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譽洋 Forest Hills--Immersion 項目小學中文教師
來美國這一個月對我幫助最大的,就在是密西根州立大學孔子學院的夏令營裏教中文。通
過幾周的了解,我一直在關注美國孩子學習漢語的動機,這個外在因素對我了解每個孩子以及設計我的教學息息相關。通過觀察,我發現他們來夏令營的動機大概有三種:
一. 祖輩來自中國來或者跟隨父母移民過來的華人家庭的孩子。他們的家長一般有著濃厚
的中國情結,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至少能夠不忘記自己國家的語言。這類學生的中文學習由於有家長甚至是整個家庭背景作為支持,所以興趣最濃,教學效果也最好。
二. 地地道道的美國家庭。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是有一定知識和社會層次的,他們認識到
華文在以後子女的工作生活中會起到積極的作用,並且這部分家長的社會圈子多與當地的華人團體有某種聯係。這類學生由於缺少家庭文化的熏陶,而父母的功利性目的不可能完全灌輸給孩子,所以他們的學習興趣及動力都不如第一類學生。當然不排除一些美國孩子本身就對語言有著很大的天賦和熱情。
三. 假期安排。這類學生的家長隻是單純地不希望孩子假期無所事事,而夏令營內容豐富
多彩,至少學點東西比待在家裏好,所以選擇學習中文。這類學生明顯缺乏動力,隻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這樣,他們的外在興趣因素較之前兩類學生又少了一些。
在我教的夏令營班級中,很多學生都沒有任何漢語背景。這種情況下的漢語啟蒙教育不僅
要注重漢語基礎知識,更要激發學生學習一門語言的熱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旦學習
的種子植根於熱情的土壤,那麽這對於以後漫長的學習過程是相當有幫助的。所以第一周我
們在兼顧語言輸入的同時,下了很多功夫給學生展示中國多姿多彩的茶文化、剪紙藝術、書法等,目的在於激發他們對漢語的興趣。經過夏令營的實踐,我還總結出了幾個行之有效的方法來教授零基礎的學生:
一、重視語速、語調、表情、手勢的運用
很顯然,對於初學者而言,更適合使用慢語速,留給學生們足夠的時間來觀察你發音時的唇部動作。如果他不能跟上你,自然也就失去了學習興趣。語調也是吸引學生的一個關鍵,雖然這個概念隻有兩個字,但它包含的變化和魔力是豐富多彩的。表情和手勢更能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幫助孩子理解老師所說的話。總之,零基礎教學中這些輔助性語言的使用無疑會使你的課堂更生動、更有感染力,從而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獎勵和鼓勵對於獎勵這一點,我深有體會。獎勵的魔力我在國內就想到了,所以在這方麵做了充分的準備。我買了很多小星星、印章及卡通圖像的貼紙。課堂表現好的同學就會得到一個小紅章。但需要注意的是,獎勵不能泛濫,多了學生就會對之不屑一顧。所以,要值得獎勵的時候才獎勵,而且要注意這個方法不是對每個孩子都奏效的。比如,我們班的女孩子最在乎的是自己的小紅章有多少。課堂結束後,她們就喜歡數自己小紅章的數目,誰得的最多當然最高興,僅此而已。而有個男孩,他根本不在乎小紅章的多少,而是更有功利性地期待著如果紅章得的最多能得到什麽好處。其實,他對小獎品也沒有什麽興趣,隻是一直擾亂課堂秩序。通過觀察,我發現他很希望能突出自己的與眾不同之處,於是我針對他設計了獎勵製度。比如在教歌曲的時候,我對全班說,誰最先唱會這首歌,誰可以到教室後麵去休息,而其他人要繼續學。這個方法很有效,他馬上很認真地開始學起來,因為“提前休息”對他有很大的誘惑力,於是這個男孩子用了很短的時間就學會了歌曲。我想,這樣讓他高效率地完成學習任務,然後去休息,比讓他一直耗在這裏、必須要跟全班同步學習有效得多。關於鼓勵這一措施,我也深有體會。教學過程中鼓勵和糾正這兩方麵度的把握對我來說是個難題。
我教過一個叫小美的孩子,中文很好,學得也很快,一直是帶動全班的一個關鍵人物。有一天教顏色,她也學得很快,可是到了“綠”這個字,由於中美語言發音係統的差異,ü
這個音對她難度很大,於是她總是發不準。她每次說完之後,我當然會先鼓勵她說:對,很好。但是接下來我會再糾正一下,再發一次正確的讀音。幾次下來,她突然閉口不說了,別的顏色她都大聲喊出來,可一到這個“綠”字她就堅決不開口。我突然很內疚,認為是不是自己過度糾正導致了她的自卑。於是我很努力又耐心地勸了很久,她才小聲又說了一次,這次我馬上誇張地鼓掌,表揚她,盡管她說得還是不對。直到現在我還是在思考,鼓勵和糾錯之間的“度”的選擇到底應該怎麽去把握?一個月來在美國的經曆,有失落、恐懼、擔心和疲憊,但有一樣東西在我的心中變得越來越明確,那就是:所有的這些迷茫、失落和痛苦都會逐漸被平靜、充實、豐富和自信所代替,就如同我們生命中每一個成長曆程一樣。一個月的磨練,使我對自己以後的學習和工作充滿了信心,我相信所有的困難和挫折都是暫時的,最終一定能夠被克服。我希望自己能一直帶著這種輕鬆而自信的心情,投入到在美國的學
習、工作和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