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老照片中消失了的老行當

(2011-06-06 13:13:14) 下一個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而今那些曾經的手工業與走街串巷的小販,向我們記述著昨天的曆史。隨著時代的變遷,他們很多已經消失或正逐漸消失在我們的視野。




老北京夏天街頭設攤賣酸梅湯的,將好烏梅用開水沏泡加上冰糖、蜜、桂花,放在一隻大瓷壇裏。再把瓷壇放在冰桶中。販者一手持兩個小銅盞,直徑三寸許,名叫冰盞,用手指顛撥使兩隻小銅盞互相擊撞,發出清脆悅耳的錚錚聲,攤旁豎立一把黃銅做的月牙戟以為標記。





“換玩藝兒的”貨車或擔子上,大都擺放的是低檔玩具,如小泥人兒、玻璃球、洋畫、小毛猴等。孩子們拿家長給的或自己平時撿來的碎銅爛鐵、廢塑料、牙刷子把、牙膏皮、廢電線等,即可以從“換玩藝兒的”那裏直接換取自己喜歡的玩具。






耍耗子的藝人肩負一小木箱和一特製的木架,架上安裝著小寶塔、小桶、梯子等道具,邊走邊鳴鑼或吹嗩呐以招引觀者。表演時,藝人先把木架支好,再從架子上端斜拉下一根繩索作為梯子,然後打開木箱蓋兒。隨著藝人的鑼聲,木箱內的數隻小鼠便會依次跑出來,沿著繩梯爬上木架,表演鑽塔、汲水、鑽圈、打秋千、跳舞等。《燕京歲時記》曾載:耍耗子者,木箱之上,縛以橫架,將小鼠調熟,有汲水鑽圈之技,均以鑼聲為起止。此雜耍主要在胡同表演,深受兒童的喜愛。






賣玩具





賣糖果







賣大蒜





賣洋鐵器







剃頭挑子:一頭是個小火爐,上有銅盆,溫著熱水;另一頭是小櫃子,抽屜裏放著剃頭工具。俗語“剃頭挑子一頭熱”就是由此而來。






磨刀匠都是扛一條長板凳,他們走街串巷做生意時,既吆喝又有響器。






磨刀匠都是扛一條長板凳,他們走街串巷做生意時,既吆喝又有響器。






鋦碗是一門技術活首先,要有一個能鑽透瓷器的金鋼鑽,有句古話,沒有金鋼鑽,別攬瓷器活。鋦碗師傅的鑽具,有點像以前木工用的手工鑽具,隻是鑽頭的硬度不一樣。用時一手持根木柱,一手持一個小弓,弓弦纏套在那根木柱上,拉動小弓,木柱往複轉動,鑽頭便一路鑽了下去。在瓷器上鑽孔是個細致的活,鑽不好便會損壞瓷器。孔打的漂亮,各鋦子間距離相稱,大小一致,便是鋦碗師傅水平間的差異。






賣炭的肩挑兩個裝木炭的荊條筐,不遠數十裏到城裏販賣,邊走邊吆喝:“約零炭來!”同時還搖晃木把皮鼓,發出“砰砰”的聲音。







賣針頭線腦的箱子裏裝著各色絲線和各號縫衣針,手裏搖晃著響器——“驚閨”。一般貨郎所用的響器都是一種器具,發出一種響聲,但賣針頭線腦的所用的響器卻以一個小鼓與一麵小鑼組成,鑼鼓裝置在一根小木棍上,搖動時,鑼鼓齊鳴,煞是好聽。






耍猴





算命







賣年糕






數來寶用兩個牛胯骨(內行叫“合扇”)上麵拴有十三個小鈴鐺(俗稱十三太保),頭上有兩個紅纓,敲打著念自己編的詞。






吹糖人的小販們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頭是一個帶架的長方櫃,櫃子下麵有一半圓形開口木圓籠,裏麵有一個小炭爐,爐上有一個大勺,中間放滿了糖稀。







賣小金魚







賣糕點






賣煙杆







修鞋匠,過去也叫“單夾板行”,老北京俗稱“皮匠挑子”,以修舊鞋為主。其所做之活除縫綻外,還有釘前後掌。






遊醫







賣秤








賣雞毛撣子與竹製品




轉自:
http://news.163.com/photonew/00AR0001/7607.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