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經
(2005-10-05 03:42:48)
下一個
太虛大師
──十五年六月在北平社稷壇講──
乙三、大乘不共勝行
丙一、立信願
『佛言:博文愛道,道必難會;守誌奉道,其道甚大。』(第九章)
以下明大乘不共勝行。大乘不共勝行者,不同於聲聞、緣覺,故大乘非人、天、
二乘所可及。然大乘勝行,雖為人、天、二乘所不能有,而大乘中則有人、天、二乘
之法;如造塔然,造第一層不必有二三層,造至二層必有初層,造至三層更必有初二
層也。
前來所講由身口意有十善惡所成業因,必得善惡業報,如是則通天道。常人以佛
為出世法,不知佛亦世間法之正確標準也。此十善法為世間法,亦為出世法之基礎。
欲行出世間法必先持戒,持戒則修十善行,由修十善而得定則為正定,由得正定而生
慧則為正慧,否則或將流為邪定狂慧,故聲聞辟支均由持戒而得清淨禪智。大乘聞佛
法發大菩提心,亦必先修十善而去十惡,修十善則亦去貪嗔癡矣。三乘共教在了生死
超出人天,曰出世法。大乘則為世出世法,非世非出世法;不同五趣生死,以不為煩
惱業所纏縛故;不同二乘涅盤,以發大悲心住生死故。大悲心者,從同體而發,以人
與我本來平等,一切眾生皆可究竟安樂。然不有徹底之大覺,不能了法界之真實,則
身心日在迷夢中,何能普度眾生?故必先有成無上正覺之誌,曰菩提心。由大悲菩提
心,則願拯救眾生,此大乘心境不同二乘之基礎,由此基礎則成菩薩。菩即菩提,薩
即薩綞,菩提薩綞即覺有情之意。此行似屬不易,實則能將平常人愛身愛家之心推之
一鄉一國,即菩提心;但此心仍是自我之貪癡所起,有所愛執心則不平,不平則不能
安然,如能將此心開放至無際,盡虛空眾生界皆等於一家一鄉,即是大悲菩提心矣。
故菩提心非自外求,但將吾人本有之心擴充之而已。常人以心有所障不能盡心之量,
故不能發菩提心耳。
複次、緣生性空之一切法,唯心所現。人僅見人境,天兼見天人,鬼僅見鬼境,
雖同在一處而心境各各不同,以人類等五趣眾生業報不同故。即菩薩淨佛國土,亦不
過依眾生業報不同之心境,轉成佛土清淨之心境;故佛之教化眾生,使悟迷而去貪嗔
癡,如是、則心清淨而世界亦即清淨。故大乘法非出世、非非出世,即於世間有情心
境轉成清淨,非出此世別求一清淨;但亦非非出世,以世間本空故,眾生均悟則轉成
清淨,而非複此世間故。故發菩提心者,即就世間行菩薩行。古雲:“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菩提心本為度眾生而發,如無眾生則亦無菩薩行。自覺覺他並不難行,
本來眾生均可成佛,隻以心量不廣故不得菩提耳。今人求社會改良,求大家同得安樂,
皆屬善心。如能悟緣生性空之理,更以大悲心求全世界之安隱,即為菩薩行。但須廣
大其心,不可有執有礙,倘稍有執礙,便非菩薩,不能成為大覺。──此為菩薩行之
大意。
聞愛道者,博聞世界種種學問 ,固亦求道初步,但眾人博聞或漫羨無歸,或隨
所聞一二愛為無上妙道,不能身體力行,故曰道必難會。守誌奉道之道,乃無上大覺
之道也。誌為誌願,即在正確信心中所成堅固之誌。吾人因聞法而了知佛法,必知與
世間一切之法不同;蓋佛法乃從無漏大覺中流出之教法以教化世人者,非世界有漏有
蔽之學說可比。欲明其法,必先以信心領受之,因佛法廣大,雖博聞深求,但未到成
佛時不能完全了知,故必先自信有無上大覺之本心以為求佛基礎。由是自信之心而信
有無上大覺者已覺悟一切真理,否則研究一切學問胥無意義。信有無上大覺,故我亦
可成無上大覺,由此發菩提心而有四宏誓願,所謂‘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
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由信成願,是謂守誌;廣修佛之福慧,是
謂奉道。如是乃能成一切智,故曰其道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