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56)
2016 (1)
2025 (3)
初次聽到“宜蘭”的時候,我問“哪個yi?”,我小姨回說“我們的宜”。我媽媽家四姐妹,靜宜、美宜、蘭宜,寧宜,還有兩房田姓親戚家的女孩,排序是容宜,冬宜和平宜。冬平兩宜住在宜蘭,她們的父親原本是我外婆的表弟,後因我外婆家無子隻獨女一個,遂過續給外婆家,本姓張,改到舅舅家姓田。1949年前去了台灣。
(宜蘭 YiLan County)
外公那些年被監督改造,派掃大街的罪名裏麵,恐怕也少不了這條關係。
80年底初,兩岸剛剛通航時,田張就攜妻小回來了!我外婆念了一句“阿彌陀佛,他還活著!”。田張接待的一應事宜都是由我小姨寧宜張羅的,我有點不解,張氏一族也在本市,且人多勢眾,為什麽他們不出頭,他們是親兄弟啊?
據說田張未進田家門前,先去上墳,備燒的元寶是宜蘭疊好帶來的。然後才進家門,和我外婆抱臂相認~都老得不像樣子了,都承認走在路上怕是互相認不得了。也沒有很悲怯,各含一包眼淚罷了!也沒有多餘的話說~或許背著我們也說了,但人前卻安靜的很,仿佛從來沒有過離去的40年,帶了幾個金戒指回來,大的給了外婆,小些的給誰,都一一告訴外婆。寧宜用130相機拍了黑白照,照得不少,也沒算計膠卷的成本。他們在宜蘭過得安逸舒適,有六個子女,三個去了美國。
田家事畢,才去見張家的人。但是不過夜,總是宿在田家~他稱為自己家。說是承諾過舅舅,在家一日,就是這家的兒子。台灣宜蘭來的田張,原來把承諾看得這麽重。
本鄉本土的人,卻不得已,在破四舊的時候,文革的時候,多少好東西,潑洗澡水連同孩子一起,潑出去了。 田張隻回過一次大陸,幾年後去世,葬在宜蘭。
我看台灣地圖的時候,不由得就會找找宜蘭在哪裏。
仿佛這個地方和我有一點點關聯。
田張回去台灣後,偶有信來,大約都是過年前後,竟然是研磨毛筆寫的小楷,豎行,從右到左,我外婆是識字的,但她竟然也能寫~用那種吸墨水的鋼筆,寫繁體字。田張死後,他的後人立刻杳無音信,和這邊徹底斷了來往。
幸虧我的家族裏麵也沒有強硬派,用禮儀信條壓著,非要他們這些實際上的陌生人,認祖歸宗,按時回鄉祭祖祭拜。留人不是要留心嗎?心都不在一處了,留人又能留得住嗎?
希望他們一家後人在宜蘭過得好,過自己的日子。
台灣是個美麗的島。島民的心態,據我瞎猜其實最怕的就是自己是個孤島,是嗎?島是希望和任何陸地有四通八達的鏈接。當然,是在覺得安全,互相認可的情緒下。
綠島是距離台東18海裏遠的一個小島,曾經在哪裏關押政治犯,台灣電影《念念》中有過相關的故事。侯孝賢的《最美的時光》裏也提到,分雨中的戀人要分手,其中一個要乘船去綠島,舒淇和張震,演的戀人。小小的台灣,在最初開放的80年代,帶給我們廣袤大陸、荒蕪大陸多少沁人心脾的“文藝氣息”~“綠島小夜曲”,“大約在冬季”,你還記得你初初聽到那些時的震驚嗎?
不是說兩岸一家親嘛,為什麽我們過的是如此不同的日子?如果未來,兩邊都隻能出產“紅燈記”和李玉和,那我寧願就分著,遠遠的看對岸能有李宗盛和他的“越過山丘”。
兩年前,客居溫哥華時,切南瓜,皮特別硬,費了好大力氣,皮落了一地,順手撿起來,在廚房台麵上,下意識的擺了個台灣地圖的樣子,腦子裏麵的台灣,不太像。我腦子裏的台灣更像一尾自由遊動的魚,唯有她自己有權利尋求她的出路。
南瓜皮硬,這尾魚也很硬。
我女兒特別喜歡台灣,新冠前有假就去住兩天。她說:台灣人有中國人的熱情、有日本人的細致,非常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