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就聽說“太極四年不傷身,形意一年打死人”。不知不覺間,現在已經發展成“太極十年不出門”了。
太極作為獨樹一幟的“以柔克剛”的技藝, 對於習練者的先天要求極低。 不過很多老師對學生動作的要求極為嚴苛而細致。既然你自身先天不足, 動作是否到位會直接影響發力大小。 身強力壯的差一點不要緊, 本來就有所欠缺的那自然是要盡量地發掘潛能。 這樣的練法自然是要幾年功夫才有點效果,但是這種做法也無可厚非。
話說回來,這種盡量加強發力的練習相當於增加槍彈的裝藥量;就算練好了,仍然可能缺乏殺傷力。
跟槍械類似,太極的最大特點其實是精準連貫地打擊對方重心。 既有狙擊槍的準頭,又有機關槍的連發射速。其實實戰哪怕隻是推手交流,對方都是不斷移動的,高手能迅速跟上對方的重心移動,更象是導彈。
對方的重心就是靶心。 隻要精確地打在對方重心就會事半功倍,勁道(裝藥量)小點也不要緊。反之,如果準頭差甚至脫靶,那麽發力技巧再好也沒有太大作用。
尋找對方重心的練習隻能通過推手。當年在國內我曾經跟一幫老師傅練了幾年推手。一段時間下來,很快身體就出現個有趣的現象。對方合力的落點會清晰地被我感受到。比如功力精純的王師傅總是能精準地合力到我的重心(丹田), 非常明顯,甚至有“熱感”。餘師傅雖說練了幾十年,合力也是很強的一個點,準頭卻不咋的,需要我給他指出離丹田上下左右有多遠來糾正。也有練了幾十年,根本就沒有落點的;連我這種新手都可以輕易拿捏他。當然,為了照顧麵子,自然是沒人難為他。大家都是來學習交流的,心裏有數就好。
這個落點的測試精度大約一個厘米。我給他們演示的時候大家都笑而不語。當時我隻覺得大家客氣。現在看來,也許我天賦異稟;畢竟有練了幾十年都落點不準的,師傅要是能指出落點豈不是早給糾正了?最近我還把這個現象的描述放在好幾個網站上,但是至今沒有太極拳愛好者做出任何評論。
如果多數人可以精確感受合力落點位置,那麽隻需要早一點讓學生練推手就行了。 有了精確的報靶,射擊水平自然提高得快。就算能夠精確地感受落點位置確實隻是少數人的天賦,估計在人口基數巨大的中國也不難找出相當數量的人來。
如果找不到能報靶的拳友/老師,那就隻能請老師鎖住自身重心讓學生反複試探,隻要發勁效果好那就是差不多打中重心了。這個是相當典型的教學方法,學習效率會差一點, 對於老師的耐心要求也會高一點,但是還不致於“十年不出門”。現在網上給我的感覺是,很多練太極的連打擊重心這一說都不知道,整天就在練他的勁。殊不知,發力技巧的提高是相當有限的;不象槍械,狙槍可以改狙炮。現代搏擊術,不論中外,基本上大家都明白什麽叫整勁。你再怎麽練發勁,能和同級別的各種流行搏擊術的業餘選手相比就不錯了,遇上萬裏挑一的職業選手,不吃癟才怪。
就算有人報靶,能打多準仍然會因人而異;同時由於太極推手對抗時打的其實是動靶,情況複雜多變,這個準頭就跟經驗有很大的關係。練習時間不夠長的話,準頭很難跟水平高的老師傅們相比。
既然短期內精準程度的提高會有一定的限製,那麽動作連貫就是一個很好的補充。
通常太極推手教學是見招拆招,聽勁/化解/反擊,如此反複。化解和反擊應該是同步的,至少是要盡量同步的;否則效果會大打折扣。原則上,隻要能夠始終跟定對方重心,讓對方始終處於被動,基本上就能立於不敗之地;對方失去平衡隻是時間問題。
在具體的推手交流中,很多人是根據聽勁來調整動作的,更喜歡先封後打。也就是先把人逼得退無可退,各個角度都被封住,然後再點到為止的把人發出。這樣體能(彈藥)使用效率會高一些。但是由於多數人的準頭不怎麽樣,打擊效果也就大大降低,沒法真正封住對方,容易被伺機反撲。
在這方麵,陳式的做法可能更實用一點。相比其他流派,陳式相對主動一些;喜歡使用螺旋勁,就是給對方的作用力不停地自主轉動方向,而且不太在乎對方怎麽應對。這個類似於機槍火力壓製,未必有多大殺傷力,卻是保持主動權。對於資深高手,不顧反饋的螺旋勁沒多大用處,但是對於新手和門外漢卻是相當管用。人們總覺得陳式更接近於實戰,因為陳式動作看上去迅猛。實際上對於新手來說,陳式也確實容易出功夫,因為一般人對付不了螺旋勁。
綜上所述,太極拳的特點是精準連貫打擊重心。最理想的狀態就是象導彈一樣根據對方動作始終跟定對方重心。但是對於新手來講,一方麵要練習精準連貫,另一方麵在模擬對抗的推手練習中不要拘泥於聽勁而是主動變招並多多使用螺旋勁保持主導地位。
除了加強精準連貫的基本功訓練,新手要想達到一定的實戰水平還需要研究對付流行技擊術的戰術。如果沒練過戴護具的對抗,麵對擊打型的對手,練太極的難以躲避對方的連環拳腳組合。一個簡單的策略就是主動以攻代守,而不是所謂的後發製人。
主動進攻時,對方一般會架擋或者躲閃。隻要有那麽一兩下就可以進到太極擅長的近身纏鬥距離。太極可以推人不用掌,拉人不用手。哪怕是擂台賽戴拳套,盡可以連推帶拉,一點都不犯規。而推拉摔靠恰恰是很多擊打型的劣勢。至於對付摔角型的,那已經有點象同門較技,看各自的修為了。
平時最好多練幾套進攻組合,甚至可以直接借用拳擊組合拳之類包括抱架。接觸後再轉太極,這樣還可以給對方更大驚喜。
如果訓練得法,策略正確,戰術豐富,太極拳也應該可以在相同的訓練時間條件下跟其它技擊術一較上下。盡管輸贏是難料的,也是正常的,但至少會讓人覺得好歹還是個練家子,不是隻會掄王八拳,一邊倒挨打的。對方的重心就是靶心。 隻要精確地打在對方重心就會事半功倍,勁道(裝藥量)小點也不要緊。反之,如果準頭差甚至脫靶,那麽發力技巧再好也沒有太大作用。
尋找對方重心的練習隻能通過推手。當年在國內我曾經跟一幫老師傅練了幾年推手。一段時間下來,很快身體就出現個有趣的現象。對方合力的落點會清晰地被我感受到。比如功力精純的王師傅總是能精準地合力到我的重心(丹田), 非常明顯,甚至有“熱感”。餘師傅雖說練了幾十年,合力也是很強的一個點,準頭卻不咋的,需要我給他指出離丹田上下左右有多遠來糾正。也有練了幾十年,根本就沒有落點的;連我這種新手都可以輕易拿捏他。當然,為了照顧麵子,自然是沒人難為他。大家都是來學習交流的,心裏有數就好。
這個落點的測試精度大約一個厘米。我給他們演示的時候大家都笑而不語。當時我隻覺得大家客氣。現在看來,也許我天賦異稟;畢竟有練了幾十年都落點不準的,師傅要是能指出落點豈不是早給糾正了?最近我還把這個現象的描述放在好幾個網站上,但是至今沒有太極拳愛好者做出任何評論。
如果多數人可以精確感受合力落點位置,那麽隻需要早一點讓學生練推手就行了。 有了精確的報靶,射擊水平自然提高得快。就算能夠精確地感受落點位置確實隻是少數人的天賦,估計在人口基數巨大的中國也不難找出相當數量的人來。
如果找不到能報靶的拳友/老師,那就隻能請老師鎖住自身重心讓學生反複試探,隻要發勁效果好那就是差不多打中重心了。這個是相當典型的教學方法,學習效率會差一點, 對於老師的耐心要求也會高一點,但是還不致於“十年不出門”。現在網上給我的感覺是,很多練太極的連打擊重心這一說都不知道,整天就在練他的勁。殊不知,發力技巧的提高是相當有限的;不象槍械,狙槍可以改狙炮。現代搏擊術,不論中外,基本上大家都明白什麽叫整勁。你再怎麽練發勁,能和同級別的各種流行搏擊術的業餘選手相比就不錯了,遇上萬裏挑一的職業選手,不吃癟才怪。
就算有人報靶,能打多準仍然會因人而異;同時由於太極推手對抗時打的其實是動靶,情況複雜多變,這個準頭就跟經驗有很大的關係。練習時間不夠長的話,準頭很難跟水平高的老師傅們相比。
既然短期內精準程度的提高會有一定的限製,那麽動作連貫就是一個很好的補充。
通常太極推手教學是見招拆招,聽勁/化解/反擊,如此反複。化解和反擊應該是同步的,至少是要盡量同步的;否則效果會大打折扣。原則上,隻要能夠始終跟定對方重心,讓對方始終處於被動,基本上就能立於不敗之地;對方失去平衡隻是時間問題。
在具體的推手交流中,很多人是根據聽勁來調整動作的,更喜歡先封後打。也就是先把人逼得退無可退,各個角度都被封住,然後再點到為止的把人發出。這樣體能(彈藥)使用效率會高一些。但是由於多數人的準頭不怎麽樣,打擊效果也就大大降低,沒法真正封住對方,容易被伺機反撲。
在這方麵,陳式的做法可能更實用一點。相比其他流派,陳式相對主動一些;喜歡使用螺旋勁,就是給對方的作用力不停地自主轉動方向,而且不太在乎對方怎麽應對。這個類似於機槍火力壓製,未必有多大殺傷力,卻是保持主動權。對於資深高手,不顧反饋的螺旋勁沒多大用處,但是對於新手和門外漢卻是相當管用。人們總覺得陳式更接近於實戰,因為陳式動作看上去迅猛。實際上對於新手來說,陳式也確實容易出功夫,因為一般人對付不了螺旋勁。
綜上所述,太極拳的特點是精準連貫打擊重心。最理想的狀態就是象導彈一樣根據對方動作始終跟定對方重心。但是對於新手來講,一方麵要練習精準連貫,另一方麵在模擬對抗的推手練習中不要拘泥於聽勁而是主動變招並多多使用螺旋勁保持主導地位。
除了加強精準連貫的基本功訓練,新手要想達到一定的實戰水平還需要研究對付流行技擊術的戰術。如果沒練過戴護具的對抗,麵對擊打型的對手,練太極的難以躲避對方的連環拳腳組合。一個簡單的策略就是主動以攻代守,而不是所謂的後發製人。
主動進攻時,對方一般會架擋或者躲閃。隻要有那麽一兩下就可以進到太極擅長的近身纏鬥距離。太極可以推人不用掌,拉人不用手。哪怕是擂台賽戴拳套,盡可以連推帶拉,一點都不犯規。而推拉摔靠恰恰是很多擊打型的劣勢。至於對付摔角型的,那已經有點象同門較技,看各自的修為了。
平時最好多練幾套進攻組合,甚至可以直接借用拳擊組合拳之類包括抱架。接觸後再轉太極,這樣還可以給對方更大驚喜。
如果訓練得法,策略正確,戰術豐富,太極拳也應該可以在相同的訓練時間條件下跟其它技擊術一較上下。盡管輸贏是難料的,也是正常的,但至少會讓人覺得好歹還是個練家子,不是隻會掄王八拳,一邊倒挨打的。對方的重心就是靶心。 隻要精確地打在對方重心就會事半功倍,勁道(裝藥量)小點也不要緊。反之,如果準頭差甚至脫靶,那麽發力技巧再好也沒有太大作用。
尋找對方重心的練習隻能通過推手。當年在國內我曾經跟一幫老師傅練了幾年推手。一段時間下來,很快身體就出現個有趣的現象。對方合力的落點會清晰地被我感受到。比如功力精純的王師傅總是能精準地合力到我的重心(丹田), 非常明顯,甚至有“熱感”。餘師傅雖說練了幾十年,合力也是很強的一個點,準頭卻不咋的,需要我給他指出離丹田上下左右有多遠來糾正。也有練了幾十年,根本就沒有落點的;連我這種新手都可以輕易拿捏他。當然,為了照顧麵子,自然是沒人難為他。大家都是來學習交流的,心裏有數就好。
這個落點的測試精度大約一個厘米。我給他們演示的時候大家都笑而不語。當時我隻覺得大家客氣。現在看來,也許我天賦異稟;畢竟有練了幾十年都落點不準的,師傅要是能指出落點豈不是早給糾正了?最近我還把這個現象的描述放在好幾個網站上,但是至今沒有太極拳愛好者做出任何評論。
如果多數人可以精確感受合力落點位置,那麽隻需要早一點讓學生練推手就行了。 有了精確的報靶,射擊水平自然提高得快。就算能夠精確地感受落點位置確實隻是少數人的天賦,估計在人口基數巨大的中國也不難找出相當數量的人來。
如果找不到能報靶的拳友/老師,那就隻能請老師鎖住自身重心讓學生反複試探,隻要發勁效果好那就是差不多打中重心了。這個是相當典型的教學方法,學習效率會差一點, 對於老師的耐心要求也會高一點,但是還不致於“十年不出門”。現在網上給我的感覺是,很多練太極的連打擊重心這一說都不知道,整天就在練他的勁。殊不知,發力技巧的提高是相當有限的;不象槍械,狙槍可以改狙炮。現代搏擊術,不論中外,基本上大家都明白什麽叫整勁。你再怎麽練發勁,能和同級別的各種流行搏擊術的業餘選手相比就不錯了,遇上萬裏挑一的職業選手,不吃癟才怪。
就算有人報靶,能打多準仍然會因人而異;同時由於太極推手對抗時打的其實是動靶,情況複雜多變,這個準頭就跟經驗有很大的關係。練習時間不夠長的話,準頭很難跟水平高的老師傅們相比。
既然短期內精準程度的提高會有一定的限製,那麽動作連貫就是一個很好的補充。
通常太極推手教學是見招拆招,聽勁/化解/反擊,如此反複。化解和反擊應該是同步的,至少是要盡量同步的;否則效果會大打折扣。原則上,隻要能夠始終跟定對方重心,讓對方始終處於被動,基本上就能立於不敗之地;對方失去平衡隻是時間問題。
在具體的推手交流中,很多人是根據聽勁來調整動作的,更喜歡先封後打。也就是先把人逼得退無可退,各個角度都被封住,然後再點到為止的把人發出。這樣體能(彈藥)使用效率會高一些。但是由於多數人的準頭不怎麽樣,打擊效果也就大大降低,沒法真正封住對方,容易被伺機反撲。
在這方麵,陳式的做法可能更實用一點。相比其他流派,陳式相對主動一些;喜歡使用螺旋勁,就是給對方的作用力不停地自主轉動方向,而且不太在乎對方怎麽應對。這個類似於機槍火力壓製,未必有多大殺傷力,卻是保持主動權。對於資深高手,不顧反饋的螺旋勁沒多大用處,但是對於新手和門外漢卻是相當管用。人們總覺得陳式更接近於實戰,因為陳式動作看上去迅猛。實際上對於新手來說,陳式也確實容易出功夫,因為一般人對付不了螺旋勁。
綜上所述,太極拳的特點是精準連貫打擊重心。最理想的狀態就是象導彈一樣根據對方動作始終跟定對方重心。但是對於新手來講,一方麵要練習精準連貫,另一方麵在模擬對抗的推手練習中不要拘泥於聽勁而是主動變招並多多使用螺旋勁保持主導地位。
除了加強精準連貫的基本功訓練,新手要想達到一定的實戰水平還需要研究對付流行技擊術的戰術。如果沒練過戴護具的對抗,麵對擊打型的對手,練太極的難以躲避對方的連環拳腳組合。一個簡單的策略就是主動以攻代守,而不是所謂的後發製人。
主動進攻時,對方一般會架擋或者躲閃。隻要有那麽一兩下就可以進到太極擅長的近身纏鬥距離。太極可以推人不用掌,拉人不用手。哪怕是擂台賽戴拳套,盡可以連推帶拉,一點都不犯規。而推拉摔靠恰恰是很多擊打型的劣勢。至於對付摔角型的,那已經有點象同門較技,看各自的修為了。
平時最好多練幾套進攻組合,甚至可以直接借用拳擊組合拳之類包括抱架。接觸後再轉太極,這樣還可以給對方更大驚喜。
如果訓練得法,策略正確,戰術豐富,太極拳也應該可以在相同的訓練時間條件下跟其它技擊術一較上下。盡管輸贏是難料的,也是正常的,但至少會讓人覺得好歹還是個練家子,不是隻會掄王八拳,一邊倒挨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