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

堅強的京叭, 就是比你強~_~!
正文

四十二章經

(2005-10-05 03:36:49) 下一個
太虛大師 ──十五年六月在北平社稷壇講── 懸論 一、明勝義 四十二章經者,是中土翻譯佛典之笫一部。論其勝義,蓋有四端:一、辭最簡馴, 二、義最精富,三、譯最古真,四、傳最平易。 甲、辭最簡馴 此經於諸經中文辭最為約易。以佛教初入中土,譯者希以簡括之 文字攝多量之義蘊,故每章字句力求簡寡;擬於儒家之論語,道家之老子。文章氣息 因之雅馴,異於後世直譯諸經。 乙、義最精富 此複分二:一者事,二者理。事者,此經首章即記世尊成道說法 前後事跡,故可作釋迦本行記讀。理者,四十二章包括大小乘一切教義無所不攝,即 此可知法要,無待外求,恐複無徵,試尋章旨。四十二章中,前三章為三乘共教行果, 以了脫生死為本。所謂三乘者:一、聲聞乘,二、緣覺乘,三、菩薩乘。此三乘中有 共通者,皆以出家為因,了脫生死為果,是三乘共教行果義。第四章至第八章明世出 世間善惡因果義,是五乘善惡通義。依上二義,世出世間一切法,皆已攝入無遺。第 九章起至三十八章明大乘不共勝行,六度萬行鹹所包括。以是義故,此經雖略間小乘 教義,仍以明大乘義者為多,而為一切佛法之總持也。次三章總明教、理、行,明是 教當信,是理當解,是行當修。末一章總結,明以佛智慧遍觀世出世間一切諸法。依 上所說,凡三藏十二部義及後世古德方便宣說諸義,皆不離此經,義之精富可知。 丙、譯最古真 最古者,此經是佛教東來第一法寶,後世經論譯名多自此出,如 四諦法*輪、無為法等,其名詞義蘊之精,後世譯家不能逾越。 最真者,複分二科說之:一、明由來,二、辨疑惑。 明由來者,此經署後漢迦葉摩騰、竺法蘭同譯。後漢者,對西漢之為刖漢而言, 即東漢也。迦葉是姓,摩騰是名;竺是姓,法蘭是名;是天竺之二法師。漢明帝永平 三年,帝夢金人長丈六尺飛來殿庭。谘於傅毅,始遣蔡愔 等至印度訪求佛典;遇迦葉 及竺法蘭,用白馬馱經,以永平十年至洛陽,建白馬寺,翻譯經典;當時所譯第一部 經,即此四十二章經也。中印交通雖已久,而佛教入於中國,以帝王躬親倡率,則自 此經始,淵源甚明。 辨疑惑者,此經既為最古譯本,與後世經論形式上遂多差異,故後人每致疑於此 經之非真。其所持論據,約有三事:一者,六朝經論目錄,於此經有載有不載,其翻 譯曆史及授受源流不詳,一般人遂以來源不明疑之,此一派也。二者,此經文為意譯, 與後世直譯不同,蓋本為模仿經書而作,後人或疑其文體不類,遂疑其非真,此又一 派也。三者,普通經文皆有序分,先明說經時地,後出請問之人;而此經於發起因緣 及請問人皆所闕略,故或以形式有殊而疑其偽,此又一派也。 其實此三點皆不足疑。第一派係考古家,泥於名相之言。佛教初入中國,尚未昌 盛,本無精密之佛教史,然六朝經論目錄雖或未載,而唐代目錄即已著錄;或一時失 錄,或傳鈔漏略,均未可知!故不能以經錄或未收入,即疑其偽。第二派亦係執後世 見解以衡古經。佛經本有意譯、直譯兩種,初譯時、意譯若其不暢,直譯苦其不達, 至唐始漸免此病。此經為初次譯本,純為意譯,故與後世直譯不同。複次、後世譯經 大半奉詔設場,有主譯之人,有同譯之人,名辭文體皆有定程;而當譯此經時,人數 簡少,譯者不必盡通梵文,由摩騰等口授經義,譯者筆之;故祗傳經義,而文法仍是 東漢儒家文法。故執文字以疑此經者,非唯不隻難此經,反可由其文體,證明其出於 東漢人手也。第三派亦不足為據。蓋當時佛教初來,欲一般人通達佛法大意,故不整 譯一部經論,而唯就各部經論摘譯要義,故為分段科條而非整部。 或又疑:既是輯錄,即不應混題經名;其實此經雖非佛一次所說,而輯錄之言皆 唯經語,唯是佛說,非摩騰義,故仍不害其為經。第形式不同,為傳譯之權宜方便而 已。 丁、傳最平易 依上三勝,傳誦自易。且諸經皆有序分,明時、明地,出乞請人, 講者聽者皆費日力。此經開端即出經義,最為直捷了當,異乎餘經。 依上四義,文簡、義富、書古、傳潔,故不但研大法者味其精蘊,即讀古書者亦 可資其諷詠;文字又少,即作學校課本亦佳。 二、釋經題 “四十二章”者,一經之別目;以此經分段為義,有四十二段故。“經”者,梵 語修多羅,此雲契經,凡佛所說真理皆可曰經。經又訓為常,以所說為常法故。此經 以四十二段經文,攝佛說一切因果大義,故名四十二章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