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美國人對總統大選政治遊戲的看法是〝一半在運,一半在天(half in luck, half in God)〞,這與中國人的〝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說法極為相近。任何對美國大選結果的推測都是類似的算命,誰也沒有把握,因為美國總統大選的變化性特強,任何一件小事的發生,都會為大選結局帶來戲劇性的變化,最典型的就是2012年〝美國選舉〞的案例。
美國自建國後,〝民主共和黨(Democratic-Republican)〞是唯一的執政黨,這種現象到了1829年安德魯·傑克遜成為美國第7任總統後,由於黨內的政見差異,導致了大分裂,擁護傑克遜的成為〝民主黨〞,反對傑克遜的成為〝共和黨〞,開始了兩黨政治的先河。
傑克遜的連任競選,就是代表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出馬,對抗代表共和黨出馬的亨利·克萊(Henry Clay, National Republican Party),與代表〝反共濟會黨〞出馬的威廉·沃特(William Wirt, Anti-Masonic Party)。
〝反共濟會黨〞是美國曆史上第一個在野第三政黨,顧名思義,〝反共濟會黨〞就是〝反對共濟會運動〞的總部,他們認為〝共濟會〞是一些壟斷美國政治的秘密組織,必須擊破,挽救美國的共和政治體係。〝反共濟會黨〞於1828年在紐約成立,在1838年解散。
〝反共濟會黨〞在短短的十年間,曾經風起雲湧,人才輩出,除了推出威廉·沃特競選美國總統外,還在1828年推出米勒德·菲爾莫爾(Millard Fillmore)出馬競選紐約州州眾議員,在1836年推出約翰·昆西·亞當斯(John Quincy Adams)出馬競選馬薩諸塞州州長,在1836年推出喬納森·布蘭查德(Jonathan Blanchard)出馬再度競選美國總統。
這幾位被〝反共濟會黨〞提名競選公職的人物,全是美國當代的精英,亞當後來當選為美國第6任總統,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一對父子總統;沃特是美國第5任總統詹姆斯·門羅(President James Monroe)和亞當總統的美國司法部部長,自1817年11月13日就職,至1829年3月4日為止,長達12年之久,是美國曆史上任期最久的美國司法部部長;布蘭查德是一位基督教牧師、大學校長、社會改革家和廢奴主義者;菲爾莫爾後來當選為美國第13任總統。
兩黨執政在美國政壇上運作了175年,其間像〝反共濟會黨〞式的在野小黨如潮水似的來了,又走了,除了為曆史留下點滴的痕跡外,起不了任何的作用。
一百多年來,沒有幾位美國政治學者接受被壟斷式的政治體係,更沒有政治家會對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兩黨壟斷美國政治的現象滿意,目前美國民間有數十個在野小黨,但充其量隻是些花瓶式的政治團體,離開有力地去製衡和挑戰民主黨和共和黨的理想,尚有巨大的距離,因此,如何出現一個擁有強大製衡力量的第三黨,就成為研究美國現代政治的重要議題,這就是為什麽〝美國選舉〞能夠在極短的時間之內打開知名度的主要原因。
〝美國選舉〞不承認自己是一個政黨,自稱是〝非黨派非牟利〞的機構,目標是在2012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利用網絡來提名美國總統候選人,並將於2012年6月在網絡上召開美國曆史上首次的網絡提名大會,正式推出美國總統候選人。〝美國選舉〞的座右銘是〝選一位總統,不是選一個政黨(Pick a president, not a party)〞。
其提名製度有兩種,一是〝征召(DRAFT)〞一是〝自宣(DECLARED)〞。成為〝美國選舉〞的美國總統候選人的基本條件是:曾經出任過如下12種職位:第一,美國副總統;第二,美國總統;第三,美國國會議員;第四,美國總統內閣閣員;第五,美國聯邦部長;第六,州長;第七,美國頭100大城市市長;第八,任何超過員工1,000人以上的公司、非牟利機構、慈善機構的總裁;第九,超過100,000會員的全國性工會總裁;第十,將領級退休軍官;第十一,美國駐外大使;第十二,超過4,000學生的美國大學校長。
〝美國選舉〞於2010年4月6日在美國首都成立,豪華總部設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繁榮的賓夕法尼亞大道上,超過100位員工,2010年的歲入是$5,113,010.00,其中的$1,717,857.00是來自捐款。
〝美國選舉〞的美國總統、副總統提名製度是跨黨派的,它硬性規定美國總統、副總統不可同黨,這是一種曆史性創舉。
2011年7月,〝美國選舉〞開始在網絡上接受美國總統候選人自我提名。得票最多的是前路易斯安那州共和黨州長巴迪·勒默爾得6,293票;其次是前猶他州鹽湖城市長洛基·安德遜得3,990票;〝一個世界兒童基金會(One World Children's Fund)〞活動家米柯琳尼·裏斯利(Michealene Risley)得2,351票;〝波士頓大學〞經濟學教授勞倫斯·科特利科夫(Professor Laurence Kotlikoff)得2,027票;奧赫拉(TJ Ohara)得584票;邁克·巴蘭坦(Mike Ballantine)得425票;布萊克·阿什比(Blake Ashby)得269票;德懷特·史密斯(Dwight Smith)得229票;斯圖爾特·希爾曼(Stuart Hillman)得180票;桑德遜·貝克(Sanderson Beck)得170票。
2012年2月,〝美國選舉〞開始〝征召〞他們認為合適的美國總統候選人,其中得票最多的是德克薩斯共和黨美國眾議員羅恩·保羅得9498票;其次是前美國駐華大使洪博培得3883票;弗蒙特州美國參議員伯尼·桑德斯(US Senator Bernie Sanders)得2716票;美國現任總統歐巴馬得 912票;紐約市市長邁克爾·布隆伯格(Mayor Michael Bloomberg)得1556票;前新墨西哥州州長加裏·約翰遜(Governor Gary Johnson)得1191票;喜劇演員斯蒂芬·帝龍·科爾伯特(Stephen Tyrone Colbert)得848票;前美國總審計長戴維·沃克(Comptroller General David Walker)得692票;哈佛法學院教授、破產法專家、前〝美國消費者委員會(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Bureau)〞特別顧問伊麗莎白·沃倫(Elizabeth Warren)得637票;俄亥俄州美國眾議員丹尼斯·庫西尼奇(US Congressman Dennis Kucinich)得596票。
〝美國選舉〞的創辦人兼主席是彼得·阿克曼(Peter Ackerman),執行總裁是卡利爾·伯德(Kahlil Byrd),顧問是道格拉斯·蘇仁(Douglas Schoren),總經理是克麗絲汀·托德·惠特曼(Christine Todd Whitman)。
美國主要新聞媒體會對〝美國選舉〞加以關注來自三個原因,第一是〝美國選舉〞的前身〝08團結協會(Unity08)〞在美國法院擊破〝聯邦選舉委員會〞壟斷美國總統選舉權的慣例;第二,〝美國選舉〞的強大領導階層;第三,〝美國選舉〞是美國目前唯一的有力的潛在第三黨。
〝08團結協會〞是美國近代選舉文化改革運動的產物,目標很簡單,就是利用現代的網絡為平台,向美國選民提供一個跨黨派的美國總統候選人,從而改變美國的選舉政治文化。
〝08團結協會〞是在2006年由民主黨威廉·漢密爾頓·麥克沃特·喬登(William Hamilton McWhorter Jordon)、傑拉爾德·拉夫肖恩(Gerald Rafshoon)、共和黨道格·貝利(Doug Bailey)與無黨派緬因州兩任州長奧古斯特·金恩(Governor August King)四人所成立。
喬登是一位極具爭議的政客,他是吉米·卡特總統的貼身顧問、謀士、政策製定者、〝卡特思想〞的發明人,是他一手把平庸的卡特送進了白宮,他是1979-1980年的美國第8任白宮幕僚長。
喬登於1944年9月21日在北卡羅來納州夏洛特市(Charlotte, North Carolina)出生,在喬治亞州奧爾巴尼市(Albany, Georgia)長大,1967年在〝喬治亞大學〞畢業,由於先天性的腿疾,無法參軍,但他自願到越南戰地從事難民營義工。
喬登在學生時代,就是卡特的忠實追隨者,在課餘時間為他助選;1970年,卡特出馬競選喬治亞州長,年僅26歲的喬登出任他的競選總經理;在卡特的州長任期的第二年,喬登看準了水門事件不但毀了尼克遜總統的政治前途,更為民主黨提供了攻打共和黨的有力火藥,在福特特赦了前總統尼克遜的刑事罪後,喬登為卡特寫就了70頁長的政治戰略書,奠定了卡特出馬奪取白宮寶座的理論基礎。
在喬登的策劃下,卡特的〝花生農夫〞背景、露齒而笑的〝隨和〞與〝我不是來自華盛頓〞等口號,使卡特未出山就領先了福特20個民調點。專欄作家、〝巴爾的摩大學(Baltimore University)〞法學院教授加勒特·埃普斯(Professor Garrett Epps)曾形容喬登和卡特兩人的關係,〝就像花生和花生殼那麽密切〞,真乃傳神之句。
在卡特入主白宮後,整個美國政府按照喬登的思維方式在運作,氣象為之一新,尤其是喬登在《巴拿馬運河條約(Panama Canal Treaties)》簽署事件上的主導成功,使卡特的聲望如日中天,但他在伊朗人質事件的失誤,也使卡特政權陷進泥潭,最後導致失掉了江山。
譽滿天下,謗亦隨之。喬登的個人醜聞逐一爆發,不僅使他的聲譽一落千丈,還禍延卡特。根據2008年5月21日《華盛頓郵報》一篇新聞報道說:在一次白宮舉行的國宴上,喬登色迷迷地盯住埃及駐美大使夫人低胸晚禮服內豐滿的乳房說:〝我一直想看看那兩座沿著尼萊河邊的金字塔〞。
無獨有偶,另外一位婦女告訴新聞記者說,在一次派對上,放肆的喬登居然把一口混合著牛奶的冰凍意大利苦杏酒吐進她的乳溝裏;紐約〝54俱樂部(Studio 54)〞老板斯蒂夫·魯貝爾(Steve Rubell)借勢大打落水狗,悻悻然地站出來說:喬登曾在他的俱樂部裏公開吸毒可卡因和胡亂性濫交。這些負麵新聞使卡特政權成為美國媒體嘲笑和揶揄的對象。
喬登離開白宮後,曾在1986年代表民主黨出馬競選喬治亞州美國參議員,但以失敗告終。1986年和1992年,他兩度成為美國超級富豪、獨立總統候選人羅斯·佩羅特(Ross Perot)主要的競選參謀之一。
佩羅特試圖組建一個國家級別的在野第三政黨,喬登深受這種思想的影響,他在2006年與當年在白宮的同事拉夫肖恩等人創辦跨黨派的〝08團結協會〞的構思,即是源自於此。
一代美國政壇怪傑喬登是一位生命力極強的人,在他人生的最後20年間,他堅強地與六種癌症搏鬥,2008年5月20日,終因〝腹膜間皮瘤(peritoneal mesothelioma)〞病發謝世,享年64歲。
根據〝普林斯頓民意調查研究所(Princeton Survey Research)〞的報告指出,82%的美國選民認為目前美國的兩黨獨霸政壇的現象解決不了美國的政治問題,73%的美國選民支持美國需要一個強大、全國性的第三政黨。這個報告鼓舞了〝08團結協會〞的士氣。
〝08團結協會〞宣布,決定征召紐約市市長布隆伯格,或內布拉斯加州美國參議員查克·哈格爾(US Senator Chuck Hagel)為2008年美國總統候選人。
〝08團結協會〞有四大政治訴求:第一,促成美國人公開討論主要有關美國的重大議題;第二,促成美國人提名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候選人,並促成候選人之間公開辯論有關美國的主要議題;第三,促成美國人在網絡上提名跨黨派總統候選人,並在網絡上召開曆史性的提名大會;第四,促成〝08團結協會〞候選人成為全國各州的合法候選人。
這幾個訴求立即麵臨著嚴峻的美國競選法律的挑戰,〝08團結協會〞無法越過這些法律限製而繼續操作下去,於是在美國法庭挑戰〝聯邦選舉委員會〞成為唯一可行的途徑,但是在美國法庭的第一庭就敗下陣來。
2006年10月,〝聯邦選舉委員會〞票決:非牟利的〝08團結協會〞必須更改其登記為〝政黨〞,並按照美國法律操作總統提名程序。
2008年1月,〝08團結協會〞忽然宣布,由於〝聯邦選舉委員會〞的刁難和自己本身的〝經費問題〞,所有〝08團結協會〞的政治運作立即停止和結束。
〝08團結協會〞的上訴案件並沒有因為組織的結束而停頓,到了〝美國首都地區巡回上訴法院(United States Court of Appeals for the District of Columbia Circuit)〞時,事情起了原則性的變化。
在美國的司法係統中,由13間美國法庭、198位美國法官組成的〝美國上訴法院〞扮演了一個強勢而主要的角色,〝美國上訴法院〞是僅次於美國最高法院的法庭,擔負著審判與處理美國主要的上訴案件。
每年大約有超過10,000件的上訴案件湧進美國最高法院的書記處,但在嚴格的立案標準下,被接受的案件不會超出100件,換句話說,隻有1%的上訴案件才有機會進入上訴程序,因此,在極微機會進入美國最高法院的情況下,由三位美國法官聯席聽證組成的〝美國上訴法院〞的裁決,往往就是案件的最後定獻。
〝08團結協會〞與〝聯邦選舉委員會〞的纏訟案件於2009年10月15日在美國首都〝美國上訴法院〞開庭聽證,三位美國法官是道格拉斯·霍華德·金斯伯格(Judge Douglas Howard Ginsburg)、斯蒂芬·費恩·威廉斯(US Judge Stephen Fain Williams)和凱倫·裏克拉夫特·亨德森(US Judge Karen Lecraft Henderson)。
威廉斯法官於1936年在紐約市出生,1958年在〝耶魯大學〞畢業,1961年在〝哈佛大學〞法學院畢業;在紐約市為職業律師;1996年出任紐約南區助理檢察官;曆任〝洛杉磯大學〞法學院、〝科羅拉多大學〞法學院、〝芝加哥大學〞法學院、〝南方衛理公會大學(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法學院教授;1986年,裏根總統提名他出任〝美國上訴法院〞法官,2001年開始〝資深退休(senior status)〞。
〝資深退休〞是美國政府優待年長美國法官的條例。在1919年之前,任何級別的美國法官,如果年齡在70歲而具有10年美國法官職齡的話,則〝習慣〞地允許退休和領取養老金。
1919年,美國國會通過特別條例,把〝習慣〞法律化,1919年10月6日,約翰·韋斯利·沃林頓(US Judge John Wesley Warrington)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一位〝資深退休〞的美國法官。
1937年,美國國會又把〝資深退休〞的範圍加深至美國最高法院;1954年,美國國會修改〝資深退休〞條例為〝70歲年齡加10年職齡〞,或〝65歲年齡加15年職齡〞即符合要求。
1984年,美國國會再度修改〝資深退休〞為〝80規則(Rule of 80)〞,即〝年齡加職齡夠80〞的話,即符合〝資深退休〞條例。
亨德森法官於1944年在俄亥俄州出生,北卡羅來納州〝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畢業,〝北卡羅來納大學〞法學院畢業,在北卡羅來納州查普希爾市(Chapel Hill, North Carolina)為執業律師。1973年至1983年,她在北卡羅來納州司法部工作,官至副司法部部長;1986年,裏根總統提名她出任南卡羅來納州地區美國法官,1990年,小布什總統提名她出任美國首都區〝美國上訴法院〞法官。
最為世人熟悉的裁決,是亨德森法官有關古巴關塔那摩海軍基地的恐怖分子囚犯起訴美國司法部長〝非法關押〞的案子,她在43頁的《裁決書》中說:
〝根據美國《宗教自由重建法案(Religious Freedom Restoration Act)》的精神,所謂的`人'並不包括關押在關塔那摩的囚犯在內。(a statute that applies by its terms to all 〝persons〞did not apply to detainees at Guantánamo)。〞
換句話說,在亨德森法官眼裏,〝關塔那摩的囚犯算不得是人類(Guantanamo detainees are not human beings)〞。
金斯伯格是備受爭議的美國法官之一,他於1946年5月25日在伊利諾州芝加哥市出生,1965年,因為覺得讀書乏味而離開學校,到波士頓創辦了最早的〝電腦紅娘〞公司〝配對企業(Operation Match)〞,三年後,把公司賣掉,返回〝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讀書,在1970年取得學士學位。
1973年在芝加哥大學法學院畢業後,出任美國最高法院曆史上第一位非洲裔美國人大法官瑟穀德·馬歇爾的法院書記員。1986年10月,裏根總統提名他出任美國首都區〝美國上訴法院〞法官。自2001年7月16日至2008年2月10日,金斯伯格出任美國首都區〝美國上訴法院〞院長。
1987年6月26日,在任15年後,美國最高法院常務大法官劉易斯·福蘭克林·小鮑威爾(Justice Lewis Franklin Powell, Jr.)退休,裏根總統提名金斯伯格遞補空缺,在這個骨節眼上,仕途不順的金斯伯格,被〝全國公共電台(National Public Radio)〞記者妮娜·托頓伯格(Nina Totenburg)揭發他在60年代的學生時代〝偶然性地吸大麻〞、但是在70年代擔任助理教授時〝依然吸毒〞的曆史,在輿論大嘩後,金斯伯格自知劫數難逃,自動撤回提名。
托頓伯格是美國近代史上最厲害的記者之一,得獎無數。電台,報紙雜誌是她的戰場,她最有興趣的是揭發美國名人的〝黑底子〞,而且除非不出手,動則必中。《名利場雜誌(Vanity Fair)》曾譽她為〝爆料女皇(Queen of the Leaks)〞。
托頓伯格於1944年1月14日在紐約市出生,沒有大學文憑,也沒有任何的學位,但她的道德勇氣和揭黑膽量使她留芳萬世,她是美國近代新聞記者心中的偶像和典範。
1977年,托頓伯格揭發美國最高法院對〝水門醜聞〞三被告哈裏·羅賓斯·霍爾德曼(Harry Robbins Haldeman)、約翰·牛頓·米切爾(John Newton Mitchell)和約翰·丹尼爾·埃利希曼(John Daniel Ehrlichman)的5比3秘密裁決:拒絕重新檢查案情,因為三位投反對票的大法官是尼克遜總統提名委任的,她更指出,最高法院院長沃倫·博格之故意延後發表裁決的原因,是因為他自己亦是尼克遜的提名受益人,這個揭發使美國最高法院陷進全國的風暴眼裏。
1977年,老布什總統提名美國最高法院曆史上第二位非洲裔常務大法官克拉倫斯·托馬斯時,托頓伯格爆料說:〝奧克拉荷馬大學〞法學院教授安妮塔·希爾(Professor Anita Hill)曾被托馬斯〝性騷擾〞過。這個報道逼使美國參議院司法委員會重新召開聽證會來辯論〝性騷擾〞的指控,幾乎使托馬斯的大法官美夢成泡影。
1971年,托頓伯格在《國家觀察雜誌(National Observer)》上發表文章,披露尼克遜總統一份秘密的最高法院大法官後備提名人選,〝美國律師協會〞在研究了她的名單後,認為沒有一位有出任美國最高法院的資格,導致白宮自此不敢提名名單上的任何候選人。
在托頓伯格的筆下是沒有禁區的,她連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埃德加·胡佛都不放過,把他不太光彩的老底子在《國家觀察雜誌》上捅出去。胡佛咽不下這口惡氣,連夜寫了封私人長信給《國家觀察雜誌》老板,要求炒托頓伯格的魷魚,但是《國家觀察雜誌》的處理方法是把胡佛的信件,一字不漏地刊登了出來。
1974年,托頓伯格在寫了一篇《美國國會中最笨的十個議員》,發表在《新時代雜誌(New Times Magazine)》上,弗吉尼亞州美國參議員威廉·勞埃德·斯科特(US Senator William Lloyd Scott)得了冠軍,排行第一,是〝笨蛋中的笨蛋〞。急得這位共和黨政客馬上召開記者招待會,否認自己是〝笨蛋〞,更不是是〝笨蛋中的笨蛋〞;有一位幽默的記者問他,〝閣下如果不是第一,那是第幾?〞惹得哄堂大笑。
威廉·哈布斯·倫奎斯特(William Hubbs Rehnquist)在1986年被裏根總統提名為最高法院院長時,被托頓伯格揭發他在1970年擔任尼克遜總統法律顧問長期間,曾用備忘錄的方式,向尼克遜表示他反對《平等權利修正案(Equal Rights Amentment)》的理由是〝該修正案在加速家庭價值的崩潰〞〝事實上廢止了所有男女之間的合法榮譽〞,這在美國人民追求平等和文明的時代,是一件極度使人難堪的事情。
2010年3月2日,〝美國上訴法院〞的劃時代裁決下來了:〝聯邦選舉委員會〞無權阻攔〝08團結協會〞的提名美國總統候選人,〝08團結協會〞的美國總統候選人提名,無須得到〝聯邦選舉委員會〞的批準。這個裁決為美國未來網絡提名美國總統候選人的行為,掃清了法理上的障礙。
繼〝08團結協會〞後,2010年4月6日,以$1,500,000.00現金成立的〝美國選舉〞延續了這個試圖創建美國第三黨的努力。〝美國選舉〞的創辦人阿克曼是一位風雲人物,他於1946年11月6日在紐約市出生,畢業於〝弗萊徹法律與外交學院(Fletcher School of Law and Diplomacy)〞,在紐約州〝科爾蓋特大學(Colgate University)〞取得博士學位。
在政治上,阿克曼是〝國際非暴力衝突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on Nonviolent Conflict)〞主席,由2005年至2009年,他是〝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基金會主席;他同時是華盛頓智力庫〝卡圖協會(Cato Institute)〞〝外國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國際策略研究協會(Executive Council of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的核心人物。
阿克曼的代表作《非暴力抵抗運動的策略麵貌(Strategic Aspects of Nonviolent Resistance Movements)》是推翻獨裁暴政體製的經典之作,曾翻譯成阿拉伯文、緬甸文、法文、法爾西文(Farsi)、印尼、中文、俄文和西班牙文8種文字,在世界各專製國家裏廣為流傳。
在商場上,阿克曼亦是一位賺錢高手,他是〝羅克波特資本公司(Rockport Capital Incorporated)〞和〝德雷克塞爾·伯納姆·蘭伯特投資集團(Drexel Burnham Lambert Group)〞的高級主管,在他的投資策略下,曾為這個財團賺進三億美元的利潤。
〝德伯蘭投資集團〞的興衰史是華爾街的傳奇。1976年,美國〝德雷克塞爾·伯納姆公司(The Drexel Burnham Group Inc.)和比利時第二大財團蘭伯特·布魯塞爾·威特公司(Lambert Brussels Witter Inc.)合並為〝德伯蘭投資集團〞。
1985年,神秘兮兮的〝德伯蘭投資集團〞成分為華爾街最賺錢的投資公司,每年的收利潤是4億美元。1986年,〝德伯蘭投資集團〞的主管丹尼斯·萊文(Dennis Levine)突然宣布與〝美國證卷交易監督委員會(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達成〝內線交易〞和〝債卷詐欺〞等6項認罪協議,願意支付6.5億美元罰款,和炒證卷主管邁克爾·羅伯特·米爾肯(Michael Robert Milken)的魷魚,拉開了華爾街〝德伯蘭投資集團〞神話破產的序幕。
1989年,〝德伯蘭投資集團〞損失4.1億美元,1990年,再損失4億美元,1990年3月13日,因無力償還銀行1億美元貸款而宣布破產。
阿克曼是〝垃圾債卷大王(junk bond king)〞米爾肯的主要助手,1989年,米爾肯被美國政府起控包括〝敲詐勒索〞〝債卷詐欺〞和〝內線交易〞等98條重罪,被判10年監禁,2億美元罰款,4億美元賠償投資者;後因願意充當美國政府汙點證人與〝行為良好〞被減刑為兩年;阿克曼則在這場華爾街風暴中躲過了一場監獄之劫,罰款七千五百萬美元了事。
〝美國選舉〞總經理惠特曼是一位重量級的政治人物。惠特曼於1946年9月26日在紐約市出生,1968年在伊利諾州惠頓大學(Wheaton College)畢業後,即參與納爾遜·洛克菲勒的美國總統競選業務。1994年惠特曼當選為新澤西州第50任州長,是新澤西州到目前為止唯一的女性州長;2001年她出任喬治·小布什總統的環保局局長。
〝美國選舉〞的政治顧問是〝哈佛大學〞法學院畢業、英國〝牛津大學〞博士蘇仁,他是民主黨,但反對歐巴馬的《全民醫療法案(Affordable Care Act)》和采取強硬手段對付〝占領華爾街運動〞的政策,他公開〝提議〞歐巴馬最好是不要爭取2012年的連任,以免拖累了民主黨。
〝美國選舉〞執行總裁伯德是一位非洲裔美國人,是共和黨黨選舉策略專家,也是〝美國選舉〞的靈魂人物之一。他在2008年全國總統大選時,強力支持歐巴馬。
在美國法院把美國總統候選人的司法障礙清除掉後,〝美國選舉〞把精力集中到全美各州的政黨合法登記的業務上。截至2012年5月為止,〝美國選舉〞已經在29個州獲得了合法政黨的身份;這些州是阿拉巴馬、阿拉斯加、亞利桑那、阿肯色、加利福尼亞、科羅拉多、佛羅裏達、夏威夷、堪薩斯、緬因、馬裏蘭、密西根、密西西比、蒙塔納、新墨西哥、內布拉斯加、內瓦達、北卡羅來納、北達科他、俄亥俄、俄克拉何馬、羅得島、俄勒岡、南卡羅來納、南達科他、猶他、弗蒙特與懷俄明州。
這29個州的美國總統選區票總合,已經超過了美國選舉法律要求的271票,截至2011年年底為止,〝美國選舉〞另外在15個州,已經取得了足夠的簽字,有望順利地成為合法的登記政黨。在法理上來說,〝美國選舉〞已經擁有足夠的合法選票,把自己提名的美國總統候選人送進白宮的能力。
政局的演變並沒有按照人們的期待發展,就在大家驚歎美國強而有力的第三在野黨美夢快要成為事實時,〝美國選舉〞執行總裁伯德突然在2012年5月15日宣布:由於沒有任何美國總統候選人取得被提名的最低資格,〝美國選舉〞執行委員會將在兩天後宣布其決定。
〝美國選舉〞在2012年5月17日宣布說:由於沒有候選人得到足夠的提名票數,這次的全國美國總統大選運動已經結束(The primary process for the Americans Elect nomination has come to an end)。
驚鴻一現的美國跨黨派在野第三大政黨美國總統提名運動就此畫下了一個句號,2012年的提名失敗並不意味著〝美國選舉〞會退出美國政壇,在網絡時代已經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生活組成部分時,〝美國選舉〞的網絡參選、提名和積極參與美國全國的各種選舉活動,已經是一個無法趨避的政治大勢。(待續)
2012年5月25日 高勝寒 在 美國華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