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天涯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正文

歐洲史筆記之五:暗與明

(2014-02-27 09:14:31) 下一個
一千年的中世紀,是歐洲曆史上一個重要時期,長久以來,中世紀被稱為歐洲的“黑暗時期”。這一稱呼主要是由於這一時期教會對思想文化的禁錮封閉,與緊接而來的文藝複興所昭示的光明相比,中世紀顯得黑暗。
這個說法自然有充分的理由,也很有說服力,但是,曆史的進程不是一個由黑到白的跳躍,而永遠是一個漸變的過程。意大利文藝複興是佛羅倫薩和威尼斯經濟繁榮結出的果實之一。富裕的銀行家們為藝術創作大量投資,其初衷並不是為了從宗教對人的禁錮中解脫出來,正相反,是為了讓人們更多地信奉上帝。為了這個目的,他們投入大量資金資用於翻修、興建、和裝飾教堂,為此,他們以公開招聘、競爭上崗的方式招募繪畫雕塑高手,文藝複興 大師們往往是這類選拔的獲勝者,他們的許多作品也因此出現在教堂的牆壁或天頂上,比如《耶穌誕生》和《西斯廷聖母》。
文藝複興時期的確出現了人文思想的萌芽,但正如後文將要討論的,這僅是一個時間上的巧合,文藝複興運動本身並不是人文思想的催化器和推手,相反,它是一個結果。
按照一般說法,文藝複興運動複興了古希臘時代推崇的人文精神。這一說法並不準確。希臘被羅馬滅亡後,希臘學者的經典著作被拜占庭的學者翻譯成了阿拉伯文,原著沒有被保存下來。十字軍東征期間,這些阿拉伯文的書籍被帶回意大利,到了文藝複興時期,才開始有人注意到它們,並將它們翻譯成拉丁文。 直到此時,希臘學者的經典著作,才開始被挖掘出來,人們才開始了解希臘文化的精髓。可以想象,在三種語言之間來回翻譯,原著中的本意還能有多少被準確傳達,已經是一個很大的問號了。與基督教文化注重神不同,希臘文化更注重人,強調人的美和力量,讚美人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這些研究成果僅存在於意大利學者們的案頭,而藝術家們,與其說他們從這些翻譯著作中汲取了營養,不如說他們從對人體本身的研究中獲得靈感,更加令人信服。希臘文明中對人的強調,並沒有在理念上影響畫家們的創作。一個明顯的例子是,雖然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筆下的人體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栩栩如生,但他們的作品題材仍然基本上都是宗教內容,而非如後來荷蘭畫家們的作品主題那樣關注於普通民眾。文藝複興所起的作用,被19世紀的學者們誇大了。
人文思想開始在歐洲萌芽和發展,並非來自於對希臘文明的複興,而主要歸功於兩個原因:物質生活的繁榮,印刷術的普及。
一直以來,歐洲文明重商不重農,長期的商業貿易帶來緩慢卻持續的技術進步,手工業水平的提高反過來刺激了商業的進一步繁榮,二者相互促進。這一過程雖然緩慢,卻並沒有因為漫長的中世紀而中斷。經過緩慢發酵,到了12,13世紀,這一過程在人文思想方麵的作用開始顯現。
人類對宗教的需求,產生於技術落後的時代,有其內在的原因。由於技術落後,對大自然的認識水平低,人類在與大自然的鬥爭中經常產生無力感,這種無力感很自然地會轉移到對神靈的崇拜上。當隨著技術提高,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生活帶來的滿足感使人類更多地開始關注自己和現世的美好,文藝複興出現的時期,恰好是這種變化開始萌生之時。文藝複興實際上是這種變化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歐洲的手工業技術水平,在整個中世紀期間一直在穩步提高。中世紀晚期,手工業水平、規模和分工都已經日漸成熟(見《歐洲史筆記之二:農與商》)。有學者甚至認為,這一提高過程在文藝複興時代實際上不僅沒有加快,反而減慢了。姑且不去考證這一說法的準確性,至少有一個事實應當得到認可:中世紀,至少在它的中晚期,並不是所謂黑暗時代,隻不過它的進步如同醞釀中的火山岩漿,還沒有到噴發的時刻;文藝複興仍然光明,但它不過是黎明前星空中的眾多星光裏,色澤 最鮮活的一顆。
1447年,德國人古騰堡發明出第一台印刷機,之後印刷術很快在歐洲普及開,到1500年,單是威尼斯就出現400多家印刷廠。印刷術的普及,給知識的傳播帶來前所未有的高效率,尤其是科學知識和技術收益最大。印刷術出現之前,知識的傳播隻能在教會辦的學校裏進行,也有書籍,但隻是手抄本,不僅數量極少,而且不可避免地存在抄寫錯誤。這類錯誤對文科類知識(比如哲學和文學 )的傳播的影響尚在可接受的範圍,至少基本不會影響對知識內容的理解。但是對科學知識的傳播,這類錯誤幾乎是致命的。不難想象,一本介紹數學知識的手抄本中,某個數學公式中的一個符號假如被抄錯,整個公式將完全錯誤,整段數學證明甚至整本書或許將因此變得毫無意義。
不妨簡要回顧一下數學和物理發展史。在印刷術出現之前,數學知識的進步非常緩慢。歐幾裏得的《幾何原本》寫於希臘時代,但是以印刷品的麵貌被讀者首次見到,是1482年的事。在此之前的一千多年中,這本書講述的數學知識(如果沒被抄錯的話)隻在少數學者中流傳。《幾何原本》出版後,以它為基礎的現代數學才開始了發展的腳步,整個16世紀,初等數學的全部知識逐漸完備。16世紀末笛卡爾出生,後來創立了解析幾何,解析幾何是微積分的基石。伴隨數學知識的完備,物理知識的進步也水漲船高,伽力略、哥白尼做出了各自的貢獻。進入17世紀,數學和物理知識開始爆發式發展,尤其是物理學。
1687年,牛頓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奠定經典物理學的基石,他還以笛卡爾的研究為基礎,創立了微積分這一物理研究的利器。天體力學、量子力學的許多數學證明,都必須 依靠微積分。可以說沒有微積分,就沒有現代物理。
這裏說兩句題外話。牛頓是位巨人中的巨人,他在所從事的每一個領域內都是裏程式人物,包括數學。他發明的微積分(與萊布尼茨同時)對任何數學家來說,一生中有此一項成果即可名垂科學史,而牛頓,發明微積分的目的隻是為了給物理研究提供一個便利的數學手段,當初甚至沒打算將微積分的成果公之於眾。萊布尼茨說:“在從世界開始到牛頓生活的時代的全部數學中,牛頓的工作超過了一半。”而牛頓被廣為人知的,卻僅是他物理學家的身份。牛頓終生未娶。這個世界上有些人,因為身負上帝的使命而注定孤獨。
從牛頓時代開始,物理學的發展可以用火山噴發來形容,物理學的幾乎所有分支,光學、熱力學、電磁學、天體力學、量子力學紛紛成型,大師如井噴式湧現,17世紀因此被稱作“天才的世紀”。
牛頓曾謙虛地說自己取得成果,不過是因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巨人的肩膀之所以足夠高,是一代代科學巨匠積累的結果,而印刷術是這種積累的技術前提。印刷術的出現,從根本上改變了科學知識的發展步伐,進而引發了科學技術的巨大飛躍,極大促進了生產技術的進步,工業革命的出現,隻是時間問題。
另外一個已經廣為人知的事實是:在印刷術出現之前,普通人對基督教教義的了解,隻能通過神父的宣講。印刷術發明後,馬丁.路德翻譯的德文版《聖經》得以大量進入普通百姓家中(順便說一句,德語因德文版《聖經》而首次得到統一和整理,才成為一門規範的語言)。百姓不必通過神父,就能夠憑自己的頭腦去理解基督教教義的精髓,這是宗教改革成功的關鍵。對普通人來說,基督教不再高高在上,變得貼近大眾,基督教教義對人精神的束縛也因此大為減弱,人的精神得到解放。人文思想在歐洲的萌芽,肇始於此,而這是印刷術的功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