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誌軍 Oxford初、高中中文教師
對美國的感覺一直停留在以前人們的隻言片語中,而現在一切都在眼前變成了現實。這段時間以來,感受到許多視覺以及文化上的衝擊,最顯著的就是在美國K-12課堂上。通過三周的夏令營中文教學活動,我們真正接觸到了美國中小學生,初步了解了美國中小學生的心理狀態以及該怎樣和他們打交道,教學方式也相應地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和國內教學最大的區別是美國教師不死板地遵循教科書,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需要任課老師自己製定和設計,這樣的教學計劃靈活性和實用性很強,但對於我們新任的老師來說是最大的挑戰。首先,需要選定一個主題,然後設定教學目標和編寫教案,教學活動的每一個步驟都要寫得很詳細。其次,要轉變教師的角色,從傳統教師主講、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傳授型教育模式(Teacher-centered)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和管理者的引導型教育模式(Student-centered)。這種教育模式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意識,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發現問題並且提出問題,所以在這種教育模式的框架下,美國的中小學課堂氣氛比較活躍。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充分地考慮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盡可能地利用一切可用的教學資源來服務教學,例如準備教學材料、動手製作教具來吸引學生最大程度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之中。此外,如果你是一位穿梭於不同班級的兼課教師(Travelling teacher) ,要到固定班級的教師 (Classroom teacher) 的課室上課,就一定要得到他或她的教學支持,因此與其他教師的關係也會顯得非常重要。
以往在國內,我們適應了老師一個人在講台上主講、下麵黑壓壓的一片學生很有耐心地洗耳恭聽的情況。而美國的課堂深受本土教育模式的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是有限的,他們很難長時間安靜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聽教師“布道”。這一點在美國小學生中尤其明顯,這也是為什麽美國的小學課堂一節隻有三十分鍾的原因。中國的教學模式在美國課堂上所起到的作用性不大,就拿教授“男孩”和“女孩”的概念而言,在我們傳統型的教育模式中,老師會先把中文寫在黑板上,然後給出解釋什麽是“男孩”、什麽是“女孩”,再帶著學生反複朗讀。中國學生是可以接受這樣的教學方式的,因為這樣的朗讀隻要張開嘴就可以得來,是不需要動腦的。但如果讓美國小學生長時間地跟讀會很快讓他們失去學習興趣和熱情,他們會直截了當告訴教師這節課很乏味(boring)。這種課堂就要求我們轉變教育思想和教學模式,真正地做到以入鄉隨俗、以學生為中心,在確定教學目標後,利用遊戲來實踐語言的輸入(input)及輸出 (output),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美國孩子是玩遊戲長大的,教學活動中穿插遊戲還能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例如,在夏令營的教學過中,我教過“ 星期”的概念,教學對象是五、六歲的美國小朋友,教學目標是會表達“今天星期幾…”。首先複習中文一到十的表達法,再講解“星期”的概念,然後通過講小故事的方式用卡片給學生分別展示星期一到星期天。簡單的帶讀之後,將事先準備好的貼有“星期”的跳棋拿出來讓大家玩跳棋遊戲。聽說要玩遊戲,小朋友們都很開心,一個個都非常認真地聽遊戲的規則。我讓已經懂了的小朋友把規則示範給有問題的小朋友看,如果大家都不懂,那老師就會邊講邊示範,這樣收到的效果是即使用中文給學生講解遊戲規則,他們還是能夠理解。做遊戲最主要的目標是要達到教學目的,所以在跳棋的過程中學生每走到一個目的地,他就必須要說出他所達到的目的地上麵標注出來的“今天星期幾…”的句子我們還使用了不同形式的遊戲來練習同一句式,比如改編了的“老狼老狼,今天星期幾…”等等,來加深對所學內容的記憶,又通過使用BINGO的遊戲檢測他們的學習效果。
比較中美教育模式不是要一味地指責中國教育模式或稱讚美國的教育模式,每一種教育模式的成形都有它自己的特定情況,並且在成形後都會產生出它的閃光點和不足點。中國教育模式的長處之一是學生能夠真正從老師那裏汲取到營養;而在美國的課堂中,教師則通常起著一個導向的作用如果我們能兼用兩種教學模式,取長補短,就會又令學生對學習感興趣,又使他們真正學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