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天涯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正文

向歐洲的中國學習

(2011-02-28 20:08:03) 下一個

最近一期的《時代周刊》刊登了一篇談德國的文章,頗有些耐人尋味,文章的題目是《德國是如何變成歐洲的中國?》 (以下簡稱《德》文)。 

幾乎整個歐洲大陸都籠罩在債務危機的陰影下,隻有一個國家例外,它就是《德》文中稱為“歐洲的中國”的德國。在經濟方麵,德國在歐洲的地位就如同現在中國相對於世界,而且,德國獲得目前地位的手段也和中國非常相似,就是出口導向型經濟。 


    其實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初,甚至再把時間往遠推,從中國開始以廉價勞動力為武器大量“搶奪”發達國家工業生產定單的時候開始,和其它發達國家一樣,德國也經曆了一段痛苦時期,這種痛苦直到目前仍然沒有完全康複。
 

有一個例子可以成為很好說明。一位名叫Luka Rajkovic的工人,在西門子的生產線上工作了二十五年。當西門子把工廠和絕大部分生產線轉移到了中國以後,公司並沒有解雇包括Rajkovic在內的技術工人,而是以低工資增長為條件,答應保留他們的職位到2013年。Rajkovic雖然並沒有失業,但是生活水準不可避免地下降了,為維持生活,有兩個孩子的他不得不經常尋找減價商品。 


       Rajkovic的情況在德國中產階級裏相當普遍。然而,德國的失業率自2008年以來就一直在下降,而GDP的增長率卻在增加,這一點在發達國家裏絕無僅有。2010年,德國的失業率從2007年的8.6%下降到了6.9%GDP的增長率達到3.9%,高於包括美國在內的發達國家。他們怎麽做到的?答案往簡單了說就兩個字:出口。德國的出口商品在GDP中所占比重逐年增長,增長率最高達到22%,甚至超過了中國。2009年,出口占德國GDP41%,而2000年這一比例隻有33%。如果繼續問:他們出口些什麽?這就是本文要探討的關鍵話題。 

在德國南部斯圖加特附近,有家名叫StihlFamily-Owned Business,他們生產高品質木工機械,主要是電鋸(chainsaw),從機軸到鋸鏈全部自己生產。在經濟危機期間,Stihl 沒有解雇一個Full time工人,從而保證了這些嚴格培訓出來的高級技術人才不流失,他們甚至在經濟最低迷的期間雇傭了專家加入產品研發團隊。Stihl生產的高品質電鋸每部的售價是$2300(美元),在德國工人高工資的不利條件下,仍然為Stihl贏得了豐厚利潤。Stihl的產品盡管價格不菲,但在歐盟各國十分暢銷,86%的電鋸出口去了國外,根本原因就三個字:高質量。 


    著名的
Kärcher是另一個例子,這家生產清潔設備的公司,其產品質量之優異,相信每個用過的人都印象深刻。這家公司的產品早已進入中國市場,如今在國內大城市(可能也包括比較大的城市比如鐵嶺)都能找到。它們的價格絕不便宜,但是在與即便是價格最貴的國產同類產品比較過之後,按照國內一位行業人士的說法,你就會知道什麽叫Super 

德國生產的五金器具,大到台鉗,小到門把手,都品質出眾。曾經讀過一篇有人去歐洲旅遊寫的係列文章,其中對德國製造的門把手的外型,手感和質量讚不絕口。不僅如此,文章的作者在法國英國德國瑞典挪威專門去了十幾家四星酒店作了番抽樣調查,發現他們用的門把手全部產自德國,沒有一家使用中國產品。 


    根據《德》文,德國生產的高端工業產品,其中絕大部分被出口到了國外。歐盟
2010年的GDP增長裏,60%來自德國。 

德國公司的這些成就,政府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也不可估量。從2005年起,德國政府放寬了一係列勞工政策,縮減了工人福利,是2005以後歐州經濟發達國家裏唯一一個勞動力成本降低的國家。 


    另一個德國被稱為“歐洲的中國”的原因,是德國經濟成就所造成的地區影響。同中國相對世界上大部分國家一樣,德國對所有歐盟國家保持貿易順差,這一點引起其他歐盟國家,尤其是那些深陷債務危機的國家的不滿。這個情形也很象美國和中國之間因為巨大貿易差額而引發的爭吵。
 

影響先不去說它。文章裏有一句話:德國的成就,給美國和其他國家提供了一張路線圖。文章裏這句話針對的是發達國家,但是它對中國同樣非常適用。 


     當歐洲其它國家被債務纏得焦頭爛額之時,德國在忙著
fixing their economy;當美國在大量外包生產的時候,德國公司在向研發投入大量資金;當世界各地的消費者在購買廉價的Made In China商品時,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心甘情願為Made In Germany 的商標花更多的錢。 

眾所周知,中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已經到了一個瓶頸,勞動力不再廉價,產品價格卻無法提高。德國的經驗對中國很有借鑒意義:隻有向德國學習,把出口產品往高端走,才是一條正確的路。
 

幾周前看《鏘鏘三人行》,葉檀和任誌強不約而同地提到,中國目前最缺乏的人才,是高級技師,我想他們指的應該是那類能造出Stihl電鋸的技術工人。希望這個思路不僅僅停留在談話節目的演播室裏。 


    既然德國可以被稱為“歐洲的中國”,在同樣範圍的話語意義上,如果中國能有一天被稱作“亞洲的德國”,那麽說明中國在經濟賽跑中,終於從爆發力驚人的短跑選手,變成了一個耐力充足的長跑選手,那時侯就可以減慢速度,休息一下供血不足的肌體,享受有氧運動才會有的,持久的輕鬆和蓬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