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樂無法

雖然不胖,我自心寬。
正文

殺本拉登是美國在攘外必先安內

(2011-05-06 20:28:10) 下一個


殺本拉登是美國在攘外必先安內

莊冬

殺本拉登是美國在攘外必先安內,而且是治標不治本的安內。

美國的攤子很大,有外攤子、外外攤子、內攤子,內內攤子。這裏我隻說美國的內攤子和內內攤子。

反恐隻是借口,雖然技術上老美也是攘外必先安內。西歐屬於美國的內攤子,日本屬於外攤子,台灣就是外外攤子了。西歐給美國的麻煩要比本拉登多得多也大得多。

蘇聯解體後西歐越來越不聽話了還搞出了歐元,但是即便是這樣老美打科索沃的也要打中國一下,完全不管炸大使館是多麽烏龜王八蛋的事情也還是一定要做。

製造反恐借口進軍伊拉克和阿富汗就更主要是針對中國了,所謂殺本拉登其實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無視巴基斯坦主權就是敲山震虎,說句不好聽的是打狗欺主。

老美的全球戰略主要還是對華戰略,如果軍事上還不夠明顯的話,美國的政治戰略的唯一目標就是中國,而戰爭是政治的繼續。

當然了,具體判斷輕重緩急和如何操作就是老美的考慮了。美國的內部矛盾即將暴露,美國國內是美國的內內攤子。

說起美國的國內矛盾就應該說說中國的國內矛盾,好在事實是中國的內部矛盾已經被老美利用到極點了,中國的現狀就是這個樣子,在可以預見的將來,美國 對於中國國內矛盾的利用應該是越來越弱的,劉殖民和愛喂喂就是例子。劉殖民和愛喂喂在中國國內的政治價值是如此之低,以至於中共把他們關起來老美能做的也 隻是大家都看得到的這些,就更不用說諾貝爾和平獎早就偃旗息鼓了。

美國的內部矛盾比西歐給美國的麻煩更大,那就是美國內部的經濟問題,簡單說就是僧多粥少,一個公開化的現象就是聯邦政府幾乎關門。雖然美國經濟顯然不會馬上變好,但是這個恐怕是老美攘外必先安內的當務之急。

既然說到了美國經濟就多說幾句美國經濟。很多人認為美國解決經濟問題的方法是發展美國自己的產業。這樣說的人們隻是看到了美國是一個國家,而沒有看到美國是一個帝國,用這個帖子開頭的話說就是“美國的攤子很大”,美國隻是這個“攤子”的一部分。

現在我說說為什麽發展美國自己的產業不是解決美國經濟問題的方法。

工業分低端、中端和高端,分別對應低、中和高技術,相應於低、中和高利潤。高端、高技術和高利潤工業產業美國還是沒問題的或者說問題比較低端和中端小。

我以為如果美國到了需要啟動自己的低端和中端工業產業的時候,也就是說美國造低端和中端東西多了賣低端和中端東西多了,自然而然的就是美國買低端和 中端東西少了,這就等於說美國對世界的低端和中端產品的市場小了(當然美國對自己的低端和中端產品市場大了),同樣也是美帝就完了,因為維護帝國靠多賣低 端和中端東西是不行的,維護帝國隻能靠買低端和中端東西,你買盟國工業產業生產的低端和中端東西,盟國才會依賴於你,而你在高端技術上控製盟國。

我以前寫過一個帖子說美國希望在科技上把日本控製在中國和美國之間,也就是說日本比中國基本上先進,而美國基本上比日本先進。這樣的形式在美國超出 中國很多的時候,因為那時中美差距比較大,維持這樣的形式就比較容易。一旦中美差距比較小了,維持這樣的形式就比較難了。一旦中美差距越來越小了,維持這 樣的形式就越來越難了,以至於不可能。

言歸正傳,我繼續說殺本拉登是美國在攘外必先安內。

技術上老美永遠都是最好的防守是進攻,由於美國經濟顯然不會在短時間有什麽明顯的變好,而美國國內又是老美攘外必先安內的當務之急,在這種情況下,在眾多的選擇中,老美選擇了殺本拉登這張牌。

殺本拉登,守:可以鼓舞老美信心和士氣讓老美興奮一段時間;攻:可以敲山震虎打狗欺主。

但是,毫無疑問的,殺本拉登這張牌是治標不治本的。都不要說殺本拉登讓老美興奮一段時間對美國國內問題的攘外必先安內隻能是吃止痛藥治癌症,也就是 說對美國經濟毫無幫助,即便是對反恐殺本拉登也沒有實質性的意義,那麽對於敲巴基斯坦震中國打巴基斯坦欺中國就更是隔靴搔癢了。

為美國特種兵進入巴基斯坦境內殺人雖然性質上是侵犯巴基斯坦主權很好聽也很好看,但是這畢竟是小把戲,這種小打小鬧不僅不改變中美戰略形勢連中美 在巴基斯坦的戰術形勢恐怕都不影響。特別是考慮到我們並不知道通過這個事件學到了什麽沒有,至少我們知道美國留了一架直升機在那裏。

以前我寫過帖子《中國的路:從槍杆子到人民幣》(因為被他們刪了,我就附在這裏)說中國崛起的道路跟中共奪取中國政權的道路是一模一樣的,現在怎麽看今天美國的所作所為怎麽像當年的老蔣:心有餘而力不足,力不足就不得不靠玩兒小把戲小打小鬧打天下了。

焉能不敗?

×××××××××××××××××××××××××××××××

附:中國的路:從槍杆子到人民幣

莊冬

很高興地被殲20給打攪了,本來咱是想以此文獻給毛主席的誕辰(!)的,現在晚了。

這個題目準確地說應該是《中國的路:從“槍杆子裏麵出政權”到人民幣》,雖然“槍”和“錢”都是毛主席不喜歡摸的東西。

這裏的內容基本上都是我以前貼過的,或者是主帖,或者是跟帖,一直想寫又沒寫。我先說中國的路其實是中國文明的路,或者說僅僅看到中國是一個國家是不夠的,還要看到中國是一個文明。

零,中國的“崛起”是中國文明的“崛起”

大家都知道,中國這個概念不僅僅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文明。一個文明的生存空間往往大於代表這個文明的國家的土地,但是近代在來自西方文明的競爭麵前 中國文明的生存空間被壓縮進了中國的國土的內部。因此,中國的發展或“崛起”的概念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概念而是一個文明:中國文明的發展或“崛起”的概 念。

由於亞洲是中國文明的傳統生存空間,因此中國文明的“崛起”的基本要求就是將非亞洲勢力趕出亞洲。

一個文明包括方方麵麵的組成部分,主要的有自己的軍事、文化和經濟。所以,中國的“崛起”也就是中國文明的“崛起”至少要包括的軍事、文化和經濟的 “崛起”。因此,中國文明的“崛起”必然是一個跟西方文明競爭的過程,這個過程必然包括奪回中國文明曾經的在軍事、文化和經濟方方麵麵的生存空間。當然, 由於文明之間的競爭是方方麵麵的,中國文明跟西方文明的競爭也是方方麵麵的。但是,軍事競爭是所有一切競爭的基礎,也就是說軍事競爭失敗了,其他別的競爭 一概免談。所以,隻有在軍事競爭勝利的情況下才可能有其他別的競爭的勝利的可能性。

看到了這一點就應該能夠看到“資本”和“共產”之爭還有“民主”和“獨裁”之爭僅僅是中國跟西方的文明競爭的一部分,或者說是一個戰場而已。具體地 說就是上世紀初,中國文明不足以自己的力量與西方文明的主流抗衡,中國文明聯合西方文明的一個支流或叛逆“共產主義”的力量抗衡西方文明的主流隻是戰略戰 術。其實呢,日本也是試圖聯合西方文明的另一個支流或叛逆“納粹主義”的力量抗衡西方文明的主流的代表英國,隻不過由於英美之間的矛盾,日本以為它也聯合 了美國(特別是在二次大戰前和初期)並得到了美國的支持(比如說戰略資源方麵)。

西方文明的一個支流或叛逆“共產主義”和中國文明的聯合其實也是有中國文明的內因的,因為中國文明本來就有“公”甚至“公有製”的概念。中國文明有“天下”和“社稷”的概念,皇帝隻是社稷的管理者。

現在開始侃中國的路,我以為,中國文明的“崛起”的過程將會跟中國共產黨奪取中國政權的過程幾乎一模一樣。

一,中國文明的“崛起”的第一步:建立根據地

中國共產黨奪取中國政權的第一步是建立根據地,第一個根據地是毛主席搞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誌著中國文明的生存空間基本上等於了中國的國土,也就是說中國文明建立了“根據地”。

記得當年就在兵壇這裏跟一個朋友(可惜我記不得他的筆名了)說過這個想法,記得他也有類似看法,隻是當時我比他悲觀一點以為中國文明在長征途中,而他以為中國文明已經到了延安了。

二,中國文明的“崛起”的第二步:反圍剿(軍事競爭)

中國共產黨建立了根據地以後就開始反圍剿,或者說人家就開始圍剿你的根據地。中共經曆了五次圍剿和反圍剿,第五次失敗了,而後開始了長征。

按照今天的商業管理語言,當時的中共有兩個“管理團隊”,用中共的語言就是當時有兩條路線。當時即便中共是有兩個“管理團隊”或有兩條路線,事實上還是共產國際的那個“管理團隊”在“管理”或者叫“領導”。

中華人民共和國麵臨的圍剿就是“抗美援朝”和“越南戰爭”了。大家都知道,中共對於“抗美援朝”就有“打”與“不打”兩條路線。

當然了,不隻是在“抗美援朝”問題上,在其他問題上中共當時也是有兩個“管理團隊”或有兩條路線的。

三,中國文明的“崛起”的第三步:改變管理

 後來由於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中共有了路線的變化,從今天的商業管理角度看中共的在長征途中的路線變化可以叫 做“管理團隊”的變化,英文叫“change management”或“management change”。隨便維基一下就可以看到應變管理(又稱變革管理、變更管理)包括:

  1. Missionary changes (目標變化)

  2. Strategic changes (策略變化)

  3. Operational changes (including Structural changes) (運作和組織變化)

  4. Technological changes (技術或戰術變化)

  5. Changing the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of personnel (人員的態度和行為變化)

怎麽樣?態度與行為上的再造(變革)(!),“再造(變革)”這些詞兒用的重吧?如果對你進行“態度與行為上的再造(變革)”的話,你會舒服嗎?

所以,如果我說中共到延安以後的各種“整風運動”是這第5條的實施(即“變革管理”)的話,大家不會覺得奇怪吧?

那麽,中共的在長征途中的路線變化或者叫“管理團隊”的變化對應到中國文明的“崛起”是什麽呢?

我以為,中共的在長征途中的路線變化或者叫“管理團隊”的變化對應到中國文明的“崛起”是:中國文明的“管理團隊”從“中華民國”的管理團隊變化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管理團隊,也就是說中國文明以前的管理或無管理變化到了由中共領導的團隊的管理。

管理變化了嘛,按照中國人的傳統叫“改朝換代”也行,自然的相應的就必然有很多變化,其中就包括上麵的

5. Changing the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of personnel (人員的態度和行為變化)

或者按照維基的中文版翻譯成:“人力資源之態度與行為上的再造(變革)”!

怎麽樣?所以,如果我說中共奪取中國政權以後的各種“政治運動”(包括文革)是那第5條的實施(即“變革管理”)的話,大家不會覺得奇怪吧?說文革是對中國人力資源之態度與行為上的再造(變革)很恰如其分吧?

當然了,對於中國文明來說,必須管理的“變革”還包括中國文明的生存環境變化了:基督教文明打到家裏或家門口來了。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文明已經到了延安了也有道理,也就是說中國文明經曆了那第5條的實施(即“變革管理”),因為中共奪取中國政權以後的各種“政治運動”(包括文革)。後麵我提“統一戰線”時還要提到這一點。

四,中國文明的“崛起”的第四步:非軍事競爭

前麵我說了中國文明跟西方文明的競爭也是方方麵麵的。但是,軍事競爭是所有一切競爭的基礎,也就是說軍事競爭失敗了,其他別的競爭一概免談。所以,隻有在軍事競爭勝利的情況下才可能有其他別的競爭的勝利的可能性。

由於中國文明在反軍事圍剿方麵的勝利,也就是“抗美援朝”和“越南戰爭”的結束,中國文明跟西方文明的其他方麵的競爭有了基礎,或者說有了可能性。

因此,中國文明的代表中國和西方文明的代表美國是關係正常化了,所謂正常化就是中國文明跟西方文明的競爭從以軍事為主轉化成了不再以軍事為主了。這個時候,毛主席離開了我們!

中美關係正常化以後就有了中美之間的文化和經濟交流,其實就是文化和經濟競爭。

前麵說了我以為,中國文明的“崛起”的過程將會跟中國共產黨奪取中國政權的過程幾乎一模一樣。那麽中國共產黨奪取中國政權的過程有什麽高招兒呢?

五,中國文明的“崛起”的策略:中共的三大法寶

所謂中共的三大法寶就是中共奪取中國政權的“三大法寶”:武裝鬥爭、統一戰線和黨的領導。

所謂武裝鬥爭”就是“槍杆子裏麵出政權”了;所謂“統一戰線”就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以達到極大限度地孤立敵人”;我以為所謂“黨的領導”就是“全局觀念”和“目光長遠”的另一個說法而已。因為中國文明有“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智慧,我們中國人知道個人利益的局限性和局部性。

這裏我們可以從中國發展軍力看到武裝鬥爭”;可以從對一些國家和事情的容忍看到“統一戰線”和將非亞洲勢力趕出亞洲的長遠利益為重;“黨的領導”就不用說了。

如果說中國文明已經到了延安了,那麽中國政府(也就是中共)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是搞“統一戰線”。因此,考慮到中共在延安搞“統一戰線”的時候把日本 趕出中國是中國的主要目標,那麽,今天搞“統一戰線”的主要目標就是把非亞洲勢力趕出亞洲。因此,如果大家能看到為了把日本趕出中國中共在延安搞“統一戰 線”把跟中共有血仇的國民黨都聯合了的話,那麽,今天為了把非亞洲勢力趕出亞洲中國政府團結所有可以團結的力量跟很多國家搞合作也就是自然而然了。這也是 “韜光養晦”讓很多人不舒服的原因,就跟延安時期的國共合作讓很多人不舒服是一模一樣的。

西方文明把亞洲人耶穌當神有基督教,西方在全世界傳教。中國文明有孔子,中國也在全世界用孔子搞“和諧”,或者叫“統一戰線”。這裏,從這個意義上也可以看見說中國文明已經到了延安了也有道理。

六,中國的路:從槍杆子到人民幣

 前麵說了我以為,中國文明的“崛起”的過程將會跟中國共產黨奪取中國政權的過程幾乎一模一樣。那麽中國共產黨奪取中國政權的過程走了一條這麽樣的路呢?

中國共產黨奪取中國政權的過程走了一條毛主席指出的“農村包圍城市”的路!

我以為,中國共產黨奪取中國政權的過程走的“農村包圍城市”的路對應到中國文明的“崛起”是:三個世界理論。

世界的“城市”是“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世界的“農村”是“第三世界”。中國文明的“崛起”正在走一條“第三世界”包圍“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的路。

大家都知道,武力占領“第三世界”的時代,也就是“殖民時代”過去了。所以,我理解所謂的中國的“和平崛起”指的是不武力占領“第三世界”,或者說不爭“殖民地”。

但是,既然不武力占領“第三世界”也不爭“殖民地”,那麽中國的“第三世界”包圍“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的路是如何走的呢?大家請耐心聽我慢慢道來。

大家都知道,經濟體係包括三部分:資源、生產和市場。

武力占領“第三世界”的“殖民主義”道路本質上是占領資源。由於這個世界上的資源的分布的不平均性,也就是資源分布的集中性使得武力控製資源成為可 能,比如說美國對石油資源的控製。而市場呢卻是分散的,因為有人的地方就有市場。或者說,資源是相對集中的像城市,市場是相當分散的像農村。

以往的“殖民時代”,“殖民主義”隻是控製資源,市場的控製是隨之而來的,而生產就基本上是在殖民者自己的國家進行,這就造成了“殖民主義”經濟的資源和市場兩頭不操心的情況,特別是資源基本上是“吃白食”,也可以叫掠奪。

今天,“殖民時代”過去了幾十年了,西方經濟的在資源上基本“吃白食”的日子也過去了,也就是說西方經濟要為資源付錢了,雖然很便宜也比“吃白食”貴了。我以為這就是西方經濟問題的根本。

有趣的是西方搞了一個“高附加值”經濟來填補沒有“白食”吃的虧空,可是目前看來依然是入不敷出,這樣一來就連西方自己的“低附加值”市場都保不住了。

我以為中國的“第三世界”包圍“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的路就是中國的“低附加值”產品走出來的,特別是因為“第三世界”的市場都基本上是“低附加值”市場。更加上西方經濟的“高附加值”,“第三世界”的市場是中國的就幾乎沒有什麽懸念了。

因此,我以為,中國共產黨奪取中國政權的過程走的“農村包圍城市”的路對應到中國文明的“崛起”還可以理解成“市場包圍資源”。

經濟體係的資源、生產和市場三部分裏麵,一般經濟理論認為生產部分在三者中比較不重要。資源重要,因為資源是經濟的第一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嘛。市場重要,因為市場是經濟的最後一步,那是因為賣是最後一環,相當於足球的臨門一腳,賣不掉或沒地方賣一切的生產都是前功盡棄。

所以,資源和市場究竟哪個更重要呢?大家見仁見智吧。

這裏我請大家看看走石飛沙網友轉貼的《人民幣是革命的力量 

如果你有時間浪費就也請看看我的一個老帖子《金融戰爭美國更是紙老虎!

總之,中國文明的“崛起”的路是毛主席指出的,毛主席也將在這條路上永遠伴隨著中華民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