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壘關

讀書,走路,吃遍天下
個人資料
正文

販夫走卒記

(2025-10-08 09:08:22) 下一個

我在河南的一個專門做玉器的泥濘小鎮上,突然陷入了對巴伐利亞王國的強烈的情緒裏。
今年生意極其蕭條,肉眼可見的,首飾市場的暢銷品從更貴得多的彩寶翡翠。變到小幾百塊的水晶瑪瑙。一開始我不理解,為啥經濟差了,還要把錢花在這些便宜又沒啥價值的東西上。然而這個市場持續火爆,我才想,我這是低估了情緒價值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充斥著不確定性的時候。
於是我也加入這個行列。開始了比以往幸苦得多的賽道。就好像各行各業的絕大多數人。
10月假裏,我往返坐了29個小時的火車,然後五天裏,在玉石批發市場殺了個幾進幾出。多天下雨,我感到市場上肮髒異常。困倦疲憊,反而嚴重失眠。那五天我一共睡了19個小時。
這種感覺似曾相識。我想起來了,是好久以前學語言的時候反複看過的電影裏麵的一段。“我不得不忍受著肮髒,耳邊充斥著得不到應有的治療的傷兵們的哀嚎。我睡不著,就算睡著了,就會夢到睡不著,我整夜眼睛都睜著。所以眼睛刺痛。”
我在手機的緩存裏找到這個電影,1973版的路德維希。
觀影這個過程本身,是再創作的過程。談藝術作品的時候,怎麽可能不帶入自我。
時過境遷,如今沉浸在生存之戰,身上縫了幾十針,走過千山萬水的我,和當年作為學生看這個電影的我,對這個片子的觀感是很不一樣的。
接下來的幾天裏,燜一口胡辣湯的時候,我一再重刷了這部電影:
戰爭的陰影下,王公貴族們的衣角被風吹起,厚重,陰沉和華麗交織。讓人感到逃無可逃的疲憊和青山遮不住,畢竟江流去的無力感。
我才想到,這部劇又叫諸神的黃昏。原來不僅僅是因為劇中的路德維希所熱愛的作曲家瓦格納的一個作品也叫這個名字。可能還因為,這是寫給貴族jie級的挽歌。

該劇的導演維斯康蒂出生貴族。我年近半百的時候才看出來,原來這個劇不是在扮演曆史,而是在回顧一個維斯康蒂精神上熟悉的、正在逝去的世界。每一個衣角、每一束光影,都帶著一種對往昔的眷戀與批判並存的複雜情感。台詞銳利如刀鋒,如鈍錘,是因為它們揭示了人物在曆史洪流與個人理想間的巨大撕裂感,而不是為了推進一個簡單的劇情。


這部劇裏的茜茜公主,還是羅密施奈德演的。但是比起當年那部同名的童話故事,在維斯康蒂的路德維希裏麵,她從扮相到對白都深沉得多。

她對愛慕她的表侄路德維希是這樣說的:
你讚助瓦格納的歌劇花了多少錢?你到底期待什麽?因為讚助了瓦格納而被人銘記嗎?如果瓦格納真有這麽偉大還需要你這麽讚助嗎?你和他可憐的友誼隻會給你帶來幻影。讓你覺得你好像做了什麽偉大的貢獻一樣。就好像你想從我這裏得到愛情的幻想。
你需要這種愛的幻想當作你獨身的借口。你需要我幫你,可是我沒有辦法給你你所需要的。忘記繁華的浮夢,結婚生子,是你的責任。像你我這樣的君王,不會有人記住我們的。我們隻是虛偽的表象,很輕易就會被遺忘。隻有殺了我們才能讓我們有一點微不足道的名聲。
以上這一段,可以說是茜茜公主,以及路德維希兩人的人生注解。
事實上,這姑侄倆是逃避責任的道路上的好搭檔。
茜茜公主不僅僅常年在外旅遊。她的丈夫奧匈帝國的皇帝弗朗茨約瑟夫很希望她再生一個孩子。她堅決拒絕。導致她的兒子魯道夫成為唯一的皇子。缺乏父愛和母愛的魯道夫和情人一起自殺之後,皇位隻能由約瑟夫的侄兒繼承。
最終茜茜公主本人在旅途中被想揚名立萬的年輕人一刀捅死。
她親舅舅的孫子路德維希幾乎同途同歸。常年躲在山裏,不理政務,不結婚不生子。最終,他被他叔叔路易特波爾德親王廢黜後的幾天後離奇死在宮殿附近的湖裏。他自己水性極好。淹死他的地方不過齊腰深。唯一的見證人是路易波爾德親王派給他的醫生,也一起死了。
其中一個傳說是他的私人漁夫雅各布·利德爾(Jakob Lidl,1864-1933)說的。網上的資料複製如下:“國王去世三年後,我被迫發誓,我永遠不會說某些話——無論是對我的妻子,在我臨終時,還是對任何神父……無論在和平時期還是戰爭時期,如果我發生任何事情,國家都會負責照顧我的家人。” 利德爾至少口頭上信守了誓言,但他留下了一些字條,這些字條在他死後被發現。據利德爾說,他帶著船躲在灌木叢後麵,等著與路德維希會麵,然後把他劃到湖裏,那裏有效忠派的人等著幫助他逃跑。利德爾寫道:“當國王走向他的船,一隻腳踏進船裏時,岸邊傳來一聲槍響,他似乎當場斃命,因為國王倒在了船頭上。” 
然而,當時的屍檢報告顯示,這位已故國王的遺體上沒有發現任何傷痕或傷口。多年後,約瑟芬·馮·沃布納-考尼茨伯爵夫人會向下午茶客人展示一件背麵有兩個彈孔的灰色羅登呢大衣,並聲稱這就是路德維希當時穿的那件。
最近幾年,有人呼籲重新屍檢。然而,他家族後裔掌門人他叔叔的後代堅決反對這個建議。

還有一段極其精彩的對白是在路德維希和他的好友杜克海姆之間的。
普奧戰爭期間,路德維希不願意參與戰爭。他的弟弟奧托和他的好友杜克海姆都到了前線。
奧托在戰爭的間隙,回到他哥哥避世的城堡對他說,供給不足,傷員在沒有麻醉的情況下手術,徹夜他的耳邊都是這些慘叫。作為國王,你應該去前線。
路德維希回答,交戰雙方都是我們親戚。同室操戈。你去告訴將軍,我不知道這個戰爭存在。
奧托當晚就返回了戰場。和曆史上發生的一樣,他在戰場上飽受煎熬,這個曾經開朗的年輕人不久之後就瘋了,被他們的叔叔囚禁了一輩子。
最終巴伐利亞戰敗。路德維希的好友杜克海姆從戰場歸來說,奧托在戰爭上從沒有睡著過兩個小時。那些慘劇,讓他還沒有享受到人生的幸福就已經內心枯萎了。
路德維希抱怨,他身邊都是追名逐利之人,不像他,追求的是偉大的藝術。
杜克海姆說,作為一個國王,不去關心戰死沙場的士兵,隻想著自己的精神自由,你比你身邊的騙子們更可恥。作為享受了民眾供奉的國王,你的職責是給你的百姓帶去庇護和幸福。

話說回來,路德維希也並不是暴君。他隻是聽之任之而已。主打一個不折騰。他隱居山林,和當地老百姓打得火熱,他對招待他的民眾給予很豐厚的禮品。
再不用說,他自掏腰包並且欠了一屁股債修的一係列城堡,以新天鵝堡為首,現在是巴伐利亞最賺錢的旅遊勝地。
故而直到100多年後的今天,巴伐利亞人對他的稱呼依然是我們親愛的國王。

奧托精神出問題後。路德維希非常難過,他有一堆同xing情人。甚至有記錄,他的庭臣裏不僅有他的pao友,還有專門服務於他的皮Tiao 客。他也一度和茜茜公主的妹妹索菲訂婚。然後他就不斷找借口推遲婚禮。他的準嶽父大怒,給他下了最後通牒。路德維希馬上順水推舟,取消了婚約。他給索菲寫信說,親,你爹把你從我身邊奪走了。他自己寫日記則說,終於擺脫了索菲這女人了。

他沒有製造同妻,這姑且算他負責的一麵。他現在就指望弟弟奧托結婚生子了。然鵝,奧托的戰爭經曆引發了可能本就因為近親結婚而引起的基因缺陷而瘋癲了。路德維希非常難過。本來就和兄弟倆生疏的太後,一門心思信**教去了。而奧托被關起來用非常殘忍的手段治療,路德維希隻是偶爾晚上去看看弟弟。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監禁,冷水刺激治療之類的手段,正常人也隻能治療瘋了。

兄弟倆都沒有後代,有心之人就可以登場了。這一幕我們中國人都很眼熟。明代宗景泰皇帝但凡還有親兒子,他哥那個瓦剌留學生發動奪門之變都不難麽容易。真的有王位要繼承,卻沒有繼承人。
恰逢普魯士統一德國,巴伐利亞失去了獨立地位並入德國。路德維希兄弟倆都公開表示不滿。
奧托從凡爾賽宮寫信給他哥:
路德維希,我無法向你描述我在那個儀式上感受到的無限疼痛和痛苦 ,一切都是那麽冷、那麽驕傲、那麽閃亮、那麽炫耀、那麽自負、那麽無情和空洞。

對了,奧托為啥在凡爾賽宮寫信?當然是因為我們中學曆史考試的一道題啊:1871年,德意誌帝國是在凡爾賽宮完成統一。
(法國人:閉嘴)

路德維希恰好又因為資助文藝和修了一係列城堡而欠了一屁股債。他用政F做擔保給他自己借錢。內閣不同意就打算解散內閣。
俾斯麥說,巴伐利亞的內閣大臣為了自保而將要發動Z變。俾斯麥提前收到了信息,但是他什麽也不做。

最終,1886年王叔路易波爾德和內閣大臣們監禁了路德維希。並且由一個隻在多年前見過路德維希的醫學博士古登宣布路德維希有精神病。三天後,古登和路德維希一起死在了僅僅齊腰深的湖邊。
路易波爾德扶植了更瘋的奧托做了國王。他自己大權獨攬,成為攝政王。
不過,當時就有人說,他們兄弟倆的精神病鑒定都是在王叔的授意下完成的。這注定了無論如何,奧托的病情永遠不會好到可以正常生活的那一天。
奧托的病情後來有所好轉。甚至在8年後的1894年他被準許出來參加了當地香檳節。不過搞不好隻是因為王叔覺得大局已定。所以他可以出來放風了。那也是他後半生的唯一一次。據說他非常喜歡去花園房,非常喜歡往外看。他最終被王叔的兒子廢黜,然後死於監禁。

多年前,我在看這個片子的時候,應該壓根沒有注意到有奧托這個人。這次重新看,有幾天我想,完了,居然沉浸在這個正兒八經的瘋子的人生裏了。

路德維希二世身上,有一種極端的矛盾感。他既是浪漫的化身,又是責任的逃避者。他把自己交付給藝術,交付給瓦格納的歌劇與夢幻的新天鵝堡,仿佛隻要建築與旋律能夠永恒,他就可以不顧一切現實。但這種浪漫帶來的並不是詩意的圓滿,而是一種對權力、對弟弟、乃至對國家的失責。他的“瘋”,可能並非全然的精神病,而是有意的遠離——遠離政治、遠離責任、遠離凡俗的義務。

相比之下,奧托更加悲劇。他同樣陷入瘋癲,卻沒有路德維希那樣的藝術光環,隻是被孤立在陰影裏,成為被遺忘的人。更令人遺憾的是,這種“瘋癲”並非不可緩解。可是時局沒有給他機會。

這兄弟倆,是同一條船上的兩個船長,他們看著彼此溺水,都不能自救,也沒有向對方伸出援手。
隻讓人感到遺憾和悲涼。
路德維希是失敗而優雅的極致樣本,他的美學與悲劇背後,折射的是“責任感缺席”的巨大空洞。
而凡塵俗事,一直妥協,隻能讓我們無路可走。路德維希這樣任性地不妥協,也指向了既定的毀滅道路。縱然以路德維希兄弟倆的出生,也不過是微不足道的工具。他們沒有用了,也不過被人隨手扔了。
這意味著我們逃無可逃。
另外,我們細看就知道,就算路德維希雄才大略,認真負責又怎麽樣?巴伐利亞王國也必然會成為德意誌帝國的一部分。貴族也必然走向衰亡。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裏麵有一句話,國王,隻是曆史的奴隸。這也意味著我們不用自卑自賤。

路德維希這部劇,從聲音,光影,到人物的舉手投足,都足夠典雅,有質感,有章法。這是七百年曆史的巴伐利亞王國,也是幾千年曆史的整個貴族jie級的墓誌銘。

光影和音樂的應用也很見功底。角色們因為各自的立場,台詞都極其銳利,和刀鋒,鈍錘一樣震撼。很容易讓觀眾跟著一起陷入無力感和疲憊感。

比起來,最近幾年重新拍的歐洲宮廷劇裏麵的服化道都像影樓租來的。演員都像資ben家的醜兒子醜女兒或者風騷情人。一開口就是尬得要命且在別的劇裏重複了幾百遍的話。恰當的程度,還遠不如早年港劇裏那些口水話。人設取代了人物。就是加了甜味劑的廉價蛋糕。

國內國外的古裝劇都一個走向。

讓人納悶,二戰後,這幾十年發展的錢都去哪兒了?好吧,都流向明星以及他們背後陰影裏別的看不見的手了吧。沒錢搞服化道,沒有空搞劇情,台詞。快餐盒飯把錢洗了就行的既視感。
又好像害怕你思考,用人設和套路你產生代入感和爽感就行。

B站有完整的法語版。別的地方可以找到德語版。推薦一下哈。我完全不懂德語,接著中文字幕看完,個人覺得,從最終的效果,主要是人物情感的切合度來看,個人覺得,這個劇的德語版最好,下來是法語,英語配音的最差。
頂著鍋蓋說一句,法語鼻腔元音太多了。可能那兩百年,他們出了路易十四和拿破侖兩個強者,所以更能打,所以大家都覺得更好聽。人都是慕強的。 至少這部劇裏,德語更好聽。聲帶發的元音更多,有一種很優雅,又抑鬱的力量感。而這種力量感又被路德維希這種多愁善感,為了藝術不要命,帶著極其充沛感情的人演繹出來,格外打動人心。順便說一句,我聽完德語版發現,ludwig的發音明明更接近路德維格,為啥要翻譯成路德維希。問了好幾個Ai,有一個回答說,舊時德語的發音其實更接近路德維希

最後說一句,這幾天在河南的玉器市場,路過一個小吃店,門口亂糟糟挺泥濘。但是人家門口的Slogan是:椒花頌聲,啥啥啥,後麵幾個字是店家自己編的,我忘了。前麵四個字是太平公主寫給上官婉兒的墓誌裏麵的句子。真所謂詩歌寫在泥濘裏。
你可以說生存的肮髒,和精神的刺痛。但是這正是市井之間,煙火深處的繁華。逃無可逃,那還不享受其中。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