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

堅強的京叭, 就是比你強~_~!
正文

白話道德經

(2006-07-27 19:02:30) 下一個

上篇·道經



凡是可以言說的道理,
都不是永恒的道理。
凡是可以被命名的名稱,
都不是永恒的名稱。

無任何名稱,
正是天地的元始。
有最初的命名,
乃是生育萬物的神母。

所以:
從永恒普遍的虛無,
可以理解道的消隱。
從永恒的存有,
可以觀察道的連續。
兩者出自同一根源而名稱不同。
它們竟是如此玄奧。
玄奧嗬,玄奧!
這正是洞察宇宙間一切神秘的大門。



天下人都知道美何以是美,
也就知道了什麽是醜惡。
都知道善何以是善,
也就知道了什麽是不善。

所以:
有與無相並而生,
難與易互相成就,
長與短互相對比,
高與低互相映襯,
音節與旋律互相配和,
前與後互相追隨。

[這是永恒普遍之理。]
所以:聖者作無形跡之事,
傳言無聲的教誨。

讓萬物自行發生而並不創始。
任其生長而不培育,
任其自為而絕不把持,
任其成熟而並不割劌,
正是由於從不占有,
所以才永遠不丟失。



不崇尚奸詐,
使老百姓不去競爭。
不貴重難得的寶貨,
使老百姓不去偷盜。
不激發人們的欲望,
使人心不被攪亂。

所以聖者的統治之道是:
空虛人們的心靈,
填飽人們的肚子,
削弱他們的抱負,
強健他們的筋骨。

永遠使老百姓無知識無欲望,
即使聰明人也不敢有所作為。
--有為者都不敢作為,
則天下就不可能不易治理。



道看起來很是空洞,
但使用起來卻永不窮盡。

深遠嗬,
好似萬物之總根源。
神奇嗬,
似不存在而又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兒子,
但它似乎是上帝的祖先。



天地並不仁慈,
它對待萬物如同對待稻草狗。
聖人並不仁慈,
它對待百姓如同對待稻草狗。

天地之間,
難道不正象那種風箱嗎--
空虛但並不匱乏,
風湧湧而冒出。

講話太多就會窘困,
不如將一切深藏於內心。



月神不死,
所以被稱作"太陰之神母"
陰母生育之門,
就是天地化育之根。
綿密而如長席,
永遠也不會窮盡。



天永恒而地無垠。
天地之所以永恒無垠;
因為它們並非存在於自身,
因此才能得到永恒。

所以:聖人藏於後反而彰顯,
置身於外反而存在。

正由於他無私,
所以反而能成就他的自我。



最高之善仿佛水,
水容納於一切容器而沒有固定之形。

能存在於人們所厭惡之地,
那就接近於懂得""了。


居處適應於任何之地,
心靈沉靜有如深淵。
交往善於擇人,
立言善於守信,
執政謀求治平,
作事善有耐性,
舉動善擇時機。

他總是不與人爭,
所以永遠不招怨恨。



與其把持而經營,
還不如放棄。
以鍛打而使之尖銳,
也不能永保其鋒利。

滿堂金玉,
沒有人能長久保守。
富貴而驕傲,
會為身家招來災禍。
功成而身退,
這才合於天道。



靈魂與形體相合一,
能永不分離嗎?
團縮氣息使之輕柔,
能夠象一個嬰兒嗎?

蕩除雜慮而觀見深幽,
能夠無所遺漏嗎?
懷愛百姓而治理國家,
能夠不用計謀嗎?

如同天門一張一合,
能夠象一個母性嗎?
內心明白而通達,
能夠表現得如同一無所知嗎?

十一

三十根輻條拱起一個空殼。
正是由於它是空殼,
所以才有車的用處。

團和粘土作成一個空殼。
正是由於它中心是空的,
所以才有容器的用處。

鑿開門窗作成一個居室。
正由於中間是空的,
所以才有房屋的用處。

總之,事物之所以有用而有利,
就是由於善於利用空無。

十二

色彩繽紛令人眼花,
聲音喧囂令人耳聾,
五味錯亂令人敗口。
奔馳遊獵令人心狂,
寶貨稀有誘人盜竊。

所以,聖者隻求飽腹不求悅目。
有所放棄從而才有所獲取。c

十三

愛和恨使人困擾
人們常把大害當作自身。

人為什麽被愛與恨所困擾?
追求愛,
躲避恨,
得到它困擾,
失去它也困擾。
所以說愛與恨都使人困擾。

什麽叫把大害當作自我?
為什麽我們會有憂患呢?
因為我們愛顧自我。
如果我們沒有自我,
我們還有什麽憂患?

所以,難能的是化自我於天下,
那就可以寄托於天下。
真正善愛自我是以自身化及化天,
那才可以將自我托付於天下。

十四

看見了又看不見,
它名叫""(隱)。
聽到了又聽不到,
它名叫""(暗)。
捉住了卻捉摸不到,
它名叫""(無)。

這三者難以窮究,
卻混然而一體。

它出現也不明亮,
消失也不暗昧。
綿綿不斷不可名狀;
來來去去歸於虛無。
所以它是無形態之形態,
無現象之現象,
它的名稱就是"恍惚"

迎上去見不到它的頭,
追上去見不到它的尾,
人們隻能從它的過去
而把握它的現有。
必須了解古初的曆史,
這也就是道的紀錄。

十五

古代那善於運用天道的人,
見解微妙而能洞察幽隱,
其心靈深不可測。

由於深不可測,
所以隻能勉強為之作個形容--
他謹慎小心
仿佛在嚴冬跋涉冰河;
他猶猶豫豫
仿佛提防所有的鄰人;
他在重嚴肅,
仿佛在做客;
他散漫無形
仿佛一塊渙解的冰。


敦厚象一塊頑石,
空曠像一座山穀,
混沌仿佛一道濁流。

誰能由混濁中
而靜靜地得到澄清?
誰能由安祥運動中
而徐徐地化生?
保持這種道術的人從不會自滿。

正由於不自滿,
所以總能不斷地從陳舊中創新!

十六

進人虛無之境,
安守於深靜厚重。
讓萬物自由動作,
我隻觀察它們的歸複。


萬物品類芸芸總總,
但都要落葉歸根。
歸了根就會安靜下來,
這就叫歸複其命運。

命運是不變的,
名字叫作"恒常。"
能識知這種恒常者,
就是聰明人。
不能識知恒常之道,
胡亂來者就會遭遇凶險!

識知恒常之道者是寬容的,
寬容就會公平,
公平就能做王者。
王者順於天,
天順於道。
順於道則能長久,
就永遠不會失敗。


十七

最高的統治之道--
是使老百姓不覺察其存在。

其次之道是讓人民熱愛他。
再次是讓人民讚美他。
再其次是讓人民畏懼他。
再其次是讓人民輕侮他。

誠信是靠不住的,
難免總有人失信嗬!
悠然而慎於出言,
一切舉措成就,
要讓百姓感到仿佛出於自然和自願。

十八

自然之大道廢失了,
於是而要講仁義。
由於有了智慧,
所以才有大騙。
正是由於六親間不和睦,
才需要推崇孝道。
正是由於國政混亂,
所以才需要有忠臣。

十九

放棄聰明和智慧--
百姓福利會增加百倍。
放棄講仁和義--
讓百姓回到天倫之愛。
放棄追逐巧利--
盜賊就會消失。

僅僅寫成文字,還不夠。
讓我再囑告人們:
要堅守於樸素,
減少私心與欲望,
放棄遊學從而減少困擾。


二十

順從與違逆,
相去有多遠?
美善與醜惡,
相去又多遠?

眾人所畏懼的,
我們不能不畏懼。
荒唐啊看不到止境!

世人都在嬉樂,
好像在分享祭牛
好像春日登臨春台。

我則懼怕那些未出現的預兆。
好像未出生的嬰孩。
惶惶嗬,
仿佛找不到歸宿。

眾人都滿足,
而我卻好像有所遺失。
難道我的心靈是傻瓜嗎?
愚蠢嗬!

世俗之人都聰明,
隻有我糊塗。
世俗之人都明察,
隻有我昏昧。
蕩漾有如滄海,
飄揚而沒有歸宿。
眾人都有圖謀,
隻有我冥頑不化。
我處處與人不同,
隻貴於葆養我的元氣。


二十一

大德的用處,
隻有跟從於道。

道這種東西,
恍恍惚惚。
但雖然恍惚,
其中卻有萬物。

雖然恍惚,
其中卻有萬象。

昏昏暗暗,
其中卻有精神。
這精神是真實的--
其中有信息。

從古代到今天,
它的名稱不變,
卻觀照著萬物。

我怎樣認知萬物的必然呢?
就是根據道。

二十二

翹腳站立不住,
跨腳走不得路。
隻看自己的人眼光不明亮,
自以為是的人不會強大。
自誇的人得不到承認,
自我滿足的人不會長進。

這些對幹道來說
是廢物、是惡物,
所以有道的人不會以此自處。

二十三

曲線能成為圓,
彎弧能成為直,
凹陷能成為滿盈,
破舊能成為嶄新。

少取反而多得,
貪多則會迷惑。
所以聖人所抱持的隻是一個原則

不注視自身才能明察萬物,
不自以為是才能明見是非,
不自我誇耀才能得到成功,
不自我封閉才能有所進取。

正由於不與人爭,
所以天下無人能與他爭。
古人常說委曲求全這個道理,
難道是空話嗎?
這是真理嗬!


二十四

要少說話而聽從於自然--
狂飆不會刮一整天,
暴雨不會下一整天。

風雨來自於誰?
天地。
天地都不能令其長久,
何況人事呢?

所以順從於道的歸化於道,
追隨於德的歸化於德,
追隨於亡失的則必得到亡失。

歸化於德的
他的道就是德。
追隨於亡失,
他的道也就是亡失。

二十五

有一種東西渾然一團。
它先於天地而生,
靜靜而默默,
傲然獨立而不變,
反複運行而不止,
可以看作是生育天地的母親。

我不知道它名字叫什麽,
隻能把它記作為""

勉強命名稱之為""
而大就會消逝,
消逝就會疏遠,
疏遠又會歸返。

所以道大、天大、地大、君王也大。
世界上有此四大,
而君王隻是其中之一嗬!

君王要效法於大地,
大地要效法於上天,
上無效法於道,
道則效法於自然。

二十六

重物是輕物的基礎,
寧靜是運動的主宰。

所以,聖人終日在外旅行,
離不開輜重。
雖然居處在高聳的樓觀,
也沉靜超然。

那身率萬乘的君主,
怎能自輕於天下?
輕率會喪失根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