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方寸·雅趣

(2025-11-25 09:08:02) 下一個

父親喜歡篆刻,十幾歲就有習作,直到1995年去世那年。

 

這三方印,是老父親留給我的,是他生命中最後的篆刻作品。

 

中間最大的一方( 5.5x 5.8cm ),司馬遷《漢書·報任安書》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邊款:乙亥春日   石叟於北美波兒雲  時年八十。


父親上高中那會兒,省常中教國文的吳樵長先生通今博古,講《史記》,講太史公司馬遷,“生動有趣,啟發學生於有意無意之間。”

老師播下的一粒種子,風雨相隨幾十年生生不息,成為父親的精神圖騰。遲暮之年,父親以太史公這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刻印銘誌,表達他始終不懈的追求,功夫在篆刻之外。

父親的劄記和詩集中,有不少關於金石藝術的心得體會,其中最多的是對吳昌碩作品的研究。

1978年父親自製《裏千印存》,宣紙小開本,集四十餘年的作品。父親的朋友潘淵若老先生題字,稱讚父親是工力深,氣韻雅的篆刻家。


2005年我回國,在北京編了一部《馬裏千治印》。

父親手製的遺作,凡是能找到的都收集整理。加上從父親的抽屜縫裏摳出來的拓片,數了數一共207枚。

 


這個“恨二王無臣法”,就是從抽屜縫裏挖掘出來的寶。

 

《治印》按《裏千印存》、印章、拓片的順序排列。封麵自己設計,其中的“馬裏千治印”是集字,取父親的幾處墨跡拚出來的。版麵設計參考“中國書店”的各種印譜,與眾不同配了父親畫的寫意水仙,古早,風雅,錦上添花。
靠二姐的人脈,職業美編王倩幫忙照相,排版,做成CD。一共印了六本,和姐姐我們大家留個念想,後來2009年又做補遺、釋文和出處加在了後麵。

釋文中有這樣一句,“馬雍生印,邊款:塞上春雪之晨  天縱”。一九四幾年那個飄雪的春天,父親在為他幼小的二女兒刻印。流亡塞上蘭州的日子不止苦難,還有詩情和雅興。

回想二十年前,文化古都得天獨厚,我“h老北京”如魚得水。琉璃廠、大鍾寺、中關村書城幾進幾出,在榮寶齋買的印泥的包裝紙到今天還留著呢。王倩推薦的三裏河私營印刷社,沒有簽約,也不用書號,做好的CD遞進去,沒幾天就印成書了。就這麽簡單。

難的是讀懂那些印文。有不認得的字,就到刻印的鋪子裏去問,或者上網請度娘穀哥幫忙,另外還買了本篆書字典方便查找,點滴收獲積少成多。這是我思念的最好表達。

 


“苦鍊,功夫在詩外,畫梅乞米,生於北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古為今用,江山如畫,常州人,延陵裏千,雍生之印,真堪托死生,曆劫不磨,馬裏千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燕山吳人 回複 悄悄話 謝謝你。確實,思想境界,文史學養,書法功底,格調品味,都很厲害
我的庭院 回複 悄悄話 製印是最考驗藝術家的功力,你父親厲害!
燕山吳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Tina_芬蘭' 的評論 : 謝謝你。你逛北京的文章,我都看了,非常喜歡。尤其是書店那篇讓我回憶起過去
Tina_芬蘭 回複 悄悄話 您父親真是才華橫溢,您本人也不簡單,這麽難的印文竟然全部讀出來了,這得下多大的功夫啊!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