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stNewBoy

飯麵全戒先行者 快樂逍搖任我......
個人資料
正文

如何培養懂得感恩的孩子?(組圖) 來源: 華爾街日報

(2018-09-09 06:08:37) 下一個

如何培養懂得感恩的孩子?(組圖)

 
來源: 2018-03-18 22:55:17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18081 次 (16383 bytes)

認為一切擁有皆是理所當然是當下年輕人麵臨的一大問題,教孩子學會感恩已成為當務之急。



作為一位母親,居住在明尼阿波利斯市郊的Kathleen Cormier女士正試著在兩個年齡分別為12歲和17歲的兒子身上培養感恩之心。但是,有時候她很想知道其他家長是否已經選擇放棄。

Cormier女士稱,她兒子的一些同齡人缺乏最基本的感恩之心,例如不懂得看著成人的眼睛對他們表示感謝。她指出,最可悲的是許多家長甚至不再奢望孩子懂得感恩。他們已經習慣了自己對孩子的付出,比如奉獻整個周末充當專職司機,接送孩子參加各種活動,而孩子滿心理所當然。孩子們對家長“嚴重缺乏尊重,”她直言。

看起來,每一代人似乎都在抱怨,和多年前相比,“如今”的孩子更不懂感恩。但是這一次,這種說法或許不無道理。許多人發現,在自拍文化盛行的今天,與善良和謙遜相比,自誇與自以為是的人往往如魚得水,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感恩之情的表達有所減少。

在2012年由美國約翰•鄧普頓基金會(the John Templeton Foundation)開展的一項全國在線民意調查中,59%的調查對象認為,當今社會大多數人不像10年,20年前一樣心懷感恩。根據調查結果,在所有年齡群中,年紀最小的人群,即18-24歲的年齡群定期表達感恩之情的比例最低(僅為35%),並且出於利己因素而表達感激的可能性最大(“這能激勵人們善待我,對我慷慨以待。”)

“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對某些特定群體,具體包括中產或中上層階級白人群體而言,孩子們的感恩之心大不如前,” 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推廣關愛”(Making Caring Common)項目教職主任、心理學家Richard Weissbourd稱。他認為自尊運動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一大根源。

Weissbourd博士認為,家長們深信,孩子的自我感覺越好——例如家長經常誇讚孩子,迎合他們的每一個需求,讓他們感到快樂——就越有助於其性格發展。“但我們看到的大量實際例子卻恰恰相反:如果家長的生活安排圍著孩子轉,這些孩子會覺得人人都應當如此,並認為一切都理所當然,”他指出。如果孩子被培養成認為一切都理所當然的人,他們的感恩之心自然會完全喪失。

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表明,定期感恩生活的賜予會帶來諸多心理和社交層麵的好處。告訴家長們一個好消息:研究結果還表明,讓孩子們領會感恩生活中美好一麵所帶來的喜樂,永遠都不會太晚。感恩之心可以在任何年紀得到培養,無論其具體表現形式是一種心情、某種社交情緒還是某項個性特征。

研究者們發現,懂得感恩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恩對象範圍往往更廣,如朋友、健康的體魄、大自然、工作或是強大的力量——他們能更強烈地體會感激之情。對他們而言,感激不僅僅是一次性地說聲“謝謝”。感恩是一種心態,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

“感恩還是一種精神情緒,無論這種情緒是以直接還是間接的方式得到表達,” 馬薩諸塞州貝爾蒙市麥克林醫院(McLean Hospital) 精神與心理健康項目負責人、哈佛醫學院助理教授David Rosmarin表示。他稱,對全世界幾乎所有宗教而言,感恩都是其價值體係的一部分,例如禱告者感謝或讚美食物賜予等人們熟知的宗教行為。

在由Rosmarin博士牽頭的一個研究項目中,研究者對400多名成年人進行了在線調查,以評估其宗教層麵及總體感恩程度、宗教信仰虔誠度及身心健康狀況。研究者們發現,與以往的研究一樣,此次研究結果發現總體而言懂得感恩的人所表現出來的焦慮和抑鬱程度往往更低,身心也更健康。他們還發現,宗教層麵的感恩——對上帝的感恩——與焦慮和抑鬱程度的進一步降低、以及健康狀況的改善密切相關。此項研究結果已於2011年在《積極心理學》(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雜誌上發表。




Kristen Welch女士、丈夫Terrell Welch,及他們的三個子女。


無論對成人還是孩子而言,謹記常懷感恩之心都並非易事。住在休斯頓市郊的Kristen Welch是三個11-18歲孩子的母親,同時也是《在一個不懂感恩的世界培養懂得感恩的孩子》(Raising Grateful Kids in an Entitled World)一書的作者。她承認自己曾經“一次又一次地將自己以及自己的家與他人作比較”。如果去鄰居家發現對方正在翻新廚房,回到家後她也會想翻新廚房,哪怕自己家的廚房實際上根本不需要翻新。她注意到孩子也抱有類似的心態。“每次我給他們某件東西,他們總嫌不夠,永遠不夠。他們總是想得到更多。”她表示。

過去,大多數關於感恩之心有何益處的研究都聚焦成人,但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也開始將注意力轉向孩子,試圖探究感恩之心如何讓孩子們的生活更美好。這些研究發現,青春期懂得感恩圖報的體驗可以為一個孩子開啟遠大前程。

感恩能啟動研究者們所稱的“積極情緒的向上螺旋”。與感恩度較低的同齡人相比,感恩度評分更高的青少年往往更快樂、更專注學業,並且能為家人和朋友提供更多的社會支持,反過來亦是如此。這一類人出現抑鬱症狀和焦慮情緒的概率更小,表現出反社會行為,如攻擊性的可能性也更低。

針對成人的研究表明,懂得感恩所擁有的一切能讓人自然而然地學會應對挫折。和其他每個人一樣,懂得感恩的人每天也會遭遇艱難困苦,但是他們往往能換一個角度看待挫折,在重重困難中看到積極的一麵。

Weissbourd博士還以他來自南美低收入階層的一個學生作為例子:“有一次我們談到感恩,他說每當自己因為等公交而沮喪懊惱時,他總會提醒自己,在他的家鄉,大多數人都隻能走路。”

在去年於《積極心理學》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們對來自紐約長島富人區的500多名青少年進行了為期四年的追蹤。四年間,這些孩子從初中升學至高中,而此項研究就感恩之心對其生活的影響進行了探尋。這批學生在四個不同時間點填寫了幾份調查問卷,按照自己對一些陳述的認同程度給出1-7分的評分,如“我想感謝的太多太多”、“如果我必須列出讓自己心懷感激的每件事情,這張清單一定會特別長”,以及“我對許許多多的人心懷感激”。

研究者還對調查對象的反社會和親社會行為進行了評估。他們讓學生們就諸如“捍衛其他某個陷入困境的孩子”,或“某個孩子因為你的刻薄對待而苦惱”等陳述給自己評分(從不,偶爾,經常)。研究者們還調查了學生們在生活中各個方麵(學校、自我、親朋好友)的滿足感,他們從親朋好友處得到的支持大小以及他們的同理心和自我調節水平。

這項研究發現,與四年期間感恩度維持不變甚至有所下滑的學生相比,感恩度的上升不僅僅預示著積極社會行為的增長,同時也預示著消極社會行為的減少。懂得感恩或能“降低青少年做出反社會行為的動機”,研究者們表示。

加州州立大學多明戈斯山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Dominguez Hills)心理學助理教授、上述項目的首席研究員Giacomo Bono稱,“更懂得感恩的學生在管理自己的生活以及尋找未來重要目標方麵的表現也更勝一籌。”他稱,“是否懂得定期表達感激之情是青少年是否正茁壯成長的試金石。”

懷有感恩之心的青少年與同齡人的關係也更好,部分原因可能是他們積極的性情讓自己顯得更有吸引力,更受喜愛。在2015年於《情緒》(Emotion)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們針對70名本科生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們發現,熟人們更願意與對自己表達了感激之情(以書麵形式),而非不懂感恩的同學保持聯係。同齡人們往往認為懷有感恩之心的學生擁有更溫和的性情,為人更友好,也更懂得為他人考慮。


感恩度評分更高的青少年往往能給予親朋好友更多社會支持,得到的支持也更多。


感恩度評分更高的青少年往往能給予親朋好友更多社會支持,得到的支持也更多。

作為家長,我們總是想方設法,如通過督促孩子們寫感謝信等方式教孩子學會感恩。但是專家們建議,家長們的良苦用心可能適得其反,實際上可能反過來成為讓孩子們切實體驗感激之情的障礙。他們指出,孩子們必須學會如何懷著感恩之心去“思考”,而不僅僅是“不走心”地去完成“致謝”這個動作。

Cormier女士稱,從孩子們很小的時候開始,她就想方設法讓感恩成為一種家庭習慣——而現在感恩已經成為了一種規範。Cormier女士表示,她鼓勵孩子們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而不僅僅是在收到生日或聖誕禮物時尋找感恩的源泉。她還試圖通過以身作則教孩子們學會感恩。當孩子們在家裏幫忙時,例如看到垃圾筒滿了就幫忙倒垃圾,或者幫助打開門時,她會對孩子們說聲謝謝。而現在,她表示,每一次自己將晾曬好的床單放到孩子們床上、陪他們外出活動或者為他們做飯時,他們都會向我說聲感謝。

在《學校心理學評論》(School Psychology Review)雜誌2014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研究者們對他們旨在對8-11歲小學生進行感恩培訓的一個教育項目進行了描述。200多名學生參加了這一項目。一半的學生被劃分到對照組,另一半則參與了“感恩幹預”,其中部分人接受幹預的時間為一周,其他人則超過五周。該項目的課程包括閱讀Shel Silverstein 所著的繪本《愛心樹》(The Giving Tree),讓學生們寫下自己想做一件什麽樣的事情,以讓故事中的愛心樹知道自己對愛心樹所做的一切深表感激。

研究者們發現,與對照組學生相比,接受了這項培訓的學生,哪怕培訓時間僅僅一周,不僅在懷著感恩之心“思考”方麵表現更佳,而且經曆的感恩情緒更多,表現出的正麵社會行為(如寫感謝信)更多,情緒也更健康。當研究者們五個月後追蹤項目參與時間較長的學生時,他們發現這些積極效應一直呈持續增長的態勢。專家們稱,通過有意識的練習,感恩可以從一個轉瞬即逝的念頭轉化為一種習慣,並最終成為一種個性特征。

來自加利福尼亞州裏士滿市的11年級英語老師Casey Rummel此前在他的課上采用了“感恩課程”,該課程是一項即將開展的研究的內容之一。結果證明,感恩課程的影響如此巨大,因此雖然研究項目已經結束,他仍在繼續使用這一課程。

每堂課開始的前四分鍾,學生們通過由學校開發的一個電腦程序以書麵形式向同學們表示感謝。這些感謝信中包括諸如“感謝你一直陪在我身邊,兄弟。非常感激”,或是“謝謝你的熱情相待……”等簡單的話語。Rummel 先生稱,他讀到的部分信息,尤其是男生之間的感謝信,“往往是他們平時說不出口的話”。

這項研究揭示了幾種方法,父母可用這些方法幫助孩子們學會懷著感恩之心思考。家長可以誘導孩子們去感激並思索所收到禮物和善意背後傾注的時間和深情厚誼,例如告訴孩子,“Jack就知道你喜歡足球。他實在太體貼了,送了你最愛球隊的針織毛衫。”或者“哇!奶奶坐了整整五個小時的火車,專程趕過來看你在那場演出中的表演。”

當Welch一家開始作為誌願家庭支援海內外貧困地區社區時,這一家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兩年前,Welch女士的女兒參加了一次誌願活動,幫助德克薩斯州農村地區的人們重建家園。其中有一棟房子的地板已經破敗不堪,甚至可以看到裸露的地麵。Welch女士還記得,當女兒回到家裏,她蹲下來擁抱地板,並說道:“以前我從未對地板表示感激,而現在我滿懷感激。”

來自新澤西州威斯特費爾德鎮的Kathryn Virmani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去年她幫助孩子學校組織了一次籌款活動,目的是教導孩子們成為有責任的公民,並鼓勵他們學會感恩。“在我們鎮,如果家長不讓孩子們玩Xbox遊戲機,他們就難受一整天,”她稱。孩子們為援助全球貧困地區的非營利機構國際小母牛組織(Heifer International)籌集了一些資金。當孩子們聽說有些村莊甚至無水無電,他們問道“‘為啥他們不直接去超市?’,而某些地方連超市都沒有的想法讓他們覺得匪夷所思,”

對部分家長而言,以身作則就是一個好的起點。在約翰•鄧普頓基金會的上述調查中,隻有不到一半的人表示他們每天向配偶或伴侶表示感謝或感激。

Weissbourd 博士指出,對孩子們而言,發現並認可那些離自己不那麽近但是卻讓自己生活受益的人群,如學校秘書或者傳達室工作人員等同樣至關重要。他稱,“在一個如此缺乏凝聚力、人人隻關注自我的社會,感恩是一種共同紐帶,是讓人與人之間相互連接的最佳方式之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