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72)
2013 (74)
2014 (70)
2015 (55)
2016 (64)
2018 (67)
2019 (63)
2024 (45)
2025 (1)
回首壇的蕭嵐網友前幾天做了個有關對文革態度的民調帖,借此話題侃幾句民調曆史。
民調,最早不稱民調,就是生活中的應用對話:
“大官人,今天晚飯您要吃什麽?”
“天鵝。”
“家裏沒有。”
“有什麽?”
“烤鴨和肯德基。”
“絕食。”
一輪“民調”結束。
一對一的“民調”簡單,保真度、精確度、覆蓋度都容易到位。
一對多的“民調”就複雜了。
“城裏各位兄弟姐妹,今晚您要吃什麽?”
最少好幾頁的“民調”結果。
雖然麻煩,但是要給被“調”的選擇權,不然就不是“民意調查”了。比如文革中您走入這家書店,售貨員如果問:
“您要買誰的像?”
這不是“民調”,是強奸民意。
被“調”的不但要有選擇權,還要有被“保證”的“發言權”。比如:
南寧市郊的許多貧下中農當時可能會為了“保衛”太祖去參加武鬥,但是,用一張紙說每一個(全體)貧下中農都想為了太祖去武鬥,一些被“民調”的貧下中農們就失去了發言權。
民調的幾個基本要素,曆史上就如此的一條一條演進出來(在咱國之外的地方)。
要讓被“民調“的群體有無約束的發言權,無論答“是”或“非”都不會被“專政”;要給被“民調”的群體以選擇權,書店裏的畫像有臉上不長痦子的;選項不要太廣,讓“民調”失焦;“民調”結果有地區、時間、人群局限,不要隨意推廣。
民調,是現代民主社會的一種“天氣後報+預報”。對社會的整體協調與兼容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隻在民主社會存在,在極權社會,民調沒有存在的可能。比如說,舊金山在半年內發生了三起警察開槍射殺無武器民眾的事件,民調馬上就發問對警察局長的不信任度;北京市民雷洋死在昌平區警察手裏,能有市民對昌平警察局長不信任度的民調嗎? 更別提與對奧巴馬不信任度類似的習大人民調了。
有常態性的民調機製不見得準有相伴的民主機製,但是, 沒有常態性的民調機製一定有相伴的極權機製。
最後賣弄一個哲學“底蘊”:“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是反地心引力的,^_^。
又及:聽說“黨中央”對“環球網”做的“對台動武民調”很不滿,不知是真不想煽動好戰的“民族主義”? 還是對民調這個工具有天生的恐懼,*_* ?
又又及:民調都有趨向性,所以對同一問題要有多重“獨立”民調。“環球網”的“對台動武民調”隻是一家之言,沒有其他對照民調,基本上是“宣傳提綱”。
這個民調結果會告訴世界,中國人民是一群嗜血、不珍惜生命的異類,是極權統治的堅強後盾。世界不可以相信他們,要警惕他們把世界拖回叢林社會。
這件事其實我們都是知道的,'黨中央'也是知道並且樂見的。中國人民自己還不知道,你老兄呢是知道的,但不是太願意接受。嗬嗬,是這樣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