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20, “我愛你”。 21世紀以來,中國網絡上出現了數字諧音文化。 美國好像不搞這些。 我開始是在深圳社區網絡上看到的, 什麽886,4個1,1314,520。 然後還延伸成 5201314, “我愛你一生一世”。 但一些人戀愛時的玫瑰常在婚後凋謝,人腦子打成狗腦子。
要說諧音,不應該是521 我愛你麽? 誰說中國人不會甜言蜜語。 少年夫妻老來伴。 想離婚的的時候,建議到那裏看看。哪裏?北京東長安街南邊,距離天安門三百米遠。有個“南池子”的門樓。
進入這個門樓,就看到金水河沿著紅牆下流動,曆史上這曾是皇家水係的一部分。 挺拔的垂柳在兩岸肆意生長,小橋、小徑和一些亭台充滿情趣。 2002年經過整治後,這裏成為開放式公園。
春夏秋季周圍有茂盛的綠地,這個小公園東西長隻有500多米。 中間還被南池子大街穿過。 如果去逛王府井、故宮的人, 到這裏歇個腳蠻不錯的。這就是著名的菖蒲河公園,在故宮東華門外。
這次回北京,有一天下午我去了那裏。 北京最中心地帶“小而美”的隱秘綠洲,既能感受老北京的曆史脈絡,又能享受水岸休閑,適合喜歡安靜漫步或深度探索城市文化的人。 公園也以老年相親角聞名。
每周二、六下午,公園西側的小廣場便悄然變身“老年相親角”。我前些年曾經陪朋友一起去過, 朋友想看看能否給自己的伯父找到一位合適的老年伴侶,那時伯母已經去世了好幾年了, 兩個孩子都在海外。
六七十歲的叔叔阿姨們從四麵八方聚來,有的拎著布兜,有的拄著拐杖,三三兩兩站在樹蔭下,或低聲交談,或幹脆把個人條件寫在紙板上:“男,72歲,退休教師,有房無貸”,“女,68歲,子女已成家,尋踏實老伴”…
這裏的對話直白得像菜市場砍價,沒有年輕人的花哨套路:“您住哪個區?”,“退休金多少?”,“孩子同意嗎?”, 偶爾還有人掏出老照片,指著泛黃的相紙說:“這是我年輕時。”。語氣裏藏著一絲驕傲,又帶點忐忑。
菖蒲河公園就在皇城腳下,交通方便。園內保留了一些明清建築風格,紅牆灰瓦的庭院有著氣派的王府大門;仿古亭台,還有一個東苑戲樓。帶著老北京的文化氣味。
今年我去的那天不是周二、六, 冬天的公園裏人很少。長廊下有幾個下棋的大爺,我想湊近去看看,被懷疑的眼光嚇退。 在公園的一處山石景觀牆下,見到一個穿戴合體的阿姨。 我對她笑,“您好”。 阿姨好聽的京腔問,“你怎麽轉到這兒來了”?讓我突然感到自己在那裏不入流。
暖和季節的周二、六,皇城根的黃昏戀角落才會飄起尋春的旋律, 冬天平日的下午, 這裏充滿祥和的平靜。 我還記得上次和朋友來, 向一位氣質很好的阿姨介紹伯父。 朋友說了伯父的子女都在國外,是個高知,身體很好。 阿姨說, “到了這歲數,談愛情太虛,談條件又太俗。可偏偏就是這點俗氣,最讓人踏實。”。
退休生活,帶著歲月過往的氣息,成熟地飄蕩在公園的小徑上。看到過男人把衣袋裏插的花送給來搭訕的女人。這大約就是北京,連相親都帶著四九城的霸氣和局氣。
==“表達中的孤獨:
社交平台看似熱鬧,卻隻適合“展示”而非“交流”;
越多人點讚你的人設,你越不敢暴露真實的自己;
你發一條真情實感的朋友圈,隻收獲寥寥幾讚,於是你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太多餘
==“有些文章就是車軲轆話反複講,作者自己都沒搞清楚想表達什麽,非得噴點什麽才痛快。真應了那句老話:隻要自己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
最近美國的數字諧音文化也上了新聞。
前任聯邦調查局長科米發了一幅照片,在海灘用貝殼拚成的數字 8647,據說是暗殺川普的意思。不過我一直沒明白兩者的關聯。結果科米被他的原單位聯邦調查局立案調查。科米自己也是一問三不知,說隻覺得貝殼好看。
=========
+1,這個太酷了!!!!
一字值千金! 比歐陽修要強 LOL
希望情侶們永遠不要象ChatGPT描述的“極致的孤獨”中的這樣:關係中的孤獨:
最深的孤獨,往往出現在關係裏。
在家庭中,說話的人很多,真正傾聽的人很少。
兩個人坐在一起,各自刷手機,心卻隔著屏幕遙遙相望。
有人婚姻多年,卻從未在對方麵前流淚,因為連“脆弱”都沒處安放。
表達中的孤獨:
社交平台看似熱鬧,卻隻適合“展示”而非“交流”;
越多人點讚你的人設,你越不敢暴露真實的自己;
你發一條真情實感的朋友圈,隻收獲寥寥幾讚,於是你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太多餘。
==“所謂“極致的孤獨”,有這樣一種現象:比如那些皇帝死後仍被困宮中的嬪妃,或者被打入冷宮的嬪妃,在深夜隻能靠數豆子來打發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