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景常新

誰沉冥到,那無邊的深;將熱愛著,這最生動的生。
正文

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轉貼)

(2011-02-19 16:20:28) 下一個
原作者: 宗白華

世界是無窮盡的,生命是無窮盡的,藝術的境界也是無窮盡的。

“適我無非新”(王羲之詩句),是藝術家對世界的感受。 
“光景常新”,是一切偉大作品的烙印。
“溫故而知新”,卻是藝術創造與藝術批評應有的態度。

曆史上向前一步的進展,往往是伴著向後一步的探本窮源。
十六世紀的文藝複興追摹著希臘,十九世紀的浪漫主義憧憬著中古。
二十世紀的新派且溯源到原始藝術的渾樸天真。

現代的中國站在曆史的轉折點。新的局麵必將展開。
然而我們對舊文化的檢討,以同情的了解給予新的評價,也更形重要。
就中國藝術方麵——這中國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貢獻的一方麵——研尋其意境的特構,以窺探中國心靈的幽情壯采,也是民族文化的自省工作。

希臘哲人對人生指示說:“認識你自己!”
近代哲人對我們說:“改造這世界!”
為了改造世界,我們先得認識。

(中間省略)

藝術的意境有它的深度、高度、闊度。

杜甫詩的高、大、深,俱不可及。
“吐棄到人所不能吐棄為高,含茹到人所不能含茹為大,曲折到人所不能曲折為深。”
(劉熙載評杜甫詩語)  
 葉夢得《石林詩話》裏也說:“禪家有三種語,老杜詩亦然。如:
波漂菰米沉雲黑,露冷蓮房墜粉紅,為函蓋乾坤語。
落花遊絲白日靜,鳴鳩乳燕青春深,為隨波逐浪語。
百年地僻柴門迥,五月江深草閣寒,為截斷眾流語。”
函蓋乾坤是大,隨波逐浪是深,截斷眾流是高。

李太白的詩也具有這高、深、大。但太白的情調較偏向於宇宙境象的大和高。
太白登華山落雁峰,說:“此山最高,呼吸之氣,想通帝座,恨不攜謝朓驚人句來,搔首問青天耳!”(唐語林)
杜甫則“直取性情真”(杜甫詩句),他更能以深情掘發人性的深度,他具有但丁的沉著的熱情和歌德的具體表現力。

李、杜境界的高、深、大,王維的靜遠空靈,都植根於一個活躍的、至動而有韻律的心靈。承繼這心靈,是我們深衷的喜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