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小報”尋根再八篇。
前麵才說了“入腦、入心、入魂”的弄習博士同學新版大作的“團隊問題”:
“入腦、入心、入魂”?團隊問題(圖) - 博客 | 文學城 (wenxuecity.com)
今天接著從太祖那裏借招兒,說“入腦、入心、入魂”弄書的硬件問題。
弄書的第一硬件是什麽?太簡單了,是資源投入。看圖:
取自1968年初,廣東德慶的“抓革命促生產簡報”。
其中說到“今年”是1967年,全國出了太祖的“全集”八千萬部。因為是1-4卷,八千萬部就是3億2千萬本。按當時人口7億人算,一年的卷書覆人率是11%,單本書覆人率是46%。
“入腦、入心、入魂”的本質還是要拚資源。蔡同學蔡奇可以對習博士同學的新大作“絕對忠誠”而吼“口號”無盡,可是書不到位光吼不就是忽悠嗎?
書,實際的能翻頁的書,起碼要達到太祖當年的水平。按14億人算,11%的卷書覆人率就是1億5千萬套、3億本;46%的單本書覆人率就是6億4千萬本、3億2千萬套(嗯,兩組數字有偏差,模糊數學,朋友們多包函,*_*)。
至於費用,無所謂了。黨的,國的, 領袖的,都是一回事兒。篡用上篇林彪林大帥的話說“有14億人口,需要有一個統一的著作,革命的著作,正確的著作,這就是習博士同學的著作”。
硬件,就是要大開印戒,必然的。
太祖1967年的那個8千萬套應該不是吹牛,有具體數據支撐:
取自1967年秋,上海的“造反”(上海“出版係統革命造反司令部”發行)。其中的一卷至四卷都精確到個位數,增加了可信性。
投那多資源會不會浪費“國家財產”?
不可能。
太祖當年在窮得叮當響的條件下印出如此大數,習博士同學現在有的是錢(黨錢、國錢、博士同學錢,分那清幹嗎?就是),3億本6億本不在話下。而且,不像“房地產”,蓋多了隻能添亂,這習博士同學的大作一旦“入魂”沒準能變現成受者的創造力,十倍百倍的投資回報,一舉頂替房地產遺留的GDP空缺也未可知。
就是印書本身也能弄創造力,有太祖時代事例為證:
取自1968年夏,內蒙的“鄂爾多斯報”。
太祖當年一套書,帶出一個“薄凸版紙”的新興印業,而且不用“國外進口的貴重原料”,不正是習博士同學新大作中說的“魂”嗎?(新大作尚未得機會拜讀,“魂”事兒是本老漢猜的,如有錯解日後糾正,^_^。)
再說一遍,若要“入腦、入心、入魂”,資源一定要到位,大開印戒,必須的。
也許有好事者會問,書印多了,萬一銷售一時不暢怎麽辦?
這個嗎…….繼續向太祖處取經:
取自1967年夏,北京的“新北大”。(1967年3月底,河北河間發聲6.3級地震,上文應該是說此事。)
“經”,就是有事兒可以送習博士同學的新大作為禮,作為日後通用的“奢侈禮品”。當然不是說有災才送,習博士同學治下貧窮已經消除,“災”也會漸消,送此新禮品,可以挑任何喜慶場合。得禮讀書,讀後一旦“入腦、入心、入魂”,可以惠人無限。新時代的替換LV品牌,禮品首選。敞開了印,銷售會暢而更暢。
下篇預報:“入腦、入心、入魂”?軟件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