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舟賞景

隨波逐流看風景,優哉遊哉度人生。
個人資料
打魚船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北碚小記

(2025-02-18 06:37:00) 下一個

去年回國在重慶北碚轉了幾個地方,雖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但也有曆史典故值得記載回味。

1,北碚紅樓

    藏身於北碚圖書館後麵,建於1932年。由民國企業家盧作孚一手促成,北碚第一座具有西方特色的建築。無數的名人在這裏進進出出,留下傳奇。許是太低調,至今沒有變成網紅打卡地,真好,讓它保留那一份靜謐,優雅。

    紅樓最早的設想是學校,但在曆史的進程中,它曾擁有過許多身份:學校、科學院、醫院、旅社、銀行、觀禮台、圖書館、美術館……。小樓的每一次“變身”,都在北碚的史鑒上留下重要的印跡。

   紅樓建築風格融合中西,既有古代中國建築之素美,又有西方結構之典雅,紅牆黛瓦,飛簷翹角,故稱紅樓。為保證建築能長久使用,建造時用上了火磚、杉木和柏木,這在當時的貧寒年代,算是最高級的建築。梁漱溟、晏陽初、陶行知、沈鈞儒、黃炎培、馮玉祥、賀龍等曾在這棟樓中演講。蔣介石和宋美齡,美國副總統華萊士也曾在此駐腳。真正見證了“談笑皆鴻儒,往來無白丁”

紅樓在當時算是北碚的高處,也見證了數百架次滑翔機在北碚上空翱翔和無數中國飛行員的誕生。

2,靜觀塔坪寺

   塔坪寺據載始建於宋代紹興十六年(1146年),耗時22年,於1168年終成,已有840餘年的曆史。塔坪寺原名小昆侖古藏寺,在明代萬曆年時重建時更名為塔坪寺。民國時,與北碚縉雲寺齊名。

   寺廟占地500平方米,為整體四合院建築,是集寺、塔、坊、表為一體的建築群體,也是中原地區自唐以後失傳的以塔為中心的建築實物。寺內有建於公元1167年的石塔,建於1612年的牌坊,還有清代的大雄寶殿、藏經樓、左右廂房以及鐵塔和雲愣碑(經幢)等文物。寺中聳立的宋代石塔,享有"朝天文筆插空穩,拔地樓閣依勢牢"的讚譽。

  這座地處鄉間野地的寺廟,占地不算很大,也少為人知,比普通寺廟多了一份清靜,寂冷。沒有人嘩車喧,隻有斑駁石牆,青苔鋪地。繞殿悠悠行,禪意步步生。

3,偏岩古鎮,

    坐落在北碚金刀峽下峽口黑水河畔的偏岩古鎮,清代稱為“接龍場”,在康熙年間,因常有山洪爆發成災,民間傳說係孽龍出山興風作浪,遂將此地取名為“接龍”,圖個吉利平安。

    古鎮依山傍水而建,一條蜿蜒曲折的淺水河灘圍繞著古鎮,緩緩流動的溪水清澈見底,溪中鋪著間隔的石板,以利兩岸居民行走,溪邊高大粗壯的黃葛樹,盤根錯節,枝葉疏密有序伸向天空,掩蔭著傍水而築的民居小舍。民間小舍的後門,建有小石梯與河灘相通,很有點古樸、雅韻。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