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父母都全日製工作,我爸還經常出差,也沒有祖父母居家,從我記事起,全家人的一日三餐都在食堂解決。那時的中國,幾乎每一個工廠,礦山,學校,醫院都有自己的食堂。
我上小學開始書包外掛一個大搪瓷缸,到點去食堂吃飯。即便是星期天,母親忙著給孩子們清潔,整理家務,依然沒有閑暇做飯。那時非常羨慕鄰居家媽媽不上班,可以在家做飯,煮出的飯潔白蓬鬆,我們叫它甑子幹飯,是用木頭做的甑子蒸出來的,還有大火燒油呲拉拉的響,然後盛出綠油油的蔬菜,讓人垂涎欲滴,羨慕至極。也不時撒嬌央告父母在家做飯,但每次我媽都說她沒有精力,想在家裏吃飯,除非我們自己動手。
記得在初中放假的某一天,我和弟弟商量要實現我們的願望,決定從最簡單的煮麵條下手,去買了一包麵條,用報紙木片點著家裏的小烤火爐,再放上煤炭,我和弟弟又是用嘴,又是用扇子,好不容易小火爐慢悠悠的忽明忽暗,我們興奮的把盛有水的鍋放在爐上。等了一陣,覺得差不多了,就急不可耐的把麵條放進水裏,完全不懂要先燒開水,再下麵條的基本常識。結果不言而喻,成了一鍋麵坨。此次試驗失敗,再也無顏要求居家吃飯了。
以後上大學,參加工作,都是吃食堂。特別是換到第二個工作,那裏的食堂簡直是豐盛又實惠,三個食堂,飯菜票通用,月底評比,看哪個食堂收到最多的飯菜票。三個食堂使出渾身解數,每天將雞鴨魚肉,炒,鹵,蒸,烤,炸,變著花樣推出,令人齒頰留香;還有大餅,包子,餃子,琳琅滿目;連鹹菜都有七八樣。這樣貼心的食堂,足以讓人‘樂不思“廚”
再次走進廚房,是到美國以後。先我來美的先生說美國學校的食堂昂貴又不合口,生性節儉的中國人都是自己動手做飯,特地囑咐我必買烹調的書帶到美國。所以,行李箱裏裝上兩本烹調書,從此走上照葫蘆畫瓢的自學烹飪,變身家庭主廚之路。
初次大顯身手,是來美國第一年的聖誕節。我們老板每年聖誕都要在家裏開party,那年由於我們的到來,他宣布這次聖誕節主打中國風,這就硬將我和我先生推上主廚的大位。我們提前好幾個星期勤奮讀菜譜,定菜單,買調料和原料。在老板家寬大明亮的西式廚房裏,我和先生開足了所有的火頭開始煎煮炸炒。最後成品有紅燒土豆雞,炸酥肉,陳皮牛肉,麻婆豆腐,京醬肉絲,雪豆炒蝦仁,涼拌三絲,炒青菜,什錦炒飯。我們在廚房裏煙熏火燎,滿頭大汗;餐廳裏大家吃的酣暢淋漓,風卷殘雲。老板也非常高興,說這是他吃得最過癮,最豐富的聖誕大餐。當看到老板娘把我們煎炸的油全部都倒掉的時候,我深感奇怪,問為什麽要把這好好的油倒掉呢?老板娘說炸過的油再用對身體有害。老板娘還大惑不解,中國菜這麽油,為什麽中國人一個個看起來身材還很苗條?
從把麵條煮成麵坨,到將書本上無色無味的菜單,魔幻般的變身為色香味濃的菜肴,心中的成就感無可比擬。行走在自學之路的家庭主廚,自信心爆棚,看著菜譜,在廚房裏譜寫油鹽醬醋交響樂,跳著煎炸蒸煮的小步舞,將大盤小碗呈上餐桌,雖然菜式不能登大雅之堂,但是滿足家人的口欲,款待各路朋友,還是讚譽有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