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項合作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了腸道微生物衍生的棕櫚酸 (PA) 與心血管疾病 (CVD) 血栓形成風險增加之間的新聯係。
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細胞報告醫學》上,揭示了高脂肪飲食如何通過腸道細菌增加循環 PA 並誘導高凝狀態。
越來越多的研究將腸道菌群與心血管疾病 (CVD) 聯係起來。宿主的飲食和宏量營養素是連接宿主與腸道菌群相互作用的關鍵介質。循環中的棕櫚酸 (PA) 主要來源於飲食和內源性合成,其水平升高通常與心血管疾病 (CVD) 風險增加相關。然而,腸道菌群是否調節循環中的棕櫚酸和血栓形成(心血管疾病 (CVD) 的核心病理過程)尚不清楚。
在這項研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賴仁教授和多倫多大學倪和宇教授在內的研究人員發現,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循環 PA 水平和高凝狀態明顯高於健康對照組。
此外,CVD組中BT的相對豐度明顯較高,與健康對照組相比增加了約2.18倍。
通過篩選PA對凝血和抗凝蛋白的影響,研究人員發現PA可作為APC的抑製劑,而APC是生理性抗凝係統中的關鍵成分。此外,PA還能促進血小板活化,進而可能影響血小板介導的血栓形成。 PA的促凝能力在小鼠模型中得到進一步證實。
隨後,他們分析了腸道BT菌株的代謝物,發現BT菌株能夠在體外產生PA。被BT定植的小鼠表現出血漿PA水平升高和相應的高凝狀態,這表明這種腸道微生物在調節宿主血栓形成風險方麵發揮了因果作用。
宿主的飲食習慣直接影響腸道菌群的組成和功能。值得注意的是,高脂飲食促進了BT在宿主體內的定植,升高了宿主血漿PA水平,進而誘發高凝狀態。
橙皮苷是一種含量豐富且經濟實惠的膳食生物類黃酮,它能夠阻斷PA-APC相互作用,從而預防PA或BT移植引起的高凝狀態。這揭示了這種膳食化合物的新型抗凝機製。
因此,高脂飲食-腸道微生物群-棕櫚酸軸可能揭示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相關的新的病理生理機製。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5-08-gut-microbiota-palmitic-acid-links.html?utm_source=nwletter&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daily-nw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