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很多人,追劇跟玩電腦遊戲上癮一樣,是一種及時的快感。 在現實生活中總有些理想沒能實現;許多壓力又無法改變,有的便轉向虛擬世界尋求滿足和成就感。 心理學的研究顯示, 成癮高發期一般是在一個人壓力最大、挫敗感最強的時候。 沮喪的狀態下,人們容易遊戲成癮、煙酒成癮、追劇成癮。
追劇的上癮,因為追的不是劇,而是現實中虛幻的滿足。這點和煙酒打遊戲一樣。 生活中不如意壓力大時,追劇是一種沉浸式體驗,可以帶來情緒補償。 劇情中的人物、愛情、友情、家庭、奮鬥經曆,能引起觀眾的共鳴。追現代劇感受戀愛甜蜜,追職場劇代入奮鬥和成長,追諜戰劇感受英雄情懷。現實裏沒有的,劇裏給你。
追劇也是一種社交話題,可以跟朋友同事網友交流。 人類天性喜歡故事。劇情的懸念、反轉、伏筆能強烈勾起興趣。 每一集的“未完待續”激發多巴胺,像獎勵機製一樣讓人上癮。 看偶像劇,想象愛情的甜蜜;看職場劇,幻想事業成功的樣子;看家庭劇,尋找認同或解決矛盾的方式。
我是個很少看劇的人。 沒時間。 現在寫博用去了不少業餘時間,還有社交、園藝和家庭生活。 好在自從寫博我發揚光大了一個看劇的方法, 就是一心二用甚至多用。 比如我做家務或者寫博,甚至做工作用的PPP時候,就開著電視機,有時聽音樂, 有時就看劇。
《玫瑰的故事》就是這樣看的。 《繁花》也是這樣看的。 都是跳著看+快進,一般看第一、二集,然後就跳到10、20、30、結尾。《繁花》看了第1、2集, 然後跳到第7集就 game over。 看不進去就沒往下看了, 連想知道大致劇情的意願都沒有。
我很少看中國的現代劇。 千篇一律淨瞎編, 不是煽情就是亂虐。 家庭劇就出軌,戀愛劇就劈腿,女人喊叫男人慫,要不就是黑社會。 不過前一陣子《我是刑警》看了。那裏麵都是真故事改編的。 喜歡這類男人戲,爽劇!
諜戰劇,是從《黎明之前》開始看的,覺得很不錯,後來又看了《潛伏》。 其他就沒看過了。 因為問過看劇較多的人說這就是頂峰了。《潛伏》中女人戲生活情節較多。 我更喜歡《黎明之前》,更男人,情節也更精彩。
看中國曆史劇相對較多。 後宮劇不看,基本看男人戲,一般比較爽。 我從高中就理科班了,沒係統學過曆史。上大學時有一次和我媽媽聊天,秦始皇前的七國和後漢的三國時間線搞混, 把她樂壞了。 這些年為了解一些曆史,看了三國和大秦係列,宋、明、清的一些曆史劇。 看曆史劇,我對疑問的地方都去查看史料。 感謝網絡及應用的普及。
唐朝的《貞觀之治》。 再之前《楚漢傳奇》《漢武大帝》;大秦係列的四部劇不久前終於看完 -- 《大秦帝國之裂變》、《之縱橫》、《之崛起》,最後的《大秦賦》男主和第一部“裂變”的男主都頂不上勁。 但是“縱橫”裏的富大龍和“崛起”中的張博很棒很男人。 戰神韓信、霍光、霍去病、白起都在這些劇中令人印象深刻。
大秦係列電視劇講述了兩千七百年前,華夏民族進入了凡有血氣、皆有勝心的大爭之世,謙謙上古貴族君子風的春秋時代落下帷幕,攻掠征伐、屍橫遍野的戰國時代隆重登場。 時為西北邊陲蕞爾小國的秦飽受六國欺負撻伐,幾近滅國。
秦獻公身死戰場,臨危受命的秦孝公,發誓變法。 之後曆經秦惠文王的縱橫捭闔,一代強秦在昭襄王嬴時期終於崛起, 最後統一了六國。 追劇是我娛樂中的學習過程。 好劇可以看兩遍、三遍。 把一心二用忽略的情節補上。 至少現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曆史在頭腦裏更加清晰了。 大秦崛起遵循著和現在世界“文明”相似的路線:變法自強;外交謀略;戰神出現,國富民強,打!
追劇無疑是上癮的。 有人可以一部接一部地追, 一年看40-50部劇。 八小時的全職工作, 一年也就2080小時。 一般公司一年有十天左右的國家假期, 需要上班的時間是2000小時。 一部電視劇40集左右, 一年追劇用掉一個全職工作的時間。 對於缺時間的人如我,是沒有這種“奢侈”的, 隻能羨慕啦。
《The Bible》
從那裏,我知道了舊約裏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Samson 力大無窮。可是前提是他的頭發得在。
他的敵人說服他的情人 Delilah 在他睡覺時把他的頭發剪了。
Samson 醒來,打架時一點力氣也沒有了。
大衛王(就是米開朗基羅在佛洛倫斯雕刻的那個)愛上了他一個好哥們的老婆,於是派好哥們到最危險的地方去打仗。等好哥們戰死以後,就娶了好哥們的寡婦當自己的老婆。
《Vikings》
講維京人怎麽劃船渡海征戰,在殺戮、搶劫以後,在一些地方定居下來,把他們的基因和語言帶到了歐洲各地。
《The White Queen》
講英國愛德華國王怎麽在森林裏遇見一位帶著幾個孩子的絕色寡婦,娶她為後,並開始約克王朝和蘭開斯特王朝之間的玫瑰戰爭。
《The Tudors》
講英國亨利八世怎麽娶了六個老婆,怎麽為娶 Anne Boleyn 而創立了英國新教,後來又怎麽砍了 Anne Boleyn 的頭。看了這個連續劇以後,我有一次去倫敦,還特地到倫敦塔看了 Anne Boleyn 被砍頭的地方。
這幾個劇拍得都很棒。
問好京妞。
我家也有幾本《十萬個為什麽》。
還記得物理那本裏有一個插圖,阿基米德用一個杠杆把地球移動一點兒。
還有阿基米德用巧妙的方法知道自己身體的體積:把浴缸裝滿水,自己再泡進去,溢出來的水的體積就是他自己身體的體積。
還記得數學那本裏介紹了“四色定理”(用四種顏色可以給任何一個地圖上色,使得沒有兩個相鄰的國家是同一個顏色)。當時說尚未證明,但也尚未有人找到反例。一轉眼到了現在,有美國數學家聲稱他證明了“四色定理”,但是用計算機證明的,所以還是有爭議:能證明那個程序沒錯嗎?
==“追劇上癮,其實很多時候追的不是劇情本身,是現實生活中缺失的情緒滿足感和成就感”。
==“放了學,沒事幹時就看一個故事。沒想到,它居然成了我對中國古代曆史了解的基礎。
“荊軻刺秦王”,“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等等,都是看那兩本書一直記到現在的。”
“小時候看過林漢達寫的《春秋故事》《戰國故事》《東漢故事》,真的非常非常喜歡,裏麵的文字很棒,故事也很清楚,而且我最初的那些成語都是從那學來的,真的很懷念那些書。”
讀它們比追劇省時間多了。”。 哎呀, 恨不相逢追劇前! 等我下次回國, 看看能不能買到/網購這些書, 我現在回國, 還是習慣性的會逛書店, 買書。 可能應該把這習慣給斷舍離了? @新林院
==“我的中國曆史知識,大多是來自上小學時讀過的兩本書,《春秋故事》和《戰國故事》。
它們是為兒童讀者編寫的。”
我也沒係統學過曆史。
我的中國曆史知識,大多是來自上小學時讀過的兩本書,《春秋故事》和《戰國故事》。
它們是為兒童讀者編寫的。
網上一個人談到這兩本書時說的話,正好是我想說的,轉載如下,代表我的評論:
“小時候看過林漢達寫的《春秋故事》《戰國故事》《東漢故事》,真的非常非常喜歡,裏麵的文字很棒,故事也很清楚,而且我最初的那些成語都是從那學來的,真的很懷念那些書。”
讀它們比追劇省時間多了。
放了學,沒事幹時就看一個故事。沒想到,它居然成了我對中國古代曆史了解的基礎。
“荊軻刺秦王”,“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等等,都是看那兩本書一直記到現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