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

堅強的京叭, 就是比你強~_~!
正文

四十二章經

(2005-10-05 03:38:30) 下一個
太虛大師 ──十五年六月在北平社稷壇講── 釋經 甲一、總起分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為勝;住大禪定降諸魔道。於鹿野苑中轉四 諦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複有比丘所言說諸疑,求佛進止;世尊教敕一一 開悟,合掌敬諾而順尊敕。』 佛經例分三大部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此總起分即序分,茲 先解名句,次疏意義。世尊者對佛之尊稱。世者、有有情世間、器世間二義;諸有靈 性知覺之類為有情世間,其為此諸類所依止者為器世間;以佛為諸世間之所尊,故名 世尊。世尊、為梵語薄伽梵六義中之尊貴義。又世尊為稱諸佛之公名,一切諸佛均可 稱為世尊,並非一佛專稱;但在經文此處,則專指本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也。釋迦 牟尼之應化身,在本世界以淨飯王為父,以摩耶夫人為母,十九出家,三十成道者。 所謂成道,即成無上正遍覺之義。佛陀是覺者義,別乎邪謬覺名正覺;別乎不遍名正 遍覺;又為一切諸有覺者之所不能及,故名無上正遍覺;圓成此覺,即成道義。 以下,釋成佛後佛之心境。離欲者,無所貪欲,謂並微細之欲求而無之。在菩薩 功行未滿之時,仍不免有所希求有所願欲,有所希欲則心有傾向而有所動搖,至成佛 後心量圓滿更無可欲,於是其精神界寂靜安隱至於極度,是即涅盤圓寂之義。此大圓 寂為最究竟,故曰最勝。禪,梵語曰禪那,靜慮之義,亦即靜定思惟之義;大學所謂 定後能靜、能安、能慮之靜慮也。靜慮亦同佛典所稱定慧,靜即定,慮即慧。定慧相 應故其心光明寂靜,發大能力,神通辯才無不具足,遍能降伏諸魔道也。魔者,殺害 之義;謂殺害修道者,凡邪僻匪人以種種方法損害正人之道德者,皆魔類也。在佛典 中則謂破壞修定慧者為魔,如七情六欲及諸惡友擾濁其心者皆謂之魔。又有天魔、鬼 神魔等。成佛之時其心寂照,凡一切妨道害德之魔事舉不能複現於其心境中,故曰降 諸魔道。以上,表顯佛內心精神界之真相也。 以下講佛表現人世說法度人之事。佛最初在鹿野苑──在昔印度波羅奈國中,說 苦集滅道之四諦法,即名初轉法*輪。諦者,真理實義之謂。一、苦諦,謂凡有漏業報 皆苦;二、集諦,言一切苦由煩惱業所集,自作自受,非天神等之所予也;三、滅諦, 言一切苦皆可滅去而解脫之;四、道諦,謂滅苦斷集之修道方法,即滅苦之道也。輪 喻可轉之義,謂佛之說法能以佛心中所悟四諦勝義,轉輸於眾生之心識中,並能使已 聞佛法者更轉輸於未聞者之心識中,如車輪之轉而不息,故曰轉*法*輪也。外道修行法 中,往往以運氣為轉*法*輪者,非是。法華經謂: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 更進而為如何知苦,如何斷集,如何修滅,如何證道;及已知苦,已斷集,已修滅, 已證道之三重;亦名為三轉四諦法*輪。憍陳如,為五人之一姓也;義言火器;舊為婆 羅門,奉火為姓。佛出家之始,此五人為淨飯王所派遣,令其尋佛回家,後乃隨佛出 家修行,故此時先得聞法而受度脫成阿羅漢,了脫生死遂證涅盤之道果。證者,由實 地修行至親領其境之謂,有證明、證成二義:如於四諦法現量了知,是即證明之義; 因複修習而得四果,是即證成之義。佛成道後,惟以說法度人為事,故諸徒眾有疑未 決,求佛開示是處非處,是處則進,非處則止。教者教誨,敕者訓敕。聞法者心開覺 悟,各皆身心恭敬領受也。此段將釋迦牟尼佛自覺覺他之心量事業,悉皆表顯,讀者 當由是生信求解而起行也。 今更以四重明意義:諸經記佛初成道,或三七日、或一七日、或七七日之時期中, 佛住甚深禪定為受用無上正遍覺法樂之時期,是即本段離欲住大禪定等義。在此妙定 之中,十方諸佛菩薩同受法樂,集大法會說諸甚深經典,名曰不動寂場而遍諸處,凡 夫不能見之,以為佛隻入於甚深禪定而已,其實華嚴大毗盧經等諸大法會,皆即在此 禪定中矣。在鹿野苑說四諦法為四阿含等。說法時為諸比丘谘決所疑,一一開悟,即 為諸部方等大乘及般若法華涅盤等之說法。此為一化始終釋也。又:作是思惟五句, 為自利果滿。於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為利他果滿。此為二利果滿釋也。又、離欲寂 靜為斷德,住大禪定為智德,說法度人為恩德,此為三德成就釋也。又、離欲寂靜為 法性身,住大禪定為自受用身,轉法度眾為他受用身及應化身,此為四身圓具釋也。 用以上四重以觀察於佛,則佛之全體大用明。近有日本人作一論曰“佛身論”, 都十萬言,皆不能出四十二章經第一段意義之範圍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