睡覺,落下了美尼爾氏症。 

14、杜聿明集團撤出徐州時,潛伏者到處製造混亂,30萬人馬走的毫無條理,軍心已經敗了。帶著黨政機關倒也罷了,不太理解為什麽還要裹挾很多青年學生。本來這時候就應該打破瓶瓶罐罐,利用機械化裝備的速度優勢,先向西或西南甩開追兵再南進逃生,對黃維可視情況救援,在行至雙堆集西南蒙城時如有機會可從華野和中野之間尋找真空一舉殺入,如沒有機會哪怕走直線向西南武漢逃生。我估計杜聿明同學當初也是這麽設想的,不過到真正執行卻相去甚遠,杜還是缺乏了鄧政委這股狠勁。也又一次說明,杜光亭是個出色的參謀性人才,但非決斷果敢之主帥。 

15、杜聿明集團從西南出徐州沒多遠將至永城時,收到蔣校長空投的那封亡國滅種的親筆信,斥責杜置同澤於不顧一味避戰,並嚴令杜集團立即向東南轉進解救黃維弟弟。杜當然明白此舉相當不智,卻也不敢擔責任,找邱清泉合計。邱瘋對老蔣是死忠的,那還有啥好說的。一轉向,果然和本來側麵追擊的共軍撞上了。部隊左衝右突,在陳官莊青龍集地區由於各兵團行動不一致,孫元良的小兵團向西突圍過程中首先遭到殲滅,而邱李兩兵團再想突圍時天降大雪一切休想,再後來汽油也耗的差不多了,最終被華野部隊圍困在此處。據說,校長寫這封信是受到共諜郭汝瑰劉斐等人的慫恿。

16、中野全部兵力加上華野5個縱隊小30萬人圍殲雙堆集黃維剩下的10萬人。有個小插曲,鄧政委原先的算盤是陳賡負責東集團為主攻,陳錫聯負責西集團王近山負責南集團為輔攻,華野的部隊拆分至各集團,碰上個陳士榘不買帳。陳毅粟裕都出來調節,小平也作了讓步,最終安排士榘率華野的4個縱隊負責南集團並且擔當主攻,華野的將士爭氣的很,特縱幾輪榴彈炮之後,將士們一鼓作氣攻破黃維的核心陣地。空降進了雙堆集救火的副司令胡璉也無濟於事,最後帶著32塊彈片隻身逃脫。黃維則被俘,我覺得共產黨後來真不應該關這位大功臣近三十年。畢竟是國軍精銳,12兵團給中野和華野總共造成了近4萬的傷亡。

17、戰役進入第三階段,由於顧及華北傅作義集團南撤,華野將邱李兩兵團圍困了整整一個月才動手,天寒地凍國軍部隊缺衣少食突圍又沒有希望,軍心已不能用渙散來形容,基本就沒了,士兵開小差的沒有七八萬也有四五萬,剩下的大部分基本沒有抵抗意誌,再什麽王牌主力估計也隻有民兵的水準了,剩下十幾萬人三四天就被華野以最可能小的損失給打掃了,大概也就200師還像樣的抵抗了一下,國軍五大王牌的最後一支5軍也在此覆滅。杜聿明後來非常後悔自己當時沒有學傅作義,那時邱瘋整天喝酒跳舞準備為蔣殉葬,可是為了你一人的名節不惜拉數萬人的生命來墊背這就有罪了。光亭恨自己軟弱。

18、算一算中野和華野的殲敵數。中野的比較好算,中野第一階段的戰績是攻占宿縣並牽製北進的三個兵團,殲敵數不會多,應在1萬至2萬之間。第二階段中野全力處理黃維兵團,從沿途阻擊,設圍,壓縮敵陣地,總攻到收網中野參與了全過程。當然總攻時華野出的兵不比中野少多少,而且主攻是華野打得,骨頭是華野啃的。這一階段包括起義投誠至中野的國軍在內,中野殲敵數應在7萬至8萬之間。中野的總殲敵數在9萬左右,對於中野自身力量而言這已經是個相當不錯的戰績。華野的殲敵包括4個半兵團1個綏靖區,加上蚌埠集團的零碎,總數量應在46萬左右包含起義投誠,這與華野的參戰兵力幾乎是11,戰打到這個份上,還有啥好說的。 

19、縱觀整個戰局,國軍總兵力雖大於共軍,但兵力的運用似乎沒有統一的籌劃,局部戰場卻沒有任何兵力優勢。共軍依靠其出色的情報係統,一直對國軍各集團的兵力部署了如指掌,而國軍卻對共軍的參戰兵力以及各部實力一知半解,各部都在誇大當麵敵情,指揮官多數情況隻能依賴自己的經驗和戰場感覺。真不知道國軍情報部門以及偵察部隊在幹什麽?而徐州剿總劉峙動不動就大捷到國防部邀功,真是莫名其妙。國軍重兵往往聚集成一坨,部隊不敢撒出去,因此基本沒有縱深,最後被壓縮得越來越小直至殲滅。而共軍卻以縱隊或師為單位撒的鋪天蓋地,但相互配合的幾乎天衣無縫。 

20、最後調侃一下總前委,這是個中國特色的虛擬機構,成立於淮海打響的第11天。由於中野通訊器材落後經常出故障,因而在淮海大戰期間以小平同誌為首的總前委沒能下過什麽有效指令。淮海之後的渡江戰役,總前委才開始發號施令。後來卻因政治需要,其作用被無限突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