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27年張作霖欲焚毀孫中山屍體,張學良曲線救屍

(2011-05-16 08:11:09) 下一個



1925年3月12日上午9時30分,“國父”孫中山在北平鐵獅子胡同行館逝世。

孫中山生命垂危時,宋慶齡、孫科及汪精衛、何香凝等就在病榻一角,商議他的後事。當汪精衛說出要將孫中山死後葬在北京景山時,已昏睡過去的孫中山,此時突然醒來,說,“不對,不對,我要葬在紫金山。”

孫中山看中南京風水

孫中山為何要求死後歸葬南京?有這麽一個說法。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就任後僅月餘,迫於北方袁世凱的勢力和革命黨人的妥協,在1912年2月13日,孫中山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推薦袁世凱做大總統候選人。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就職。

4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正式解職。孫中山在紫金山(鍾山)自選長眠之地,就在解職這天。

孫中山曾幾次到東郊紫金山(鍾山),最著名的一次是謁孝陵,時間是1912年2月15日。孫中山對孝陵的主人朱元璋特別崇拜,革命之初,就是以朱元璋為榜樣,承繼了朱元璋“恢複中華”的民族精神。但孫中山後來認為,自己的事業比朱元璋、洪秀全更有革命性,“前代革命為英雄革命,今日為國民革命。”

謁孝陵時,清末代皇帝溥儀宣布退位剛三天。當時孫中山親率臨時政府文武官員謁孝陵,祭奠朱元璋,並發表了祭文,稱朱元璋為“我高皇帝”。

據史料記載,4月1日這天,孫中山起身很早。起床後,孫中山碰到人就說,從今天起,我就是自由公民了。吃了早飯後,孫中山吩咐衛士去備幾匹馬來,說今天要到東郊去打獵。

孫中山在國民黨元老、曾任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代主席的胡漢民等人的陪同下出朝陽門,直奔明孝陵而去。

當時紫金山陽光明媚,景色美不勝收。一處叫半山寺的地方,背負青山,前臨平川,氣勢十分雄偉。登高遠望,南麵的方山曆曆在目,秦淮河像一條玉帶逶迤環繞。

孫中山慨歎道:“展堂(胡漢民的字),還有你們都來看,這地勢比明孝陵的獨龍阜還要好,前有照,後有靠,有山有水,氣勢雄偉,我真不明白,當年明太祖為什麽沒有選中這塊地方?”

胡漢民接著孫中山的話說:“先生說得對,這裏的確比明孝陵好,拿風水來說,叫做前有照,後有靠,左右有砂環抱,加以秦淮河環繞,真是一大好墓地也。這是大風水,而明孝陵則是小風水。”

孫中山又接著胡漢民的話笑著說:“我將來死後就葬在這裏,那就好極了。”

上麵這段故事,是其子孫科後來記下的,是孫中山希望死後葬在南京的最早記錄,也是目前民國官方資料上——“待我他日辭世後,願向國民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軀殼爾”一說的來源。

孫中山死後葬南京,主要原因是革命成果在南方,自己在南京稱大總統,選擇歸宿南京並不是偶然的。同時,不可否認,孫中山將具體的葬地落實在東郊紫金山,確實也與這裏風水好有關。

孫中山生前在確定南京為首都時,曾說過,“南京有高山,有平原,有深水,三種天工,鍾毓一處,世界中之一大都市,誠難覓如此佳境。”

棄用朱元璋的“風水山”

紫金山很大,孫中山當時指的地方並未留下標記,也無人當真記錄。在孫中山病逝後,陵址的卜擇便成了問題。孫中山到底希望葬在山的何處?

據南京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中山陵園史錄》(89年11月版,南京出版社)載,遵照孫中山歸葬南京紫金山的遺願,葬事籌備委員會成立前,北京治喪處就已派後曾任民國政府主席的林森,趕往南京初勘葬地。

林森返回北京後向治喪處作了匯報,由治喪處代表與當時的段祺瑞政府接洽相關事宜。

孫中山葬事籌備處成立後,首先由家屬及葬事籌備處代表林煥廷、葉楚傖等人,到南京實地勘察墓址,並確定工作順序。4月21日早晨,宋慶齡、孫科等由上海抵寧,上午出席了南京各界追悼孫中山大會,下午即赴紫金山相地。

宋慶齡一行先至明孝陵西的“虎山”。為何先看這裏?原來裏麵有一個小插曲。

此前,葬事籌備處曾收到一位姓孫的來信,自稱是虎山主人,願捐山為孫中山墓地。但當宋慶齡一行實地觀察後,當即就放棄了。所謂虎山,不過是明孝陵西側的一座小丘。要說風水確實有,但讓朱元璋用去了,孫中山豈可葬在朱元璋的腳下!

當年劉基等風水大師為孝陵卜址時,就是將此山丘當成“右白虎”風水山來處理的。由於地勢較低,又處明孝陵下水頭,虎山根本就不是安葬孫中山的風水寶地。

宋慶齡表示不宜葬山頂

宋慶齡一行隨即登山,向東行。

一行人行至小茅山,途中發現有兩處小坡,都高出明孝陵,當天未能作出決定。第二天宋慶齡執意由陡峭險峻的北坡,登上紫金山頂,再次相度。由山頂走到小茅山萬福寺附近,大家眼前一亮。

宋慶齡覺得這附近不錯。後來,中山陵就建在這附近,這座寺廟位置大概在現在中山陵東北的一段平台上。孫科還在萬福寺旁建造了一座“永慕廬”,供家屬守靈用。

另外,從山頂上看,發現紫霞洞上也有一處平台,但麵積較小,不合用。此處後來卻讓蔣介石選中了,築正氣亭作了墓地標記(此事詳見本書下一章“卜擇傳奇·蔣介石南京自選墓地之謎”中相關內容)。

當時有人建議,中山陵址要比明孝陵高,意思是孫中山比朱元璋偉大;還有人建議,選在小茅山的山頂,暗裏的意思是,孫中山的功績比山高。宋慶齡不同意,墓址比孝陵高可以,但墓建在山頂“不相宜”。

當時作了一番初步勘察,但並未最後定奪。宋慶齡留下意見後,因為有事在約,便趕回了上海。

1925年4月23日晚,葬事籌備委員會召開了第二次會議,商定墓址。根據宋慶齡等家屬的意見,最終定下了現在的陵址,即宋慶齡看好的墳。同時決定,派主任幹事、曾任孫中山秘書的楊杏佛,赴南京接洽圈地、測量照相。

紫金山共有三大峰,第一峰即主峰,名北高峰;第二峰偏於東南,名小茅山,此即中山陵所在;第三峰偏於西南,由於太平天國曾在山上築天堡城,故稱天堡山,中國著名的紫金山天文台,即選建在此山山頂上。

茅山位於江蘇省句容境內,一直被列為道教之“第一福地,第八洞天”,小茅山因為風貌如茅山,勝境賽茅山,因得此名。

為什麽小茅山一帶是孫中山最佳的葬處?有風水先生認為,明時紫金山的風水,以明孝陵獨龍阜最好。但到了近代,獨龍阜一帶“王氣”已弱,小茅山一帶成龍脈最聚氣之處。中山陵的風水好在哪?一句話,好在“前臨蒼茫平川,後踞巍峨碧嶂,氣象壯麗。”

孫中山紫金山“尋宗問祖”

孫中山將葬地安排在南京,有迷信者則認為,這裏有一種“因果”,說是孫中山死後要“尋宗問祖”,原來此山是孫中山的“祖墳”所在。

孫中山哪一代祖宗葬在紫金山?孫權啊。孫權是春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武的後代。孫武經伍子胥推薦,得到吳王闔閭的重用,遂成一代名將。吳國被越國滅亡後,孫武的後人便在今浙江的富春一帶隱居了下來。“富春孫氏”成為中國境內一大旺族。

1980年代,孫中山的家譜在廣東被發現,族譜名叫《富春孫氏宗譜》。溯源而上,孫中山的祖先就是富春孫姓。

其實早在1930年代,著名曆史學家、客家文化研究開拓者羅香林教授,便考證過孫中山的家世,於1933年出版了《國父家世源流考》一書,證實過孫中山的祖上是從浙江遷居福建,再遷居廣東的。

孫權死後,就葬在紫金山,其墓不就是孫中山的“祖墳”麽!

巧合的是,孫權是第一位定都南京的帝王,史稱“東吳大帝”,孫中山卻是目前最後一位南京的近代國家元首。首尾響應,這是不是南京的定數?!

實際上,孫中山下葬紫金山有太多的巧合,如紫金山漢代時曾叫鍾山,兩千年後真的葬了一個“中山”;近人稱孫中山比朱元璋高明,中山陵址真的比明孝陵高一坡度……

選定了葬地之後,孫中山的葬事籌備處便開始在南京興建中山陵,孫中山的遺體暫停北京西山的碧雲寺內。而因為風水原因,孫中山的遺體差點被焚毀,其經過令人驚心。

張作霖士兵拔槍“斃像”

孫中山病逝後,中國政壇又進入大動蕩之中。1925年12月,馮玉祥統率的國民軍與奉係軍閥在關內的勢力直隸(今河北省)軍務督辦李景林之間發生了一場激戰,史稱“馮奉戰爭”或“國奉戰爭”。

“馮奉戰爭”爆發後,吳佩孚乘機勾結東北軍閥張作霖,形成奉直聯合對付國民軍的不利局麵。國民軍戰事節節受阻,1926年後,整個華北便被奉直軍閥割據統治,張作霖進入北京。

張作霖軍隊入京後,士兵在北京借遊山玩水之際,亂搶亂奪搞錢財,常有士兵到西山恣意搗亂。一次奉軍士兵到碧雲寺閑遊,看見靈堂中懸掛著孫中山遺像,便問守靈的衛士,“這是什麽人?”衛士回答說是民國首任總統孫中山先生。這個奉軍士兵竟然張口大罵:“什麽總統”,拔出手槍就想對孫中山遺像開槍,幸好守靈衛士好言相勸,奉軍中一些明白事理的士兵也力加製止才作罷,免除了更大的意外。

當時負責守護西山靈堂的副官黃惠龍見此情形,估計到奉軍可能會有不利於孫中山遺體的行為,便命令將靈堂鐵門關閉,守靈人員都穿著便服守候在碧雲寺金剛塔內,暗中護衛監視。

1926年12月9日,奉軍第五十團團長帶全團士兵來山遊逛,見靈堂鐵門緊閉,定要守靈人員開看,守靈處主任李榮婉言謝絕,但奉軍橫蠻要開,隻得讓他們進去,後來發現少了一些雜物用具,幸好孫中山遺體未動。

接著,1927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二周年紀念,西山守靈人員舉行紀念典禮。不料第二天竟有本處密探企圖邀功,報告警廳,說他們高掛黨旗,秘密集會。

警廳得知後,立即派第五分署巡長前來調查。這位巡長了解情況後,據實回報說守靈人員不過是紀念孫中山而已,並非謀反,竟被警察廳革職查處。

停靈柩地方風水好惹禍

此時,南方的國民革命軍,氣勢大盛,封建軍閥紛紛落敗。

1927年9月18日,奉係軍閥張宗昌到北京開會時,竟聲稱,“孫中山停靈柩地方風水大好,是以南軍屢次告捷,不如將遺體毀滅以絕後患。”此即奉軍對孫中山遺體下手的“焚屍計劃”的由來。

張宗昌認為,作為南方革命軍的過世領袖,孫中山的魂靈未死,陰間也在“幫助”革命軍。此言顯然是百分之百的無稽之談,但東北綠林中出來的張作霖也迷信風水,竟然相信了張宗昌的一番鬼話,立即同意“焚屍計劃”。

張作霖似乎一直是孫中山人生的“克星”。其在北京病逝,而這場不治之病發作,便全是讓張作霖氣出來的(詳見本書“陵墓傳奇·中山陵”一章),現在又想焚屍,令人發指。

張作霖的軍師楊宇霆聞訊後,竭力勸阻,張作霖這才暫時將焚屍計劃擱下,但一直沒有死心。

張學良“曲線救屍"

不多久,張作霖又想實施“焚屍計劃”。他的大兒子、後來“西安事變”主角張學良聽說後,覺得十分不妥。如果真的焚毀了孫中山的遺體,將為國人所不容。但他又不能公然違抗父命,張學良隻得“曲線救屍”,讓遺體先離開北京再說。

張學良聽說張作霖真的已打算對孫中山遺體采取行動後,趕緊暗中致電南京政府,請求南方派人到北京將孫中山遺體運回,並表示他可以負責將孫中山遺體護送到天津。但張學良的善意,卻沒有得到南方的明確答複。

幸好有人從張作霖的衛隊長趙錫福那裏得到消息,知道張作霖、張宗昌真的要對孫中山遺體采取行動,勸護靈人員趕快把孫中山遺體藏起來。當時,張作霖要焚毀孫中山遺體一事,在北京傳得沸沸揚揚,媒體都報道了。

孫中山遺體秘藏山洞百日

西山守靈處主任李榮對此深感不安,他和守靈處全體職員商量,覺得北京處於張作霖統治之下,即使報告南京政府,也無力阻止張作霖的行動。怎麽辦?轉移!

李榮首先想的辦法是將遺體送到協和醫院保藏。李榮親自去醫院,請醫生設法詭稱孫中山遺體腐變,須運回醫院治理防腐。不料,時院長劉瑞恒不敢負這一重大責任,李榮隻得另想辦法。

碧雲寺附近有一個水泉山洞,李榮決定將孫中山遺體放那裏暫時藏一下。

一直到1928年6月7日,西山守靈處人員才將在外藏了100多天的孫中山遺體,從水泉山洞奉移回碧雲寺靈堂。

躲過“風水之難”

為了保證屍體不腐,李榮請求協和醫院一位潘姓大夫開了藥水處方,自己到西藥房配製藥水,又到中法中學將孫中山原有的美式棺具取回,於1927年11月25日深夜二時半,找來全體守靈人員,秘密行動,將孫中山遺體用藥棉裹好移入美式棺內,轉藏洞內,孫中山這才躲過了被毀屍的“風水之難”。

接下來國內形勢就是一邊倒了,國民革命軍氣勢恢宏。1928年4月,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分別率四個集團軍,向奉軍和直魯軍進攻,進行“二次北伐”。閻錫山的軍隊進入北京後,中國的國內就形勢穩定了。

實際上,孫中山遺體“風水之難”的背後是兩種勢力的鬥爭。但接下來,張作霖自己卻遭焚屍了。1928年6月4日,張作霖由北京敗退沈陽途中,在皇姑屯被日本軍暗殺炸死,不知道這算不算一種報應!

轉自:
http://ido.3mt.com.cn/Article/201005/show1902668c17p1.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