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分球

興之所致,隨意揮灑!
正文

如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4)

(2011-05-23 11:18:59) 下一個
來源: 突破分球2011-04-28 14:22:36
http://bbs.wenxuecity.com/znjy/1457821.html


四,環境影響和正負反饋

孩子個個都是察言觀色的精靈,他們不斷地試探著父母和環境對其自身行為的反應底線,整個的成長經曆就是一個對周圍世界探索和適應的過程。出生以後,哭鬧是他們滿足自己吃喝等要求的主要手段,可以理解,當他們麵臨被迫斷奶時,第一反應自然是哭鬧。這時如果孩子媽能堅持住,孩子鬧幾天後奶也就斷了;否則的話,下次再試時會哭鬧得更凶;這就是為什麽孩子斷奶時往往被送到親戚朋友家或者媽媽避開一段時間,孩子在新的環境裏知道鬧也沒用,也就接受了事實。在以後的日子了,當孩子想買玩具,想去玩,當他們的要求被拒絕時,其第一反應往往還是哭鬧,因為以往通過哭鬧而得逞要求的經驗對他們來說是太強烈了。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三點:
1。孩子將保持原有的習慣直到觸及無法逾越的底線;
2。當環境變化後,孩子將調整甚至改變習慣以適應新環境裏的行為規範;
3。對於成功的經驗,孩子會在不同的情形下反複使用,試圖重複以往的成功。


縱觀孩子的成長過程,客觀上有幾個對孩子來說環境變化比較大的時刻:從在家帶到送daycare時,從daycare到上學前K時,從學前K到上小學時,高中畢業去上大學時。每一次孩子都將麵對新環境,其行為習慣往往也有較大的變化。比如,有好多孩子在K裏或小學裏的表現與在家裏迥然不同,孩子自然而然的遵循著兩套行為規範:一套在家對付父母,一套在外對付老師。了解了這個,家長就可以利用環境變遷對孩子的影響來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在上小學以前,孩子調皮一點沒什麽,父母有好幾次這樣的機會來改正孩子的不好習慣;可是到了小學以後,父母就要多費點心思,因為這時的情況已大不相同: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這12年期間的環境對孩子來說基本上沒什麽變化--上學,上課,同學,老師,年年如此,父母已沒有了利用環境變遷來改變孩子習慣的機會。所以,在小學期間培養孩子養成好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弄好了,後麵多年受益;弄不好,以後不但父母多操心,孩子也遭罪。


每個孩子每個家庭環境都不相同,特別是當孩子很小時,培養孩子的好習慣不能強求,更不能求全,碰到情況要具體分析。當父母發現孩子有些習慣需要改變時,首先要做的不是責怪孩子,而是要問問自己,孩子這習慣是怎麽來的:如果是家庭環境造成的,怎樣能改善這個環境;如果是自己的忽視或縱容,那父母就要重新設置底線,熟話說“嚴父慈母”,從小開始,孩子成功突破媽媽底線的經驗豐富無比,這時媽媽尤其要堅持住。


比如說孩子頂嘴,先要想想為什麽頂嘴,一般在哪些事上在什麽情況下頂嘴,頂嘴時說些什麽,有沒有道理等等。由此可以采取些措施。孩子畢竟是孩子,你逗他們說幾句,那小心眼裏想的是什麽一般也就一目了然。如果講的有理,滿足要求同時強調這是對講道理的獎勵;如果無理取鬧,不但對其要求不予理睬還要說明不講道理再鬧也沒用。幾次以後,孩子自己也會明白,媽媽現在來真的了,頂嘴也得講道理才行。
再比如說喂飯,有些孩子很大了,自己早就會吃了,可還是想盡法子耍賴要人喂,原因呢,家裏爺爺奶奶舍不得,怕孩子強著不吃挨餓,所以一直喂。這裏孩子要喂飯這個習慣就是家庭環境造成的,如果讓爺爺奶奶離開一段時間,估計孩子馬上自己吃。


如果發現孩子在K和在家有些習慣表現差別很大時,父母就要注意了,這很可能是采取措施改掉孩子在家不良習慣的契機;如果小學老師給家長留條提及孩子在校的行為問題,家長更要引起重視:首先要跟老師聯係弄清具體細節,很有可能孩子在家的習慣已被帶到了學校,這就意味著家長必須采取行動。父母重新設置在家行為底線時,要讓孩子心理上有所準備,比如,跟孩子強調現在已經長大了,上K/小學了,這時老師在孩子眼裏是很有權威的,父母可以挾老師之威以令孩子,總之要在孩子心理上造成強烈印象:現在跟以前不同了,他們的行為必須改變了。


前麵有網友討論父母推這推那,琴棋書畫sports,到底推什麽?目的在哪裏?我是這樣看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特有的天賦,可是我們並不能確定具體在哪些方麵。父母能做的就是通過夏令營,課外活動,從校內到校外,盡可能給孩子提供接觸各種機會的平台。如果孩子在某一方麵有天賦,他們在相關的活動中就更容易做好,由此而得的讚揚和肯定,將增強他們的興趣,因而更喜歡這個活動。由於喜歡,自然就更投入和努力,更容易取得進步。這是一個“天賦--興趣--喜歡--投入--進步--肯定--喜歡”的正反饋良性循環,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自信心和各種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和加強。所以說,父母到底推孩子的什麽項目?答案很簡單:鼓勵孩子多參加他們自己喜歡的,做得好的活動。因為這裏很可能是他們的天賦所在,孩子比較容易取得進步。


父母推的目的在哪裏呢?答案也簡單:讓孩子積累從起步,努力,克服困難,到不斷取得進步的成功經驗。如果在這個過程中真地發現了孩子的過人天賦,那更是一舉數得。父母不可能為孩子的將來設計一切,各個家庭所處的環境也不可能讓孩子去嚐試一切,父母的希望是:孩子在這些活動中積累的成功經驗和自信心能讓他們勇於嚐試新挑戰,而且在以後的生活中有能力接受新挑戰。以前有網友提到過,有特殊經曆的優秀孩子,往往容易被藤校錄取,其原因也在這裏。


如果從具體項目對孩子的影響上來看,我個人的經驗,首選是閱讀:從小養成喜歡閱讀的習慣,等於有了自我學習的能力,孩子將受益無窮。其次是鼓勵孩子參加team sports:人際交往,團隊合作等方麵不談,team sports還有很重要一麵 -- 如何麵對挫折和失敗,這些對孩子的性格發展價值無量。


有網友提到孩子的commitment問題,如果孩子想quit, 我覺得父母首先要決定的是孩子在那方麵是不是有天賦:這點從老師教練的評價和孩子的平時表現,父母應該已經心裏有數。如果真是天賦上的問題,而且孩子又不喜歡,那就讓孩子從新選個喜歡的,否則大家受罪;如果不是天賦的問題,就得想法子了解一下孩子想這樣做的背後原因,消除了這個原因,才好談讓孩子堅持;如果這背後沒什麽特別原因,這裏有一招殺手鐧,在孩子小時用過幾次,從沒有失手過:想想孩子平時的喜惡,選一個孩子最不喜歡的項目,讓孩子做選擇題 -- 要麽從新開始這個(其不喜歡的)項目,要麽在原來的項目上繼續好好努力。孩子猶豫之後,一般都會“兩害相權取其輕”,選擇繼續原來的。


關於如何與孩子交流,許多網友已經談了很多。我估計教育孩子時大家都差不多,很多做法都是在孩子complain後才有改進的。這裏就再簡單聊幾句。


我覺得平時就要跟孩子多交流,不能等出了問題後才來談,那時往往心情和氣氛都不好。平時談比較容易溝通,父母可以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也可以知道父母的底線。孩子畢竟是孩子,在家裏往往不知道appreciate,通過交流多讓孩子知道父母的辛勞和愛心,他們在家的行為也會好得多。


前麵提到跟孩子玩時容易交流,當孩子大了活動多了,接送孩子時在車裏也是很好的談話時間,這時還有一個好處:一般是父母中一人開車接送孩子,這時比較容易跟孩子談父母中另一方的情況。比如爸爸開車,可以比較容易談媽媽在家跟孩子的事,可以多跟孩子提提媽媽在家為他們做得事,如果孩子提到媽媽有時嘮叨,這時就可以了解孩子的想法,同時更可以向孩子灌輸:媽媽嘮叨是因為關心,媽媽嘮叨是天經地義的事,很正常。當然,你也可以教孩子們如何應對媽媽的嘮叨,嗬嗬。


其實媽媽讓孩子做事時也可以有些策略,給孩子一些餘地。比如孩子正在看電視,可以問問孩子準備什麽時候去做,如果孩子要看完這當節目再做事,事情不急就同意這個,但要說好時間。這期間就不要再去提醒孩子,如果到點了孩子還沒做事,你可以過去提醒一下,孩子一般也就會去做。但是媽媽要把握好一點,孩子做完事以後,就別在這件事上再囉嗦,要教育不是在這時候,嗬嗬。


教育孩子時,最好就事論事,不翻變天賬。多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先搞清孩子的想法,為什麽這樣做?具體是怎麽想的?背後的動機是什麽?搞清楚這些,再根據自己的經驗提出一些建議和看法。談話先從肯定表揚開始,然後再涉及不足。作為父母,我們要得是跟孩子之間順利交流的正反饋,而不是對抗抵觸的負反饋,我們的目的不是為了證明孩子不對,而是為了和孩子一起來解決問題,對吧?


Happy parenting!


(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