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突破分球 於 2011-04-18 14:21:39
http://bbs.wenxuecity.com/znjy/1451288.html
孩子的習慣,無論好壞,都不是一朝一夕養出來的。這就意味著孩子的好習慣的培養也隻能來自平時日常生活,是平時父母家庭一點一滴潛移默化之功。下麵所言,結合自家經驗,外加一些思考。寫下來與大家分享一下,一家之言,僅供參考,歡迎討論。
一,胡蘿卜與好習慣
“胡蘿卜加大棒”常被用來形容一種處理事情的方式。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自然舍不得用“大棒”來教育,所以這裏略微改一下:“胡蘿卜加任務”,用來總結培養孩子好習慣的總原則確實再恰當不過了。很多父母或多或少都在用著這個策略,很多時候其實也不用多做什麽,隻是在與孩子的交往中略微換個角度和方式而已。
“胡蘿卜”在這裏指的是孩子想要的買得玩具,書,電腦。。。,想要去的地方等,總之包括一切近期內孩子想要的東西,想做的事情,或想要達成的願望。如果父母發現不了孩子的“胡蘿卜”,其責在父母,因為這說明孩子似乎對一切都失去了興趣,而這和孩子對新奇世界的探索天性是不合的,父母首先要找出問題的結症所在,對症下藥,激起孩子的興趣,然後再談其他。
“任務”指得是一些規矩,是父母為培養孩子好習慣所采取的一些手段和策略。孩子必須完成了“任務”才能得到“胡蘿卜”,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孩子在不知不覺中養成好習慣。所謂“來得容易去得快”,大人孩子都一樣,經過努力得來的才懂得珍惜,包括結果和過程。所以這裏的“任務”必須是明確的,可measure的,可以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努力是如何一步步達到目標的。它將給孩子以強烈的心理暗示:隻要不斷地好好努力(完成任務),最終必會取得成功(得到胡蘿卜)。由此而生的從努力到成功的正反饋心理機製對孩子將來性格的形成和發展其價值是無法估量的。
當孩子還小時,任務更必須明確具體,不能莫棱兩可。比如,孩子想要買個新玩具,如果媽媽說:“隻要你聽話,就給你買新玩具”,效果可能並不會太好,因為“聽話”這個任務對孩子來說很不明確,做沒做到完全由媽媽決定:孩子可能認為自己已經很聽話了,可媽媽依然認為不夠。如果媽媽說:“隻要你做到每天晚上睡覺前自己把房間裏到處散的玩具都收拾好,下個周末我們就去買你要的新玩具。”這裏的任務就很具體,目標明確,孩子自己都能自我檢查有沒有做到,即使有時忘了,經人略一提醒,自己可能就會馬上去做。
當孩子大了些時,任務最好有些相關性。比如,孩子剛上小學,已經愛上了圖書館,經常要父母帶著去借書。下麵是一段模擬的父子對話。
“爸,能不能再帶我去圖書館借點書,上次借得都看完了。”
“上次借了那麽多,這麽快就看完了,不錯,真不錯。。。”孩子聽著老爸的表揚,麵有得色。
“可是爸爸有些擔心啊,前幾天,你光顧著看借來的東西,結果學校作業拖到很晚才做,差點沒做完,第二天交不出。。。”
“爸,下次不會了,我肯定把作業早早做完。”孩子一臉焦急地保證,以為這下去圖書館要泡湯了。
“好吧,爸爸相信你!這樣吧,明天是周末,隻要以後你能做到先把學校的作業功課完成後再看其他的,爸爸就帶你去借你喜歡的書,好不好?”
“好!”孩子一口答應,臉上帶著高興和莊重的神色。
幾天後,老爸下班回家,推開孩子的房門,小家夥正樂滋滋地趴在床上看周末借回來的動畫小人書,這邊還沒開口,那邊就嚷嚷上了:
“爸,學校的作業我做完了,今天的琴也練好了,所以。。。”言下之意,這下你沒話說了吧。
“好,接著看你的吧。。。”老爸踱著方步悠然離開。
還要多說什麽呢?孩子正做著父母希望他做的事,而孩子自己卻認為這是他爭取來的權利,這時,還有什麽能讓父母更滿足的呢?
上麵僅僅是兩個例子,下麵我們將具體從各個方麵談談如何讓孩子養成好習慣,首先要談的就是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責任感。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