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蓉的博客

小說、詩詞、隨筆、科普、謎語
正文

《白雪之戀》 1-023

(2011-11-07 09:18:28) 下一個

二三.

  白雲山下那一小片樹林窪地,成了白明誌和高如雪這幾個星期的開心之處。每到星期六晚飯後,趕在冬日裏夕陽的餘輝消失之前,兩人就一前一後朝山青湖走,然後再各自選擇一個方便的時機,人不知鬼不覺地消失在山腳下那一團黑影中。

 昨晚,高如雪剛走出宿舍門,在樓梯口瞟見李全保的身影一閃,知道是來找她‘一幫一、一對紅,幫助她爭取入團’的來了,趕忙嘀嘟嘀嘟地下樓跑向山青湖那邊。這兒962班的女生宿舍裏,李全保聽劉景敏說高如雪剛走一分鍾,便想追下樓去,卻又被現在已是團支部書記的王安香抓住了,說是要和他談談發展下一批團員的事。李無可奈何,隻好坐到王安香的對麵桌旁,聽候團支書的指示。

 趕到小林子時,白明誌已經在那兒又蹦又跳,做暖身運動,見高如雪到了那塊石頭斜坡邊,才停下運動跑了過來,一邊跑一邊笑一邊叫:“來了來了,接吻接吻……”。

 很是奇怪,迷失在愛情中的兩個人既不懼黑暗鬼魅,也不怕嚴寒風霜。隻要湊在一塊兒,就總像有說不完的話,聊不完的天。

 談話中免不了他們喜愛的數學。他們討論抽象代數、方程論、圖論等等,自然地聯係到高斯、歐拉、華羅庚等著名的數學天才的故事。昨晚,互相交換對看過的小說、電影、話劇的看法,又談到各自的家庭和童年。

 今早,如雪回到家中,進自己房裏關門睡大覺。表姐和爸爸現在已經是公開住在一個房裏,對她也再不采取躲躲閃閃的態度。上個星期,爸爸專門找如如談話,談到自己已經決定和茹遠芳結婚,隻是仍然希望得到愛女的理解和支持。如雪當時未置可否懶得表態。不過,爸爸大概也感覺得出來,近來女兒的心情頗佳,女兒以一個熱戀少女的寬宏大量,已經默認了他的決定。

 又想起了昨天晚上:她送給他一張小時候在C市照的像片,像片上的八歲女孩,天真而好奇地望著白明誌。白明誌呢,送給她一張自己的近照。

 高如雪一時睡不著,拿出照片來看。照片上的白明誌,英俊、瀟灑,站得筆直,正用深邃、熱情的目光,堅定地望著遠方……。輪廓分明的臉,高而挺直的鼻梁。緊抿著的嘴唇,顯出內心的執著,劍眉下的雙目,一股英氣逼人。

 高如雪很喜歡這張照片。翻到照片背麵,還付有一首小詩,其中嵌入了“如雪存念”四個字:

 誌高偉山,

心淨冰清。

骨傲多節,

情摯思深。

 女孩沉浸在甜蜜的幻想中,迷迷糊糊地睡了一覺。醒來後,突然發現枕頭邊有封信,信封上是漂亮而熟悉的字體,寫著“高如雪收,陳鳴威寄”,是寄到家中地址,應該是剛才爸爸或表姐放到她枕頭旁邊的。

 這是陳鳴威給她的第三封信。前兩次都是在學校裏,借給她看“馬克思的青年時代”和“居裏夫人傳”時夾在書裏麵的。

 陳鳴威是個多才多藝又勤奮無比的人。能寫會畫,小提琴拉得不錯,繼林潭深之後,現在是係樂隊的隊長。在女同學中被視為一個大才子,宿舍裏,王安香、劉景敏等人提到他時,對他的知識廣泛勤奮刻苦都頗帶崇敬之意。雖然外表形象矮了一點,但口碑不錯,不是像白明誌那樣,經常會有些不知是真是假的花邊新聞在女生中流傳。就像這次批判電影《早春二月》運動寫出來的“自我總結報告”吧,兩人的文風就迥然不同。說起來有些可笑,校黨委組織學生批判電影《早春二月》,寫“自我總結報告”,原意是進一步地讓大學生們‘靈魂深處’爆發革命,痛批一下自己。寫得比較深刻的“總結報告”,便被作為典型材料而傳閱。沒料到這種傳閱卻起到了另外一種效果:學生們把這些人的總結報告當作文學作品來欣賞,因為當時除了被批判的作品之外,可讀之物實在是寥寥無幾啊。陳鳴威和白明誌寫的,就是其中傳閱得最廣,人們最喜歡看的兩份“總結報告”。

 高如雪還清楚記得那天的事:何夢煙和劉景琪,兩人手上都拿著厚厚的一疊紙,一前一後地走進來,對她和王安香說:

  “喂,我拿到一份《早春二月》“總結報告”,好看啊,寫得像小說一樣。你們抓緊時間趕快看,還有不少人排隊等著呢。”

 高如雪首先看了何夢煙拿來的白明誌的,然後,又和王安香交換,看陳鳴威的。

 兩份“總結報告”都是洋洋數萬言,比她交上去的報告,字數要多出好幾倍。白明誌的報告暴露思想深刻,文風細膩,感情豐富。而陳鳴威的呢,文筆犀利,語言尖刻,引經據典,邏輯論證,在華麗而流暢的敘述中理性地批判自己。

 那晚,高如雪在床上輾轉反側,怎麽也睡不著,半夜爬下床來把放在桌子上白明誌的“總結報告”又拿來讀了幾遍。突然使她對白明誌這個人有了更新的認識:在他嘻嘻哈哈外表下,蘊藏著多麽深厚、強烈,火一樣的感情啊。靈感來了,高如雪在日記本上寫下了一首詩。

 奇怪的是,無獨有偶。當時,她看見睡在她下鋪的劉景琪也一直沒睡著,還在床上仔細研究陳鳴威的那份“總結報告”哩。

 

拆開陳鳴威今天的來信看了看,高如雪突然靈機一動,起身打算回學校去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