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驚心:我隻能強忍著眼淚--報考哈佛法學院
(2006-01-14 23:48:41)
下一個
從耶魯大學畢業後,利用到德國波茨坦大學任教的機會,在歐洲晃了一年,又回到美國。與我一起畢業的同學,有的已經在名字當當響的大公司任職,踏上了錦繡前程的正軌;有的即將進招牌閃閃亮的研究生院、醫學院讀書;有的本事更大,在做這一切的同時,還沒耽誤了結婚生孩子。我對自己的未來盤算一番,盯住了讀法學院。
讀本科時就聽學哥學姐說過,很多文科畢業生在難以確定自己未來究竟該幹什麽的情況下,常常選擇去讀法學院。看來我就屬於這種情況了!仔細想想,障礙倒也不少,最重要的恐怕就是那不菲的開銷。一年學費就是三四萬美元,還得加上生活費。拿獎學金?難於上青天,頂尖的法學院甚至根本不設獎學金,最多是幫你貸款。 3年下來,不少法學院畢業生身負10萬到20萬美元債務,於是不得不違背追求社會正義的初衷,給大律師事務所賣命,拚命賺錢還債。
“法律博士”實際上是“法學學士”
看了有關介紹才知道,原來一般人說的 “法律博士”,並不是真正的“博士”,盡管它叫作“Juris Doctor”,簡稱“J.D.”,其實是一個學士學位,拿到這個“法學學士”學位之後,還可以再接著拿碩士(英語中叫L.L.M),甚至是博士----那才是真正的“法學博士”!
不過,一般的美國律師,拿個“法學學士”就夠了,很少有人去接著攻碩士博士的,就算得到碩士、博士學位,對於掛牌開律師樓的事業似乎也沒什麽太大幫助。連哈佛、耶魯法學院的教授們,大半也隻有“法學學士”的學位。
那麽,是誰在讀這些法學碩士和博士的學位呢?我不禁好奇地去查詢了一番。原來,大部分是國際學生,他們先在本國大學拿到了“法學學士”學位,然後考進美國的法學院來拿法學碩士甚至法學博士,再回本國去,或者教書,或者當律師或法官。
不過,盡管J.D.隻是美國法學界起碼的學位,但它的含金量比一般學士學位高出不知多少。
這個J.D.學位之難拿也是眾所周知的。在申請這一關時就得經過篩選----被“美國律師協會”(American Bar Association,是美國最具權威性的專科協會。律師申請執照之類的事都由它管)認可的法學院隻有187所,每所的名額有限,每年都有大批學生申請了多所法學院,最後卻兩手空空。盡管學習隻有3年,但壓力很大,說得邪唬一點,得死去活來脫幾層皮。在次一點的法學院,成績好壞直接關係到畢業後是否能端得上一個飯碗。所以在法學院,同窗之間刀光血影,惡性競爭一個高潮接一個高潮。正上法學院的朋友給我講了不少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恐怖故事,什麽在交論文前夕圖書館的必讀參考書被人故意藏起來啦,自己收得好好的筆記忽然不翼而飛啦之類的事,讓我汗毛直豎。
我看過的不少書還正色提醒:法學院是專科學院,教學內容相當偏,法學院的學位對跨進法律界的人不可或缺,對於別的職業來說一點用都沒有,甚至還可能起副作用:雇人的企業、機構看到你花了大錢拿到了法律學位卻不去當律師、法官時,會對你這個人的常識、判斷力大打問號。
申請?不申請?著實讓我躊躇了一番。最後,我安慰自己,先申請吧,看看哪所學校願意錄取我。並不一定真去嘛!
千軍萬馬都得過獨木橋
光申請本身,就讓我焦頭爛額。除了填寫申請表,還要兩封教授的推薦信,要提交簡曆、本科成績單……這都好辦,最頭痛的,是得考一個名為“法學院入學考試”(LSAT)的全美統考,讓我每天晚上都花了好幾個小時。
考LSAT為時4個小時,主要考察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邏輯思維。LSAT最低可能得分是120分,滿分是180分,如果能得到165分以上就算是不錯的成績----不過,要想上全美前十名的法學院,一般要考至少170分。
對於申請法學院的千軍萬馬來說, LSAT就是那根“獨木橋”:除了本科的成績平均分之外,法學院就看你在這一考試中得分高低。許多法學院的招生辦公室都有自己的公式,把這兩個分數乘以不同的係數,加在一起,得出一個“總分”。申請者中總分高於一定標準,就自動錄取;總分低於一定標準,就自動拒收。總分處在這兩個標準之間的申請者,則由招生辦公室的工作人員逐個審查。許多頂尖的法學院,像斯坦福、柏克萊、哥倫比亞等,都用這種方式來決定申請者的命運。
LSAT難在考題量太大
考LSAT比GRE要難得多,主要倒不是題目的難度,而是考題的量太大而時間不夠。我的一個耶魯同窗考了兩次,都是因為題沒做完,兩次都沒超過165分。
看來,做題速度是打開法學院大門的鑰匙。關於申請法學院的網站也諄諄告誡:LSAT沒有巧,反複練習是法寶。專家還說,盡量不要做模擬考試,最好做真正的考題。我這時已是騎虎難下,顧不得去分辨專家的教誨是否有“促銷”嫌疑,趕快找到負責提供LSAT考試機構的網上商店,一下買了20套過去考試的試題。
在考試演習中,我閱讀和分析部分的得分都還行,就是邏輯題又長又複雜,比“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之類繞口令更能把人繞進迷魂陣。比如,一道典型的題目是這樣的:
某大學圖書館經費緊張,必須從G,L,M,N,P,R,S和W8個領域中選擇5個削減經費。選擇從哪個領域削減,有以下條件:
如果G和S經費被削減,W就也得被削減;
如果N經費被削減,R和S都可以保住;
如果P經費被削減,L的經費就不會被削減;
在L,M和R中,肯定將會有兩種經費被裁。
問:一、以下哪種排列可能是這所大學決定削減的領域?
a)G L M N W
)G L M P W
c)G M N R W
d)G M P R S
e)L M R S W
二、如果W的經費被削減,以下哪四個方麵也可能削減經費?
a)G M P S
)L M N R
c)L M P S
d)M N P S
e)M P R S
三、……
等等,等等。說起來也不算難,若沒有時間限製,大學生大概都能做得出來;可並不是一道,兩道,而是幾十道,時間又限製在35分鍾之內,就讓人頭大如鬥了!
沒有天時地利的考試
一般申請法學院,截止期在2月1號左右。
時間逼近,我隻有幾個星期準備。糟糕的是,離我最近的耶魯考場已經滿員;而最近一個還有空額的考場,竟在百裏之外紐約市布魯克林地區一所偏僻的中學。沒辦法,隻好在那個考場預訂座位。
這期間我已經找到一份全職工作,每天從早上9點到下午6點要上班。下班後吃了晚餐我就開始作題,幾乎每隔一天晚上,就去耶魯的圖書館心無旁騖地做一套為時三個半小時的考題,每天都是過了半夜才精疲力盡地上床。
漸漸地,我抓到了邏輯題的竅門,信心大增。
考試是在上午。
在報到處出示身份證,辦事人員給了我一個教室的號碼。環視教室四周,不禁暗暗叫苦。桌子、椅子都似乎年代久遠,有幾把椅子簡直像要散架,桌麵上被不知多少代上課無聊的學生用小刀或鋼筆刻得坑坑窪窪,寫字時一不小心就會把紙戳破。
那天天氣不巧碰上了“秋老虎”,10月初了,卻像初夏一樣熱。教室裏當然沒有空調,大家叫苦不迭,監考人就把窗戶打開。這下可好,外麵嘈雜的汽車聲和人聲馬上湧了進來。
有學生馬上抗議,監考人叉著腰,不快地對大家說:“要涼快還是要安靜,你們看著辦吧。”最後決定,舍安靜而取涼快,可是窗外的聲音讓人怎麽靜得下心來思索考題?
我不禁忙裏偷閑地感慨:美國盡管號稱是“平等的國家”,但是真正做到處處平等又談何容易?就像這項考試,盡管考試內容相同但是在這個桌麵坑坑窪窪、屋外人聲鼎沸的考場,和耶魯寬大鋥亮的桌麵,舒適清潔、絕對安靜的考場,考出來的結果能一樣嗎?
因為種種幹擾,我在考試中無法集中精神,有幾道邏輯題題型從來沒見過,使我方寸大亂,幾乎是強忍著眼淚才做完的。
勞民傷財重考一次
我沮喪至極,隻想趕快找個沒人地方大哭一場。惟一的安慰是,考完之後48小時可以把考分注銷,讓它不在自己成績單上出現。我決定先睡一覺,讓情緒平穩一點,再決定是否注銷考分。
晚上,給正在法學院上學的好友打電話哭訴。他很有經驗地安慰我:“先別傷心,你覺得考得最糟的那些邏輯題,很可能是不計分的試驗題。可以在法學院考生的網上論壇上看看,他們能猜得很準……我現在就幫你查查。”
過了一會兒,他很有把握地告訴我:“第二段落的邏輯題是試驗題。”
“啊!這就是我考砸了的段落!”
“我敢肯定你的考分一定比你想像的要高。”
是嗎?盡管半信半疑,我還是決定不注銷考分。不過,為預防萬一,我隻好再次交費報名在12月份重考一次LSAT,這次因為報名早,可以選擇在耶魯的考場。
成績終於來了:172分。唉,不像我最初以為的那麽差。不過,反正重考報名費交了,就再考一次吧,大多數法學院是算兩次考試的平均分,我有信心考得比第一次好。
12月,我跨進了耶魯的考場,這一次感覺比頭一次不知好多少倍,不但將所有的邏輯題都做完了,還騰出時間來檢查了好幾道題。
成績單來了:179分。與上回的分數一平均,我的LSAT成績是175.5分。
我從美國法學院的前十名中,挑了7所申請。這時我又深深體會到申請法學院不僅“勞民”而且“傷財”。考LSAT每次108美元,每所大學的申請費都在50~70美元之間,還得加上郵寄費……所有這一切加在一起,竟一共花費1000多美元!
初春時節,紐約大學和加州柏克萊大學很快來了答複,錄取了我。斯坦福也很快來了答複,拒收了我。耶魯、哥倫比亞和芝加哥大學等幾家法學院則在4月上旬先後通知我,將我放在“候補名單”上--- -就是說,如果他們錄取的考生有人變卦不來了,我或許還能撞上好運。唯獨一直在法學院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的哈佛法學院,遲遲沒有消息。
4月中旬的一天,我正在美國中部出差,突然手機響了。“你好,我是哈佛法學院招生辦公室的負責人,”電話裏的聲音說,“恭喜你,你被我們錄取了!”到底這幾個月的心血和金錢沒有白花,趕快打電話向父母報喜。
接下來,還得麵對那個比LSAT所有邏輯題更讓人撓頭的難題:我真的想讀法學院嗎?
作者簡介
高歌 旅美華人,11歲時隨父母從北京到美國,2001年從耶魯大學畢業,到德國波茨坦大學任教一年後,擔任美國OS Earth培訓公司經理,現就讀於哈佛法學院。
曾在國內外發表許多記述異邦求學生涯的紀實作品,出版有《美國頂尖大學》、《赴美就學筆記》和《耶魯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