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公校和私校。
(2010-05-31 19:07:16)
下一個
聲明在先,咱住的這個學區公校質量很一般,好幾年才輪得上一個爬藤成功的。
兒子小學頭兩年去了一個教會學校,咱不是教徒,比教徒每年多交幾百元學費,攏共兩千多點兒。 那時的考慮是孩子特調皮,考慮到教會學校有修女老師,紀律會較嚴,能讓兒子收收心學習。 後來的實際情況同預料的確實比較符合。
兒子三年級時卻轉入了公校,原因有三: (1)公校從三年級起設有快班,(2)教會學校化越來越多的時間在宗教教育上,(3)孩子不能與同學一起參加宗教儀式,有被排斥的感覺。
兒子在公校上到初中畢業,不滿意的地方是不能快慢兼顧,基本隻照顧慢的,所謂快班後來證明作用不大。 初中特許去高年級上數學,謹此而已。
高中考進本州一所私校走讀,如今是junior。 私校明顯比公校抓得緊。 兒子和如今在公校的過去的初中同學保持著聯係,很容易知道彼此課後的活動情況。
進私校頭一年最辛苦,學校似乎有意給學生下馬威。 兒子為了曆史課的寫作還熬過幾個通宵。 從曆次帶智力測驗性的考試看,他不能算不聰明,但是私校同學間競爭激烈,要維持名列前茅的地位,還是要把大量課後時間花在功課上。 另外還要照顧課外活動,所以整天都忙忙碌碌。 但是兒子很喜歡這種生活,曾說會非常留戀高中的日子,甚至現在就在感歎高中的時間太短了。 見他這樣的感覺,於是問他將來他有了孩子,是否讓孩子上私校, 回答是毫無半分猶豫的“當然”。
再好的學校也要靠自己努力。 我們朋友的女兒上一個頂尖兒的私校,人也極聰明,mathcount 考得很棒。 但是進了高中後努力不夠,精力分散到太多活動上,又喜歡和富家子弟們混,今年該畢業了,還在Tufts的waitlist上,不行就隻能去Rutgers的honor program。
兒子所在的私立高中在本地屬一般,每年的畢業生中約有40%可以進入university和college 裏排名前20的學校,但每年能進入最頂尖幾所學校的(shiyps)一般每校兩至三人。
我們的經驗,走讀比住校好。 走讀比較利於家長監督。 不是指打著罵著的監督,但孩子們不成熟,他們自己的priority有時還是需要提醒的。 從兒子的學校看,學習拔尖兒的走讀生居多。 前麵講的女孩兒就是住校,我猜如果當初選走讀也許會有不同結果。
私立高中的費用嘛,嗚嗚,從頭一年的兩萬八,已經長到第三年的三萬二了,這還是走讀的。 咱的邏輯是,這錢早晚也是孩子的,早給晚不給。 中國人大多數就這樣: 孩子不幸福,自己也不幸福,省了錢不幸福,翻過來有點拿錢買罪受的意思,多沒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