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56)
2016 (1)
我被醫院裏麵上樓下樓付款拿藥的程序,搞得頭昏,若不是有人幫著,我自己搞不定。一出門,迎頭撞見先鋒書店,網紅的頤和路就在眼前。
一條頤和路,半部民國史。既是曾經的公館區,也是名人住宅區。不過,對我也是新生事物。2015年,這裏才設為民國建築保護區域。
我們在路上走了走,下午三點多的辰光,不冷不熱。
偶爾看到一兩個專門過來拍照的年輕人,很認真的在取景,莫不是要直播?網紅,我以前以為隻是指人,現在知道也可以指地點,時間,事件。
看到寧海路的路牌,想到寧海中學的張老師~我同學的媽媽,因為家裏成份不好,張老師60年代末從寧海中學下放到農村教書,80年底末才幾經輾轉回到寧海中學。而所謂的成份不過是因為1949年前,張老師的父親跑去了台灣,留下寡母五女,日子不好過。兩岸互通後,知道張父已在台灣另娶成家,寡母歎息一聲,便再不提起,仿佛世間從未有過此人。張老師蹉跎歲月20年,孩子們都在鄉下長大。張老師能夠回城,也是因為丈夫漸漸“爬上去”有了一官半職,那麽“公平原則”便自然而然的展開。掌握一星半點的“權力”,手裏才有可與人交換的東西,鋪開一張密密的關係網,遇到事知道去找誰,這是90年代我出國前的吾鄉。如今整個城市的間架結構都徹底的改頭換麵,這個“人情關係網”改變了嗎?
曆任的市長省長,出事似乎隻是時間問題。西康路江蘇路一帶的小樓,或許換了主人,然而換不掉的是權力的象征。走走停停的過程中,遇到一家別墅改成的經營性咖啡館,歇歇腳,要了4杯咖啡,142元人民幣。
青磚黑瓦的庭院,午後斜陽,低矮的坐,集郵封麵的桌,左右無人打擾的時間……伸直腿,一絲慵懶爬上心頭,些許往事飄出,如咖啡裏的一縷香氣……吾鄉,美好的這一刻。
倘若90年代的自己沒有出走,沒有Miss掉這高速前行的20年,又會怎樣?嚴守一城而終老,或是另擇一地而安居,不過是兩種生活方式。從不曾後悔過。喜歡遠行的人,注定會在機會來臨之際,義無反顧的離開。
離開頤和路回家,第二天和老爺北上蘇北。蘇北的高速公路整齊有序,隔離帶綠化也頗為用心,隻是路上車很少。200公裏的路程收費120元,油費不便宜~但是據說弟弟單位的合作公司(私營的)自然會有人“偶爾不小心”往他們的油卡裏充值。媽媽的鄰居~交警中心隊長,家裏的茶葉和酒數不勝數。我或許太過介意尋找變化,有些始終不變的東西,不經意就闖進來,嗬嗬,吾鄉,其實也沒大變。
散淡蘇北期間,天氣不錯,溫度偏高,我們決定四處逛逛的那天有28度。空氣指標不太好,蒙塵的灰色包裹著天際線下的城市,我們順道開到鹽城大洋彎生態公園。
我看到這樣的建築群,卻找不到公園入口,四處無人,靜悄悄。想找個人問問,無果。
老老實實蓋的仿古建築群,窗格裏有灰,巷檔裏無人,這是一腳踏進了宋代~就缺一張瘦金體的匾額?
好不容易有個公園管理處的人開著小車過來,我們才找到門~倘若有人潮湧動,何至於不得而入?
園門口寂寞開放的鮮花
寂寞延伸的長廊
寂寞的亭台樓榭
我們一家人在裏麵遊玩了幾個鍾頭,偌大的園子始終隻有我們一家人,我們走了9公裏,隻是園子的一部分。
園中的高亭俯覽 鹽瀆河
其實是規規矩矩建的一個園子,沒有半分偷懶。
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都有得可看,景致疏朗。
有一種特屬於蘇北的“鈍、夯實”,卻也招人喜歡。
直到我們玩累了,出去,都沒有遇到另外一家遊客。公園變成了私園,難得一家人安靜從容的走走逛逛,且停且坐,逸逸當當。
在門口倒是遇上一隊人,怕是有20~30人,細看也不是遊客,打問之下,說是來園裏工作的,收拾整理,打掃。我不知道這樣的園子在財政上怎麽平衡,或許是我多慮了,或許節假日這裏也是烏央烏央的人流………但願。
無論如何,我們度過了美好的一天,在又一個左右無人之際。
喜歡沒人的地方,喜歡看菜場,可以看到當地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