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陳寅恪為何高度評價秦淮名妓柳如是?
藍山煙霞
柳如是(1618-1664),明末“秦淮八豔”之首。所謂“秦淮八豔”係指明末南京秦淮河畔的八個名妓,即:柳如是,顧橫波,馬湘蘭,陳圓圓,寇白門,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
柳如是年幼時被輾轉販賣,真實姓名無從得知。柳如是取意宋辛棄疾詞句“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自己將姓名改為柳如是,又自號“河東君”。
沈虯《河東君傳》介紹柳如是:“知書善詩律,分題步韻,傾刻立就;使事諧對,老宿不如。”意思是說,柳如是有文化會寫詩,寫詩分段壓韻,一會兒功夫就寫成了;以一事物為題對對子,我這樣很內行的老家夥都不如她。
可能因為柳如是才貌雙全,超出其餘七豔之上,所以才成八豔之首。
柳如是與李待問,宋徵輿,陳子龍等進士及第的知識分子,政府官員,反清義士都發展過一段戀情,但由於柳如是的青樓身份,終被封建禮教所阻,幾段戀情均無疾而終。
1638年20歲的柳如是不施粉黛,結識曾任朝廷禮部侍郎的錢謙益。錢謙益乃一代名士,28歲即中探花。“探花”即殿試第三名,僅次於狀元和榜眼。
1640年22歲的柳如是女扮男裝,化名“柳儒士”與錢謙益再相遇。錢謙益在柳如是住處旁建一小房,取名“我聞室”。乃取意佛教經書之《如是我聞》,以呼應柳如是之名。錢謙益帶著柳如是徜徉於湖光山水之間,吟詩飲酒,如神仙眷侶。
1641年,23歲的柳如是嫁給年長自己36歲的錢謙益。他們這一驚世駭俗的舉動,招來許多非議。婚禮舉行過程中,他們所乘的船被人們扔進了許多磚頭瓦塊。
1644年3月李自成義軍攻破北京,崇禎皇帝朱由檢自縊於煤山(今景山公園),明朝滅亡。崇禎死後,崇禎的堂兄弟朱由崧在南京被擁立為帝,史稱南明。柳如是的丈夫錢謙益受任南明王朝禮部尚書。但是朱由崧是一個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的昏君,不過一年,清軍就攻破南京,捕獲朱由崧並押到北京殺害。
清軍兵臨南京城下之時,柳如是勸錢謙益和她一起投水殉國,錢謙益沉思,不說話,最後說:“水太冷,不能下”。
柳如是奮不顧身想跳河自殺,以身殉國。但是被錢謙益拉住。後錢謙益投降滿清,但在柳如是影響下,不久又辭官回鄉。後來柳如是與錢謙益長期從事秘密反清活動。
1647年,錢謙益因反清被捕入獄,柳如是四處奔走,1648年救出了錢謙益。錢對此感慨萬千。
1664年五月二十四日錢謙益病故。柳如是不堪錢氏族人為家產之事與她糾纏不休,六月二十八日,即錢謙益病故34天後,自縊身亡,年僅46歲,葬於虞山。錢謙益和柳如是有著作《湖上草》,《戊寅草》等詩集傳世。
在麵臨民族生死存亡之際,名妓柳如是表現出的愛國氣節,確實超過了諸多像錢謙益這樣的“名士”!真可以說是“身雖下賤品自高”!
清華“國學四大師”之一的陳寅恪對柳如是評價極高,認為具“民族獨立之精神”,為之“感泣不能自己”。意思是說他被柳如是的精神,感動得痛哭,都不能停止。
陳寅恪晚年,雙眼失明,雙腿又斷,隻能以口述方式,由助手黃萱女士記錄進行著述。1953年開始撰寫,至1964年夏天完稿,曆時11年,完成80餘萬字巨著《柳如是別傳》。此為陳寅恪之代表作。
柳如是能夠衝破世俗偏見和封建禮教的束縛,勇敢地追求婚姻和幸福。這大概是陳寅恪對柳如是高度評價的原因之一吧。
本人猜想,陳寅恪對柳如是高度評價的主要原因,是柳如是能超越普通女子囿於婚姻家庭的狹小視角和傳統思維,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操和民族氣節。特別是在滿清已經掌控全國的形勢下,仍然繼續進行秘密反清活動,這一點使陳寅恪產生強烈共鳴。因為,陳寅恪在中共執政以後,在政治上也是采取不合作態度的。陳寅恪寫柳如是,其實是在寫他自己。
“秦淮八豔”中另一名妓李香君,也在“民族氣節”這個大是大非問題上,與名士候方域演繹了一曲悲壯淒美的愛情故事《桃花扇》。
和柳如是,李香君的愛國情操相比,名士錢謙益,候方域等人固然大為遜色,其實,今日許多人也應自愧不如的。
---(完)
謝謝二位朋友的閱評,和對本文相關內容的讚賞!本人將這些看成是對本人的鼓勵和鞭策!
讓我們共同祝願我們的祖國加速崛起,我們的同胞生活更美好!
哈哈,樓主的評論感慨千言,纜括曆史。
看來有軍旅情節的血性男兒在文學城上不少啊,
莫非大家都在西安兵馬俑裏有自己的前世原形?
男兒尚武,是一大國的基本安全保證,千萬不能學宋朝,
可惜宋朝了,就象個絕美的女子,終因先天不足,後天放棄,
那麽高的文明,終不能自保,而明亡時的讀書人七尺男兒和南宋崖山相比,
真是要買塊豆腐撞死,華夏男兒血性已不在!
三百年滿清和大漢民族的磨合同化,終因由落後的民族主導兼有意打壓先進的民族,
付出了整體大退化的代價,雖疆土擴展了,生存空間大了,所謂以空間換時間,卻丟了時間 !
三百年間剛好是西方的文藝複興和大發明大工業時代,待到曾國潘等漢人官員出頭時,
世界已是另類滄桑--西方遠道而來,中華成了一道肥美的大菜,出過洋的海歸領導人老孫,老蔣麵對西方列強
終是底氣和信心不足,隻能讓土八路的老毛成了造時勢的英雄,正如樓主所言,中國人抗戰之勝主要依靠“屈原--屈服美國的原子彈”和“蘇武--蘇聯紅軍武裝趕走日本關東軍”,太丟人了。
待到朝鮮戰爭,18國聯軍挾二站勝利和硬軟優勢撲天蓋地而來,
秦川子弟今何在 ?
鴨綠江邊獅初醒 !
中國男兒的血性又回來了 !
這個評論比原文更加出色,讚美!
“青絲三尺勝七尺,掩卷須眉可反思?”“衝天一怒見吳鉤,不讓紅顏做如是”。說得好!
“禦敵於國門之外,”本是軍人及男人們的事情。做不到這一點,而讓“柳如是”們以身殉國,實在是昂長七尺男兒們的恥辱!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從先秦至漢唐,炎黃子孫,華夏男兒從來都是驍勇善戰和充滿血性的。
西漢名將陳湯豪言“犯大漢者,雖遠必誅!”陳湯敢於矯詔,並率屯兵及西域小國之兵,踏平北匈奴王庭郅支城,誅殺郅支單於及太子王公等共一千五百多人。《冠軍侯》霍去病誅殺,俘虜匈奴10數萬,將北匈奴驅逐到貝加爾湖以北荒漠苦寒之地!
但是到了北宋,雖然經濟規模和生產技術都走在世界前列,但文恬武嬉,邊防不修。以致胡馬窺江,整個長江北岸,皆淪於金人鐵騎之下。
及至蒙元崛起,橫掃歐亞。先滅金,再滅宋。公元1279年2月,蒙元軍隊與南宋殘軍在廣東新會崖門海域(今廣東江門市)展開一場曆時20多天的大海戰。雙方投入兵力50餘萬,動用戰船2千餘艘,最終南宋殘軍全軍覆沒,戰船沉沒,南宋王朝徹底滅亡。
南宋的大臣陸秀夫在國家將要被蒙元滅亡的時候,背著年僅9歲的少帝投海而死。許多忠臣追隨其後,據說蹈海而亡者達十萬人之多!華夏民族最後的政治,文化精英消失殆盡。
華夏文明在野蠻遊牧民族的入侵和打擊下,整體性亡於蒙元,可以說,“崖山之後,已無中國。”
自先秦至盛唐所展示的華夏雄風,到了滿清末年甚至“抗日戰爭”初期,都幾無蹤跡可尋。
直至20世紀50年代初的“朝鮮戰爭”,才使中華民族重振雄風。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以一國之力,中國軍隊以“熱兵器中最原始的衝鋒槍加手榴彈”,打敗了由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率領的共有18個國家參加,擁有現代化海空力量,和飛機,大炮,坦克的“聯合國軍隊”!並把他們“從鴨綠江打回了三八線以南”!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創造了人類曆史上“以一國之力打敗‘世界聯軍’”的先例。打出了中國人民的誌氣和威風!打出了中國的“世界大國”地位!驕橫不可一世的美國軍隊從此在心理上患上了“對中國陸軍恐懼症”!
“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終於使華夏民族重振雄風,並樹立“中華民族重新崛起”的決心和信心!
60年後的今天,中國的“實體經濟”規模已經達到美國的2倍以上!鋼,煤炭,水泥等產品產量都已達到美國的7,8倍甚至10多倍以上。中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全麵超越美國的日子大概也為時不遠了。
人類2000年的曆史上,華夏民族曾經在長達1500年的時間內獨步全球,睥睨天下!這樣的日子,又再次指日可待了!
(藍山煙霞注:“吳鉤”最初是指吳王闔閭下令鑄劍師打造的一種彎刀。刀刃鋒利,刀身窄,彎曲如鉤,故稱“吳鉤”,隋唐時尤為盛行。本人懷疑,“吳鉤”其實就是現代日本軍刀的鼻祖。“吳鉤”現在也泛指鋒利的刀劍。)
塗鴉一首以和兄台。
《讀柳如是有感》
青絲三尺勝七尺,掩卷須眉可反思?
衝天一怒見吳鉤,不讓紅顏做如是 。
藍山臥虎及藏龍,煙霞飛筆更深知。
班門。。。
頂博主文采。
張藝謀的電影作品主要就是以揭露和描繪中國文化中醜陋和惡俗的東西以取悅洋人,實為“嗜痂成癖”,為廣大愛國華人所不齒!
=================================================
同感,幾年前回國在飛機上看了《滿城盡帶黃金甲》後,幾乎嘔吐起來,很不舒服,這部電影就如同用攪屎棍翻看中國曆史書,不臭也臭。
這可不是在戰鬥中啊。不忍目睹,棄國而去更合適的吧。
謝謝好文,學習了。
本人認同多數網友的觀點:張藝謀的電影作品主要就是以揭露和描繪中國文化中醜陋和惡俗的東西以取悅洋人,實為“嗜痂成癖”,為廣大愛國華人所不齒!
張藝謀本質上就是一個沒有什麽文化和檔次的低俗文化人。本人基本上不看他的電影作品。
同意閣下的觀點。愛國氣節不一定要表現為以身殉國,以身殉國也未必是最好的愛國方式。
文中所評愛國氣節,主要還是相對意義上的,即柳如是相對於錢謙益,李香君相對於候方域,愛國氣節表現得比較強烈一些。
但用以身殉國的方式來表現愛國氣節,並不具有普適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