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的傳人

祖國在唱紅歌。祖國山河一片紅。 文革在延續,因為有文革的傳人。 文革不是毛主席的文革,不是文革一代人的文革。是我們民族的文革。
個人資料
文革傳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回國閑逛胡思 三、走馬觀花湊和諧

(2011-12-15 19:48:56) 下一個

今天介紹點兒旅途中抓到帶中國特色的邪乎事。

高層大樓外麵髒了就得清一清。美國嗎,用個升降平台,從樓頂吊下來。那個效率很是一般。如何提高效率? 見了這個就有見到哥倫布戳雞蛋的感覺―――原來是如此做的。細看,每人除了一條主繩負重,身上還係出條安全帶,連到邊上的另一個繩索上。隻是圖中左手第一人與第五人那個安全帶看不到,命係一繩!



那樓挺高的。見下圖,樹梢下麵還有好幾層。哥幾個想必都沒有暈高症。



這個樓不知是做啥用的。對麵那個樓打著大號的“傳奇環保”廣告,與這邊清理窗戶遙相呼應,“神奇”加特色,也有種另類的和諧。




雖然是遠距離,不過有一點可以猜個八九不離十,那清窗戶的好漢們,應該是非北京常住的外地“民工”。北京雖早就沒了真正的八旗,但首都的公民們仍“爺”氣十足,不會幹這個的。不知招工時是否有會攀岩的要求,還是先雇後訓。聽說咱城裏的史學大腕貓大俠愛爬山。大俠,日後到北京如找工作不順還有這條出路,攀岩的功夫別扔了,*_︿。

說到“民工”,中國的經濟全靠這些弟兄們撐著呢。北京雖說這二代那二代的新聞滿街跑,可是打工掙生活的還是多數。打工一族交通工具以公交車為主。今日的公交鳥槍換炮,多是些鮮亮的大車。見下。



開公交的,以北京“本地人”居多。勞動條件可能比“攀岩”的“民工”要好,但還是在辛苦的勞作著。有多辛苦?這不,司機大哥在等紅燈的間隙扒到方向盤上打個盹兒。




真睡著了?




紅燈一過,立馬警醒,準備繼續開車向前。休息之中還能遙感紅綠燈的轉換,大哥也是好功力。



司機大哥為何會困?走馬觀花,無從知曉。但是在校車頻繁出事的時下,公交車安全嗎?無論是上麵的獨繩清潔工還是這位疲勞的公交司機,基層勞工的辛苦,該得到的照料,勞動中該享受的權利,是社會正版和諧的基礎。所謂以人為本,不是喊口號。每個人的分量,在當今中國社會中都微不足道。司機微不足道於是你家孩子也微不足道,最後大家都微不足道。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式的“維穩”是一種弱智行為,“人”沒有價值的根本問題不去,越維越不穩。這個社會,大家好像都在圍觀,沒有人願意做長線股東。疲勞的司機與出事兒的校車,兩個現象是一種互動的和諧。

啥叫腳痛醫腳?有人感覺無望,於是傷害孩子,從幼兒園到學校出了些惡性傷人事件,腳痛醫腳就是在有孩子的地方增哨加崗。



沒敢太靠近拍,戴鋼盔穿製服挺嚇人的。嚇人好,堅決支持保衛孩子,大家都有孩子,或都會有孩子。隻是和諧靠站崗的,這站崗的地方恐怕會越來越多。

有了腳痛醫腳,就會有眉毛痛醫眉毛。每次回國都要去家中祖輩的墓地祭奠一下。這次去,見到墓地內沿著圍牆的牆基挖出條淺溝來。



不知何意,於是請教一位挖溝的“民工”兄弟。原來是要裝監視攝像頭,沿牆的溝是為攝像頭鋪線用的。一時犯傻脫口問那小夥子“裝攝像頭難道要抓鬼麽?”。當然不是,墓地裏掃墓上的供品時有丟失,於是要加攝像頭監視。

這個墓地原先有標語高掛:



這次去掃墓此標語不見了。和諧從標語走向實施階段。

閑逛胡思,一會兒就累了,肚子也發出不和諧的聲音,要找地方吃點兒啥。一抬頭,迎麵好個吃處:



要知道飯局的故事,且聽下回分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0)
評論
文革傳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lanliuer的評論:
哈哈哈,從小沾藝術的就不行,美術和大字課每次都是老師高抬貴手才及格。有您藝術家的表楊,日後多尋找藝術去。謝謝來訪。
lanliuer 回複 悄悄話 傳奇環保那張,太有藝術效果了。
文革傳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Fieps的評論:
“別人”不重要,覺得根源是沒有個真正的社會。我的與皇帝的,我的之外沒啥利益。謝謝來訪。周末好。
文革傳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秦伯的評論:
是,美國用外國人;北京用“外人”。有相似的地方,但還是有些不同。謝謝來訪。
文革傳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謝若思的評論:
正是如此。 謝謝來訪。
Fieps 回複 悄悄話 回國看到嗚嗚哭叫的救護車困在爭先恐後,無人讓路的車流人群中,真為躺在裏麵哥們兒姐們兒捏把汗。自己和他人,命係誰手?生命的價值,自己不看重,別人也不看重。根源在哪裏?想不明白。
秦伯 回複 悄悄話 我在美國公司大樓的墨西哥民工攝氏零度左右在大樓外洗窗。我們在裏麵看的心驚肉跳。
謝若思 回複 悄悄話 政治體製不改革,隻是維穩求和諧,就像身體有毛病隻吃止痛片。
文革傳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小艾媽媽的評論:
沒有歸屬感,沒有參與感,也就沒責任感。於是炒短線。那些出事兒校車的司機,如果他的司機工作可以成為一個真正的職業,一個可以養家的長期職業,他就不會冒著毀掉職位的風險去超載10個20個孩子了,誰讓他幹也會拒絕。還是那句話,社會還沒形成,於是“別人”都不重要。看到些希望是所謂的“小區”現象。新的住宅小區成型,各家各戶要交所謂的物業費。交錢,就有了感覺,於是要求小區提供服務。服務不好,物業費先不交。雖不是稅,但是“權利與義務”的感覺出來了。有了社會,“別人”才有戲。
謝來訪。
小艾媽媽 回複 悄悄話 沙~~哈~~發
剛從人父那裏喝完茶,又來這裏沙發,咱到哪都是上賓,趕緊讓小艾去學飛簷走壁,到時候跟貓大蝦回去能有活幹。

不開玩笑了,這篇很深刻,也讓人心酸,我們都有孩子,誰願意讓自己的孩子沒有保障呢?以人為本,還有多遠的路要走呢?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