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分球

興之所致,隨意揮灑!
正文

如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3)

(2011-05-23 11:16:07) 下一個

來源: 突破分球2011-04-23 15:25:58
http://bbs.wenxuecity.com/znjy/1454559.html


三,時間觀念與交流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似乎為孩子有著操不完的心:為按時上學,為完成作業,為彈琴拖拉,為沉迷於遊戲,為電腦Internet,為手機text。。。許多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緊張關係也來源於此。仔細想想,這裏其實涉及到兩方麵: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和如何更好得與孩子交流。


時間觀念首先要談的就是做事遵約守時。遵約守時由於有明確的時間目標,加上家長可以提點,孩子相對比較容易做到,也比較容易培養。比如,孩子小的時候,買個鬧鍾給孩子當玩具,要出門辦事前,讓孩子撥上鬧鍾定個時到時來通知,屆時鬧鈴一響,孩子來報,表揚之餘同時造點聲勢,讓孩子心裏留下印象:時間一到,就得行動。
孩子大些時,可以用“後果自負”法來矯正習慣。比如,孩子喜歡上學(這點很重要,否則招數不靈),可就是早晨起床要喊好幾次,常常搞得手忙腳亂。家長首先警告:以後早晨起床自理,沒人來喊,起晚了誤了校車上學晚點後果自負。第二天開始,家長不再喊孩子起床,如果果然誤點上學遲到,效果最佳,隻要這一次,孩子自己就會設鬧鍾起床。“後果自負”法可以用在其他事上,其要點在於:孩子在意此事,家長言出必行。
有些父母給孩子課外定出詳細的時間表,放學後幾點到幾點幹什麽等等一應俱全。如果能長期堅持當然令人感歎,但一般要完全做到比較難。而且我覺得,如果要孩子自己靠自覺做到這個,對孩子來說也有點too much。試想一下,孩子在學校能按點上課,那是因為有群體效應加上老師盯著,回家後靠自己來看點做事,要求高了點,真能做到的,父母必然有很大的付出。對於自己也很忙的父母來說,比較可行的辦法是培養孩子時間觀念的另一個方麵:分清事情輕重緩急和在一個時間段裏集中注意力做事的能力。讓孩子心裏有個做事的先後次序安排,時間久了,潛意識裏自然而然地就會形成緊急的重要的事情先做這個概念,以後到了高中階段,即使事情很多很忙,孩子自己也能有條不紊地安排一切。孩子能否集中注意力往往容易被父母忽視,據我觀察所得,優秀的孩子,沒有一個不是這方麵的高手:玩起來可以瘋玩,學習做事時全神貫注。培養孩子這些方麵的好習慣不是一擲而就的事,你不能指望今天在家頒布了一條規矩“作業做好,琴彈好,才能玩自己的”,下麵孩子馬上就能做到。這裏需要父母的耐心和愛心,允許孩子犯錯,在與孩子的不斷交流中幫助孩子逐步養成好習慣。高壓手段在孩子小時(直到小學)也許能work,孩子大了(初中以後)可以肯定是問題多多,到了teen以後,如何與孩子交流就顯得更為重要。每個孩子都是特別的,每家的父母都有自己的招。下麵所談的,僅供參考。


首先,父母得創造讓孩子願意交流的環境。這裏有三條經驗跟您分享:
1。盡量不在飯桌上查點孩子功課情況。吃飯時是一家人聚在一起享受的快樂時光,可以看看電視新聞,可以談天說地,可是如果這時問孩子功課完成情況,一個不好,很容易影響氣氛心情,所以這方麵的事在飯桌上盡量避免涉及。
2。盡量不在下班一進門時就直接查點督促孩子。試想一下,孩子高高興興來向你問好,結果一見麵劈麵而來的是“琴練好沒有?沒練的話趕快去做”,心裏會是什麽感受?次數多了,孩子都不來見你了,嗬嗬。如果實在想查點,可以換個方式問,比如,等一回兒後,再招呼孩子:“兒子,琴練好沒有?練好了的話來給爸爸捶捶背。忙了一天腰酸背疼的。”在孩子看來,因為是爸爸要幫忙時順便提及練琴,不會有被檢查的感覺,而且也顯現了練琴的重要性:即使老爸腰酸背疼,也得等琴練完才能享受捶背。當然,這裏“捶背”隻是打個比方,它可以是全家一起“吃東西”“看movie”。。。總之是孩子必須完成那件“重要的事”後才能做的。由於孩子也想盡快完成,這時做事時精力也容易集中。
3。要有和孩子一起玩的時間。不管多忙,周末時也要盡量抽上一兩個小時跟孩子一起玩。至於玩什麽,在孩子不同年齡段有所不同,可以是捉迷藏,追逐抓人,籃球,網球,乒乓。。。跟孩子玩時是跟孩子交流的最好時機,這時孩子一般也比較願意跟你說,你可以很自然地把話題引向孩子生活裏的方方麵麵,指出做的不好的地方,提出你的建議和要求,孩子很容易接受。而且,孩子小時,你還可以利用這個玩的機會來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比如,你估計正在玩的小家夥們有些事還沒做,可以耍個花槍提前一點跟他們打個招呼:“爸爸今天有些事要做完,所以可能要晚半個小時才能帶你們去玩。你們事情都完成沒有?沒做好的趕快我們一起去做,做完了才好一起去玩。”連爸爸都要做完了事才能去玩,何況是他們?不用多說,小家夥們一般都會去完成該做的事,至於你自己這段時間做什麽,嘿嘿,隨你心意吧。幾次一來以後,小家夥們不做好自己的事都不會來找你要求去玩,嗬嗬。


其次,父母得給孩子說話的機會。
在家裏我給孩子的要求是:有什麽你得說出來,爭論也好,強辯也罷,你得擺出來聽聽。有委屈,說出哪裏讓你覺得委屈;要買東西,說說要買的理由,我常跟孩子開玩笑的一句話是“除了好玩以外,給我一個不能拒絕的理由”。天下父母,當涉及到孩子事或物時,首先想到的大概都一樣:這事或這東西是否可能對孩子造成傷害,從身體上到精神上。當孩子在向父母述說理由時,父母心裏也有時間思考:對孩子的要求,我現在最猶豫或顧慮的是什麽?父母必須在這時把這顧慮告訴孩子,提出一些防範的措施,可以舉有關這方麵的反麵例子,同時告訴孩子,采取措施對將來可能產生的傷害做到防患於未然是做父母的職責,孩子在這時一般都會表示理解並保證絕不會讓你擔心的事發生。所謂“醜話說在前麵”,在這時提出要孩子遵守一些規矩,要比以後發現不好再補救容易的多。舉幾個例子:
比如遊戲機/遊戲卡。在買前就得讓孩子知道父母最大的顧慮:最怕孩子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為此提出,孩子隻能在周末玩遊戲,並且要在其它要做的事完成以後。孩子一般都會答應。這是對孩子自控能力的很好鍛煉,父母要幫助孩子保持承諾。當然,如果孩子周五放學回家書包一丟直奔遊戲機,就讓他們過把癮吧,畢竟,能熬一周也不容易。
再比如手提電腦。當孩子在說為什麽不用家裏原來的,而必須買一個自己專用的時,你得說出自己的顧慮:Internet上東西太雜,很容易迷失其中,而且不希望孩子們回家後就各自貓在自己房間,抱著電腦幾個小時話沒幾句人影不見。為此規定:電腦不得在自己的臥室用,最好在家裏爸媽能看到的地方用,這不會影響你說的任何一項要買的理由。人都是一樣的,在父母能看見的地方用電腦,這本身對孩子就是一種約束。
現在孩子可玩的東西很多,除了前麵提的,還有手機,ipad,ipod等等等等。總之,父母在給孩子買這些以前,最好向孩子明確說明最不希望看到的負麵結果,並采取一些防範措施。這可以減少以後許多不必要的煩心事。


孩子的心理是很敏感的,尤其是到了teen以後,這時父母就得特別注意跟孩子的交流方式,甚至說話方式,很多時候以站在孩子的角度說話,效果會好的多。比如,少說“你應該如何如何。。。”,多用“如果我是你的話,我會如何如何。。。”,這裏“如何如何。。。”可以是同樣的話,但前者容易有居高臨下命令式的錯覺,孩子可能反感;後者卻有推心置腹建議式的親近,孩子比較易於接受。如何與teen交流,後麵還會詳談。


(未完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