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整頓職場的目標都很精確:私企、民企,還有一告就可以倒閉的小企業。他們不僅勇敢而且聰慧,他們知道可以整頓哪裏,並且能獲得讚美。
冰川思想庫特約撰稿丨青柳
這兩天看到一個新聞,某 00 後畢業生,求職中有個要求:" 老板不可以對我發火 "。沒想到還真找到了這樣的工作,老板後來還真沒對他發火。
果不其然,這個新聞獲得了各路媒體的一片讚,稱 00 後要開始整頓職場了,要對那些潛規則說不,紛紛大讚現在的 00 後 " 有勇氣 "" 夠自我 "。
看到這樣的新聞也不知道該說什麽,隻能祝他前程似錦。但後來我又看到一張圖,讓人有點不寒而栗了。
圖 / 網絡
這是一張朋友圈截圖,"80 後在加班對領導唯唯諾諾,90 後在摸魚裝模作樣,隻有我們 00 後在整頓職場。工作一年仲裁 4 家公司,告倒閉兩家,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
現在的一些年輕人,不是垮掉的一代,是想把職場整垮掉的一代。
01
迎合年輕人,是現在輿論場的普遍現象。
從反 996 開始,這屆年輕人已經扛起了反抗職場的大旗。如果說,反 996 尚有著一些共識,隨後就變得越發激烈,直至走向怪誕,堪稱一幕幕奇葩大賞。
有實習生給公司老總直接寫信要求務必回複的,有剛入職員工給老總寫 " 萬言書 " 對企業經營戰略指點指點的。不說任何科層製都有程序規範,就是這些年輕人有沒有想過,人的時間成本是不太一樣的?
在微博上有個熱搜 "# 原來 00 後真的有在整頓職場 #",裏麵有各路年輕人怒懟領導的驕人戰績。從截圖看,什麽加班、團建、說重話,領導隻要一言不合,年輕人的鐵拳就來了。
圖 / 網絡
當然,有很多大道理都懂的,比如平等、尊重,任何人有這樣的訴求都不奇怪,年輕人有衝勁也能理解。
但很奇怪的是,一些年輕人對職場有著很明顯的敵意。這種敵意,從一些視頻平台刷屏的 " 資本家 " 彈幕就能看出來。他們話語裏滿滿是充滿年代感的詞匯,老板是 " 敵人 ",自己是 " 爺爺 ",工作是 " 剝削 ",我還有 " 鐵拳 ",小心你的 " 狗頭 ",殺氣騰騰。
在一些互聯網平台,很多勞動糾紛的新聞,幾乎是無法討論的。提出一些意見," 共情資本家 "," 屁股坐歪了 "," 賺錢給你了 ",一係列怒氣衝衝卻又幹癟的口號式批判,撲麵而來。
他們用著中學時掌握的知識框架,展開了一場有理論支撐的現實批判。這種批判不是臨時起意的,而是有著世界觀的前提預設:公司職場和打工人天然不是平等的,是你多我少甚至你死我活的關係。
他們的這些想法,不少還能得到相當多的輿論迎合。至少嚴肅的論說場合,人們隻會讚美這種反叛,認可這種所謂扭轉職場風氣的行為,說這是年輕人對潛規則說 " 不 "。
幾十年來,國內民眾最熟悉的理論武器恐怕就是 " 進步主義 " 的邏輯。這件事可以推導出平等,看似保護了弱勢群體,那麽一定是對的,也絕對要支持的。年輕人要整頓職場,當然能落到這個框架裏。
這種預設就是,企業都是強的,勞動者都是弱的,年輕人尤其弱,年輕人覺醒了,權益意識上來了,無良企業還不得顫抖,這當然是好事啊。
但我就好奇一件事,天天嘴上說著要整頓職場,你們進入職場了嗎?
02
今年應屆高校畢業生達到了破天荒的 1076 萬,工作好不好找,看看高校把網絡直播間都蓋起來了,校長都要求走訪一百家企業 " 拓崗 " 了,心裏還沒有點數?
圖 / 財經數據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22 年 4 月 16-24 歲青年人的失業率達 18.2%,創 2020 年 3 月以來新高。年輕人大聲疾呼困在算法裏、困在通勤裏,首先是困在家裏。
工作不好找,於是就出現了這一幕——宇宙的盡頭是考編。廣東省河源市和平縣引進人才,設置 82 個崗位,收到 810 多份簡曆,一大片國內名校畢業的碩士博士。因為招聘過於火爆,麵試一度延期。
此外,新聞裏還有海歸博士、碩士當城管的,手握好幾篇 SCI 論文去了街道辦的。當然,總有人說這是人各有誌,是金子到哪都發光,博士到基層也沒什麽不好。行,你信就好。
但就想問一句,麵試的時候,有人敢說一句 " 科長不可以對我發火 " 嗎?
打破腦袋考編的年輕人,還有那份傲氣嗎?現在的就業形勢,別說讓年輕人隨心所欲的 " 跩 "" 自我 "" 瀟灑 ",能進二麵就不錯了。
網絡上那些快意恩仇的年輕人令人羨慕,也讓人覺得魔幻。他們有著與大氣候不匹配的底氣與自信,若不是產生幻覺,就一定是非同凡人。
圖 / 網絡
而且仔細看看,他們整頓職場的目標都很精確:私企、民企,還有一告就可以倒閉的小企業。他們不僅勇敢而且聰慧,他們知道可以整頓哪裏,並且能獲得讚美。
該精致時精致、該勇敢時勇敢、該狡黠時狡黠,後生可畏。
03
說公道話,職場當然有很多潛規則讓人反感,這些潛規則的改變也確實需要努力。
不過,若是正義感爆棚,抱著一股整頓職場乃至砸毀職場的心態,這就緣木求魚了。這很像是 19 世紀的盧德運動,工人把機器視作苦難、貧困的根源,要把機器搗毀。這種破壞當年一樣不亦樂乎、鬥誌昂揚,都以為自己走在勝利的路上。
曆史已經證明,工人福利的改善,還是來自生產力的提高,科技水平的進步,法律法規的完善——當然最根本的,還是企業的繁榮。沒有企業,就沒有承載生產力和科技水平的地方,法律法規也將是空蕩蕩的懸浮之物。
經濟學家亨利 · 黑茲利特有句話," 經濟學的技藝,不僅在於探尋該政策對某一群體的後果,還在於追蹤其給所有群體造成的後果。" 職場兩端的打工人和企業,沒有理由一拳下去沒有反作用力,大家都會被波及到。
別忘了,年輕人最愛捶的民企,吸納了 80% 以上的就業。他們整頓的時候很自信,把企業告倒閉的時候很自豪,把營商環境弄得很逼仄。最後的結果就是,小錘子在自己手裏掂來掂去,發現已經沒什麽人可以捶了,剩下都是捶不起的。
圖 / 網絡
這時才去找救命稻草,拿起考編的複習材料,看看城管崗位才幾個;研究下什麽叫靈活就業,發現自己好像除了 " 掛老板 " 也不會什麽。
另外值得一說的是,在沒有奴隸製的今天,任何工作都是一紙契約,是一個合同,講究的是合意。
很多職場的規矩,一些企業的要求,隻要不違法,可以選擇接受或是拒絕。這些都沒有什麽神聖感可言,一切都建立在民事契約的基礎上,不要自我感動與被害妄想。
而且這也意味著整頓職場多半會淪為一場行為藝術,職場耐受度最差的年輕人會被排除出職場,這場運動也就不複存在了。
但有一些傷害,不會那麽容易複原。企業的經營自主不再被尊重,發個通知都可以被全網批判,人們對創業也開始恐懼,對環境不再信賴,對聊天記錄被掛在互聯網上示眾充滿焦慮。
到那會兒,企業怕了,創業者跑了,工作沒了,對,年輕人贏麻了。
回到開頭的那個朋友圈。整頓職場的年輕人,自詡為 " 不一樣的煙火 ",希望這個自比不是個隱喻:職場和打工人,一起灰飛煙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