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與著名社會學家潘光旦先生在一起的照片
《老照片》刊發這張照片時,隨附了吳兵先生撰寫的解讀文字,其中寫道:“1951年10月23日政協第一屆第三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休息時,毛澤東從主席台上下來,與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潘光旦交談。潘光旦上大學時因體育事故,斷了一條腿,行走不便。大概是休息時毛澤東見其他人均離席走動,惟潘光旦端坐未起,故特加顧問。毛澤東與別人在一起的照片,大都位置顯要,很‘露’臉,而這一張,卻是個背影,且站在一旁……”潘光旦見毛澤東來到自己麵前,遂拄著拐杖從座位上欠起身,用握著煙鬥的另一隻手撐著桌麵,微笑著與毛搭話……這幅照片以瞬間的定格,反映了特定時期共產黨領袖與知識分子尤其著名知識分子間的微妙關係。解讀者從照片上“領袖謙恭的背影裏”讀到的,是建國之初“國家愛惜人才、尊重人才的殷殷之情”。但作者也對短短幾年後知識分子即“厄運臨頭”有所慨歎:連被毛澤東如此禮遇的潘先生也沒能幸免!
就是這樣一幅極富現場感與時代意味的新聞照片,卻因領袖是背對鏡頭,而被歸入“不宜發表”之列,在通訊社的資料庫裏沉睡了幾十年,直到《老照片》刊布後,始以“曆史照片”的麵目得見天日。
1949年初蔣介石宣布“下野”回到奉化老家祭祖時與蔣經國在山間俯瞰家鄉的照片
據照片的提供者、台灣著名老照片收藏家秦風先生介紹,這張照片也因為是俯角拍攝了領袖的背影,被逃到台灣的國民黨方麵列為“不宜刊布”,直到蔣氏父子離世後,才得以公開麵世。
"三五反"期間上海滬光電影院前即景
畫麵裏匆匆走過的那幾個哈腰弓背、一身疲憊的中年男子,與背景中那些赫然在目的畫幅和標語,構成了一種曖昧且不確定的關係,容易讓人產生各種各樣的聯想。
宣傳隊員在上海裏弄裏教唱歌曲
台灣的攝影評論家章光和,在《住在巴特、桑塔格、本雅明的照片裏》寫道:“巴特說攝影家科特茲初到美國時照片遭《生活》(life)雜誌拒絕,是因為他的照片中‘話太多’,會引人遐想,也就是說,在他的照片裏有太多的可能性,使得觀眾在影像的表麵(假麵)呈現上會胡亂揣測其影像的言外之意。”這兩幅照片顯然也犯了“話太多”的毛病,而一旦“話多了”,與新聞宣傳所追求的“旗幟鮮明”自然就大相徑庭
1960年代湖南某築路工地
1960年代湖南某築路工地,而照片中低著頭、徒手走來的一位戴眼鏡的男青年,讓畫麵一下子變得有些撲朔迷離,難以定義。
1960年代北京集會遊行的場景
1960年代北京集會遊行的場景,喊口號者的激情投入與身邊人們的木然表情,形成了鮮明對比,引發了觀看者對眼前集會的多重想象。
轉自:
http://tuku.news.china.com/history/html/2011-01-14/163311_16312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