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860年血戰大沽口為國捐軀的清軍官兵

(2011-05-10 07:45:44) 下一個

抗擊英法聯軍入侵大沽之戰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軍在天津大沽口抗擊英法聯軍的三次作戰。

大沽位於海河出海口,是天津的門戶,兩岸建有炮台,南岸3座,北岸1座,共安炮200餘門,守軍3000人;另於南岸炮台後側及海河兩岸駐軍5000人,由直隸總督譚廷襄指揮。1857年(清鹹豐七年)12月,英法聯軍攻占廣州後,即策劃北犯,企圖直接脅迫清廷“修約”。1858年4月,英、法艦船20餘艘,載兵2600餘人駛抵大沽口外。5月20日,聯軍炮艇6艘轟擊大沽兩岸炮台,掩護陸戰隊千餘人分向炮台側翼登陸。各台守軍發炮還擊,擊沉敵舢板2隻,擊傷炮艇4艘,斃傷敵近百人。當登陸之敵逼近炮台時,守軍衝出炮台,展開白刃格鬥。譚廷襄等在危急時刻竟棄軍逃跑,後路駐軍也不戰自散。炮台守軍孤立無援,300餘官兵壯烈犧牲,南北炮台先後為敵攻占。26日,聯軍炮艇沿海河駛抵天津城下。6月下旬,英、法、美、俄公使脅迫清廷簽訂了《天津條約》。

1859年6月17日,英法聯軍艦船22艘,載2100人駛抵大沽口外,要求由聯軍艦隊護送公使進京換約。這時,大沽口在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督率下,防禦工事已得到加強:兩岸炮台增至6座,新安各型大炮60門,各炮台圍牆加高培厚,循牆築土堡,堤牆外挖壕溝,嚴密偽裝,由4000人防守。另於北塘、新河、新城等地駐馬步隊2600人,在距天津30餘裏的雙港築炮台13座、駐兵6000人,以加強大沽口的翼側和縱深設防。25日拂曉,聯軍炮艇13艘駛入海口,強行拆毀障礙物,並於下午3時炮擊兩岸炮台。僧格林沁令各炮台守軍立即開炮還擊,擊中聯軍旗艦,打傷艦隊司令賀布,其他炮艇也多被擊傷。5時,聯軍陸戰隊千餘人向南岸強行登陸。僧格林沁急調火器營等部據壕擊敵,北岸炮台亦發炮支援,斃敵多人。戰至半夜,陸戰隊餘部狼狽逃回艦船。此戰,清軍不僅加強了大沽的設防,而且主帥親臨前線,指揮得當,南北炮台守軍主動協同,沉著應戰,從而取得擊沉敵艇3艘,重創3艘,斃傷敵448人的重大勝利。

聯軍慘敗的消息傳到倫敦、巴黎,英、法政府決定再次增兵,擴大侵華戰爭。1860年7月27日,聯軍1.7萬人分乘艦船100餘艘駛抵大沽口外,決心以武力迫使清廷“賠禮道歉”,互換和履行《天津條約》,並勒索更多的戰爭賠款。戰前,僧格林沁驕傲輕敵,不諳敵情,錯誤認為英法軍因無法攜運大炮而不利於陸戰,遂準備與敵進行“野戰”,故盡撤北塘守兵。8月1日,聯軍首批陸戰隊5000人乘隙從北塘登岸。12日,聯軍陸戰隊萬人擊敗清軍馬隊2000人,攻占新河、塘沽。21日,聯軍陸戰隊在炮火掩護下,從塘沽迂回側擊大沽北岸炮台,直隸提督樂善率部開炮拒敵,不幸陣亡,守軍大部犧牲,北岸炮台相繼失陷。此時,僧格林沁認為南岸炮台已“萬難守禦”,便率守軍撤往天津,旋又退至通州(今北京通縣),南岸炮台遂被聯軍占領。24日,聯軍不戰而據天津。清廷於第二次大沽作戰獲勝後,在指導思想上側重於“撫”,前線統帥僧格林沁又因輕敵、判斷失誤而株守據點,致為優勢之敵各個擊敗。

三次大沽之戰,清軍一勝二敗,它表明,即使在武器裝備方麵處於劣勢 的清軍,隻要認真備戰,指揮得當,仍然能夠戰勝擁有優勢武器裝備的侵略軍。


費利斯·比托(Felice Beato),19世紀20年代出生於意大利,後加入英國國籍。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作為戰地攝影記者隨英、法聯軍來到中國,在中國北方拍攝了大量的、殘酷的戰爭場景,記錄了北京皇家園林的破壞和對天津的占領。




   1860年血戰大沽口為國捐軀的清軍官兵





   大沽炮台內側 ,血戰捐軀的清軍官兵 





   戰後的北塘炮台 ,耀武揚威的英法聯軍






香港,集結在港灣的英法艦隊(1860年3月)






    香港港灣(1860年3月)





             香港港灣(1860年3月)






      香港港灣(1860年3月)






   香港港灣(1860年3月)







  香港九龍,英法聯軍的營地(1860年3月)








香港九龍,英法聯軍的營地(1860年3月)





香港九龍,英法聯軍的營地(1860年3月)






    香港九龍,英法聯軍的營地(1860年3月)








    香港九龍,英法聯軍的營地(1860年3月)





   香港九龍,英法聯軍的營地(1860年3月)





   大沽口北側炮台






   大沽口北側炮台 ,滿地清軍官兵屍體 



  

     大沽口南側炮台




   大沽口南側炮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