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高博客

高勝寒先生歡迎閣下來到氣勢磅礴、壯吞河山的〝高勝寒博客〞!夾豪霸之筆,寫絕代文章!歡迎指正!歡迎討論!
個人資料
正文

我發誓會殺死任何敢與美國簽約的美洲土著印第安人

(2011-12-14 18:40:20) 下一個
瑟穀德. 馬歇爾與美國近代民權運動發展史(76)


 〝我發誓會殺死任何敢與美國簽約的土著印第安人″這句狠話,是美土著印第安人蕭尼族特庫姆塞酋長的反美名言。特庫姆塞酋長並不是天生的就反美,而是在不公不義的〝顯然天命論″帝國主義長期壓迫下的反抗之言。

  特庫姆塞酋長終其餘生的到處遊說美土著印第安人各個部落參與他的反美聯盟,目的是要在密西西比東部建立一個屬於全美土著印第安人的獨立國家,這對在一盤散沙複互不信任的美土著印第安人部落來說,這個遠大的政治目標實在是太遙遠了,遙遠得有點不現實,因而曲高和寡,效果甚微。

  特庫姆塞酋長並沒有因為得不到美土著印第安人的多數支持而放棄理想,依然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最後他決定雖千萬人吾獨往之。1813105日,在現在的加拿大安大略省查塔姆肯特縣(Chatham-Kent,Ontario,Canada)的〝泰晤士戰役(Battle of Thames)″中,他率領著五百名美土著印第安人戰士,手持利斧,徒步衝鋒陷陣,被美國陸軍重重包圍,戰死沙場,壯烈犧牲,馬革裹屍還。

  特庫姆塞酋長活著的時候使他的敵人敬畏,視之為美國的頭號勁敵,死後的腦袋也有利用價值,聲稱殺死了特庫姆塞酋長的兩位美國軍人,立即成為萬人喝彩的國家超級英雄,在〝顯然天命論″的掌聲中,在踏著特庫姆塞酋長的屍骨上,一人當選為美國聯邦總統,一人當選為美國聯邦副總統。

  美國陸軍在與美土著印第安人軍事衝突中的〝南瓜田戰役″和〝沃巴什戰役〞兩役中慘敗的原因是:第一,驕傲自大,過於輕敵;第二,官兵全是欠缺訓練的新兵;第三,天寒地冷,馬疲人乏,毫無鬥誌;第四,領導疏忽,軍紀鬆散;第五,對手過於彪悍,能征善戰,地形熟悉;有此五因,戰事未啟,勝負已定。

  .克萊爾經此羞辱性的慘敗後,再也無顏待在軍中,於是辭去了所有的軍職,但是依然賴在西北區州長的位子上不下來。18021122日,托馬斯.傑斐遜總統覺得他太無恥了,於是下令將他炒了魷魚。這麽一個無能官僚,居然能夠戀棧在西北區州長的位置上長達十四年之久,美國當年的政治腐敗,於此可見。

  亞瑟.聖克萊爾的晚景是淒涼的,經商失敗,想靠老本放高利貸,但卻騙得連本帶利泡了湯,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期他個人借錢給美國政府的債務,又不被美國聯邦國會認可,年齡漸老,行動不便,連自己的房子都被債主拿走了,帶著多病的老婆,搬到賓夕法尼亞州格林斯堡(Greensburg,Pennsylvania),住在女兒路易莎.聖克萊爾.羅布(Louisa St.Clair Robb)家,看臉色過日子。1818831日,一代美國獨立戰爭的開國梟雄,窮苦潦倒,饑寒交迫,含恨而死,得年八十二歲。

  〝南瓜田戰役″和〝沃巴什戰役〞兩役的慘敗,震怒了喬治.華盛頓總統,他知道被革命衝昏了頭的美國陸軍,不再是獨立戰爭時勇敢的戰士,他們已經浮誇和驕橫得不堪一戰,於是他親自邀請已經退伍的美國獨立戰爭英雄安東尼.韋恩(General Anthony Wayne)再度出山相助。

  安東尼.韋恩不僅是美國的獨立戰爭英雄,還是一位政治家。他於174511日在賓夕法尼亞切斯特縣(Chester County,Pennsylvania)出生,他的父親伊薩克.韋恩(Issac Wayne)與母親伊麗莎白.埃丁斯(Elizabeth Eddings)是忠厚老實的典型美國農夫,他家中共有五個兄弟姐妹,全在自家的農場裏出生。

  安東尼.韋恩在他叔父開設的費城私立學校學習地理勘測學,成績一般,畢業後轉至後來成為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費城學院(College of Philadelphia)就讀,與教授不合,未畢業即自動退學在家。

  1774年至1780年,安東尼.韋恩當選為賓夕法尼亞議會代表,1766年與瑪麗.彭羅斯(Mary Penrose)結婚,育有一子一女,兒子與他祖父同名同姓,亦叫伊薩克.韋恩,長大後成為代表賓夕法尼亞州的美國聯邦眾議員。

  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安東尼.韋恩在賓夕法尼亞招兵買馬,組建〝賓夕法尼亞第四步兵團(4th Pennsylvania Regiment),並被委任為美國陸軍上校。由於他個性火爆剛毅,處事公正而激烈,手下多懼之,以〝瘋子"的綽號呼之。他在美國獨立戰爭中身經數十戰,積功至美國陸軍少將,深為美國陸軍統帥喬治.華盛頓信任和賞識。

  英國投降後,安東尼.韋恩代表美國聯邦政府到南方喬治亞與美土著印第安人克裏克族和徹羅基族談判和平條約,穩定住美國南方的後患,喬治亞因感其恩,以大片米田相贈。美國獨立後,他返回家鄉賓夕法尼亞州,再度當選為州議會議員,四年後辭職,前往喬治亞州,準備種田為樂,養老於斯。

  1791年,安東尼.韋恩當選為喬治亞州美國聯邦眾議員,幹了一任,由於他並不以喬治亞州為家,受到競爭對手的質疑,他憤而拒絕連任。

  1792年,安東尼.韋恩接受老長官喬治.華盛頓總統的邀請,再度出山,出任新成立的美國特種部隊〝合眾國軍團(Legion of the United States)"總指揮官。美國聯邦國會在通過這個新部隊的成立時,也同時讚成〝美國軍團″的宗旨:這支特別部隊直到美國能夠與美土著印第安人和平共處時才解散。

  安東尼.韋恩雖然個性火爆,治軍嚴格,但卻不魯莽,也不急於立功,他在賓夕法尼亞西部裏建維爾(Legionville,Pennsylvania)開辟一處軍事基地,進行秘密練兵,他將部隊分為四個獨立的單位,加強炮戰、野戰、山頭戰、山林站,肉搏戰等技能和體力訓練等,並在出征的途中,建立軍事軍營兼物質補充站,和繼續不斷的培訓新兵,作為長久作戰之計。

  為了向西部聯盟發出警告訊號,安東尼.韋恩就在〝沃巴什戰役〞的全軍覆滅之地的俄亥俄裏克弗力堡,建立了一個龐大的軍營,作為他作戰的指揮總部,這個動作,果然對欠缺戰略思想訓練的土著印第安人來說,是一個無法忍受的挑釁。1793630日,安東尼.韋恩預料中的〝下馬威"大戰,應時發生。

  安東尼.韋恩在大營裏麵的有利地位,伏下了125名神槍手,等待小龜酋長、蘭布袋酋長和特庫姆塞酋長和其戰士們的到來。

  安東尼.韋恩少將的軍隊進駐之初,小龜酋長又想使用他最拿手的夜襲招數,但發現軍營內全天候都是戒備森嚴,連安東尼.韋恩少將的帳營在內,也是燈火通明,沒有人睡覺,這個疑敵戰略,迷惑了西部聯盟的戰士們,使他們不敢輕舉妄動,進行夜襲,最後還是決定從正麵攻打,以防萬一。

  1793630日,小龜酋長率領著兩千名美土著印第安人戰士突襲了為美國陸軍運輸補給的火車,並將美國陸軍威廉.法蘭德.麥克馬洪少校(Major William Friend McMahon)擊斃,乘著美國陸軍的敗退回軍營的良機,蘭布袋酋長身先士卒,領著手下武士們率先衝進了美國陸軍大營,但被125名神槍手的子彈射了回去,接連兩天,十次衝殺,但軍紀嚴明的美國陸軍戰士無一懼怕,也無一後退,小龜酋長以兩倍的人馬而無法將之攻下,頓覺挫折。

  安東尼.韋恩少將與西部聯盟在俄亥俄拉鋸戰了十四個月,在英國軍人的〝顧問"和鼓動下,西部聯盟與美國聯邦政府在台底下的談判已經是越談越遠,堅決不接受美國聯邦政府要以俄亥俄河以南至密西西比河以西為美國國界的條件,雙方都有了一個共識:沙場上的勝負是決定未來國界的唯一手段。

  1794820日,安東尼.韋恩少將的4,600名久經訓練的精良部隊,與由英國軍官亞曆山大.麥基洛普上尉(Captain Alexander McKillop)為軍師、蘭布袋酋長和巴克康伽赫拉斯酋長共同率領著3,000名疲憊焦躁的西部聯盟戰士,會戰於現在的俄亥俄州托萊多縣(Toledo,Ohio),近身肉搏,決一勝負。

  在大戰前兩天,因颶風吹倒了許多的大樹,散亂地橫了一地,善於肉搏戰的美土著印第安人戰士認為這是一種吉祥征兆,尤其是附近的英軍軍營,正是西方聯盟的後台,更是他們美土著印第安人戰士的避風港。

  就像美土著印第安人錯誤地相信英國軍隊會出麵為他們作戰一樣,地上的亂樹並沒有嚇跑久經訓練的合眾國軍團,一聲軍號,兩千支閃亮的刺刀劃一地上了膛,從散亂的大樹上飛身而過,還未肉搏,從兩邊衝出來的騎兵團,已經把西方聯盟的人馬包圍了起來,美土著印第安人戰士們未戰先驚,亂成一團,紛紛朝著英國軍營方麵撤退,希望能到英國軍營裏麵休息和整頓,可是英國軍營已經接到上級的軍令,不得與美國陸軍正麵交戰,以免引起外交糾紛,居然緊閉營門,不允許美土著印第安人戰士入內,被美國陸軍殺怕了的美土著印第安人戰士,隻得四散逃命,潰不成軍。

  合眾國軍團繼續追殺,搗破了附近數個美土著印第安人村落,燒毀了所有美土著印第安人賴以為生的糧庫和田野,然後奏著軍樂撤兵,清點軍情:33位合眾國軍團軍人犧牲,98位受傷,在路邊和田野裏,找到了19名西部聯盟戰士的屍體。美國史學家稱這場慘烈的正麵大戰為〝落木戰役(Battle of Fallen Timbers)"

  〝落木戰役"的輝煌勝利促使西部聯盟的十個部落與美國聯邦政府代表安東尼.韋恩少將於179583日簽訂了城下之盟的《格蘭維爾條約(Treaty of Greenville)》。

 《格蘭維爾條約》的主要內容有四:第一,雙方結束戰爭狀態,互相和平共存;第二,美國政府向西部聯盟的十個部落提供價值兩萬美元的物質如毯子、家庭用具和活牛羊等;第三,美國聯邦政府每年定期向西部聯盟的十個部落提供醫藥、顧問、教育和補助經費;第四,西部聯盟永遠割讓大部分的俄亥俄與附近的土地予美國聯邦政府。

  美國聯邦政府得了這片幅員廣寬的土地後,將之開發為後來的俄亥俄州與芝加哥市。《格蘭斯維爾條約》簽訂了,但並沒有順利地執行起來,主要的原因是特庫姆塞酋長的堅決反對,他不同意因一時的戰敗,就將大部分的俄亥俄土地拱手割讓與美國聯邦政府。

  特庫姆塞酋長非但不肯在《格蘭斯維爾條約》上簽字,還率領著自己的嫡係戰士,與小龜酋長和蘭布袋酋長怒目絕交,掉頭而去,誓不兩立。特庫姆塞酋長臨行前,當眾對天發誓說:俄亥俄的土地是屬於所有美土著印第安人部落的共同財產,他們幾個人無權代表全部的美土著印第安人去出賣該土地的主權,為了維護美土著印第安人的主權和尊嚴,他必親手殺死所有膽敢在《格蘭斯維爾條約》簽字的土著印第安人,他現在無力直接再與美國陸軍對抗,但將來一定要回來算總賬。

  特庫姆塞酋長率領著數十位親信戰士,前往伊利諾普羅菲茨敦(Prophestown,Illinois)為基地,作為他對抗〝叛徒"和美國聯邦政府陸軍的根據地,自此他周遊美洲各地,鼓吹恢複美土著印第安人的傳統,不穿西服,不喝洋酒,不用洋槍,整合部隊,伺機進行報仇,一時風起雲湧,十多個美土著印第安人部落紛紛響應。

  後來成為美國第九任聯邦總統,時任美國陸軍威廉.亨利.哈裏遜將軍(General William Henry Harrison)都為之震驚,認可特庫姆塞酋長是一位〝非同小可的天才(one of those uncommon geniuses),假以時日,如果不加以抑製的話,他有可能會有建立一個雄霸天下國家的潛力,這將為尚且賴著不走的英國人提供一個製造麻煩的機會。″

 《格蘭斯維爾條約》簽訂後,小龜酋長與黑蹄酋長(Chief Black Hoof)不但領著族人定居在沃帕科內塔村(Wapakoneta village),還鼓吹土著印第安人認同美國,學習美國,和平共處,接受美國式的現代化生活,這與特庫姆塞酋長的信念完全是背道而馳,兩族人馬的冤仇,越結越大,越結越深。

  為了表明他們要領導著族人走出迷信和落後,小龜酋長與黑蹄酋長又與美國聯邦政府簽訂了《古瑟蘭條約(Treaty of Grouseland)》和《溫森斯條約(Treaty of Vincennes)》。

溫森斯條約》又稱為《1803年條約(Treaty of 1803)》,這條條約的主要目的就是美國聯邦政府連哄帶嚇、軟硬兼施地從美洲土著印第安人手裏奪取土地,作為大量移民之用。

 溫森斯條約》的背景是複雜的,溫森斯條約》分為兩大部分,一是美洲土著印第安人部落威雅族與邁阿密族之間的條約,一是美洲土著印第安人與美國聯邦政府之間的條約。

  1740年,占地一百六十萬英畝〝溫森斯地帶(The Vincennes Tract)"是法蘭西帝國從皮安克肖族手中賣回來的,〝法印戰爭(French and Indian War)"後,法蘭西帝國向英國人割地求和,於是溫森斯地帶"變成了英國的地盤。1779年美國獨立戰爭時,美國陸軍喬治.羅傑斯.克拉克準將(Brigadier General George Rogers Clark)沒發一顆子彈,就將飯桶的英國軍嚇走,霸為己有,美國聯邦政府立即宣布溫森斯地帶″為合法的戰利品。

  喬治.克拉克準將是來自弗吉尼亞殖民地夏洛茨維爾(Charlottesville,Virginia)的美國獨立戰爭英雄,他可能是英國人的克星,除了溫森斯地帶外,他曾在177874日,用兩百名軍士,將伊利諾伊卡斯卡斯基亞(Kaskaskia,Illinois)的英國軍趕跑,也霸為己有。喬治.華盛頓元帥得知喬治.克拉克準將連下數城的勝利軍情後,興奮地以〝老西北征服者(Conqueror of the Old Northwest)"的雅號贈之。

  托馬斯.傑弗遜總統上台後,為了息事寧人,也為了避免繼續與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為了土地主權而加深矛盾,於是命令威廉.哈裏遜州長主動與當地的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協商談判,以錢易地,各有所得,兩大皆歡。

 古瑟蘭條約》是美國印第安納領土地威廉.哈裏遜州長代表美國聯邦政府,於1805821日與勒納佩族的巴克康伽赫拉斯酋長和邁阿密族的小龜酋長代表十餘個美洲土著印第安人部落所簽訂有關割讓領土的雙邊條約。

  導致古瑟蘭條約》成為事實的原因,是自從1795年的《格蘭斯維爾條約》簽訂後,美國白人因為有了美國聯邦政府的鼓勵和撐腰,紛紛遷往俄亥俄領土地的西北部、印第安納領土地的南部與東北部〝附近"定居,而這些土地的歸向尚且未定,該地的美洲土著印第安人覺得被侵犯了,摩擦日增,麻煩不斷,族群的對立形勢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一個嚴重社會問題,於是通過談判,達成了主要的三大內容:

  第一,雙方同意從印第安納領土地的溫森斯至布魯克維爾(Brookville,Indiana)之間的68英裏土地為界線,稱之為〝古瑟蘭界線(Grouseland Line),作為以後雙方談判的基礎;第二,將俄亥俄河以北,古瑟蘭界線以南,沃巴什河(Wabash River)以西的土地賣予美國聯邦政府;第三,雙方同意從韋恩堡(Fort Wayne)布魯克維爾之間為第二條界限,包括小部分的俄亥俄土地,是條約內容的一部分。

  因為雙方簽約的地方是威廉.哈裏遜州長的老家,因而曆史學家稱之為古瑟蘭條約》。

  導致特庫姆塞酋長徹底地放棄和平談判,改為采取軍事行動對抗美國聯邦政府的是《韋恩堡條約(Treaty of Fort Wayne)》。韋恩堡建城於1794年,是為了紀念安東尼.韋恩將軍而命名的印第安納州第二大城市,根據2010年的人口統計,人口共有253,391人,在美國的城市中排行第七十四。

  為了奪取更多的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土地,在沒有得到美國聯邦總統的同意之下,奸詐的威廉.哈裏遜州長劑出了笑臉,利用賄賂、酒精、禮物、黃金和台底許諾,於1809929日在韋恩堡與德拉瓦族、艾爾河族、邁阿密族、普塔瓦坦米族、科卡普族和維雅族六個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酋長簽訂了《韋恩堡條約》,再割讓三百萬英畝的土地予美國聯邦政府。

  《韋恩堡條約》的另一個名字是《十點鍾線條約(Ten Oclock Line Treatyof 1809)》。原來美洲土著印第安人並不相信美國測量人員的儀器,他們用一支矛槍插在地上十點的位置,然後以矛槍的影子為標準,所以亦稱之為《十點鍾線條約》。

  特庫姆塞酋長的族人並沒有土地在割讓區之內,因而沒有直接的發言權,但是美國聯邦政府這種貪得無厭的土地野心,促使他發動一連串的軍事活動來對抗,史學家稱這些軍事行動為〝特庫姆塞戰爭(Tecumseh War)"

美國聯邦政府與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簽訂的四大雙邊條約進一步地觸怒了特庫姆塞酋長。1810812日,他率領著四百名全副武裝的美洲土著印第安人戰士,在古瑟蘭的兩顆大樹底下與威廉.哈裏遜州長見麵,他以巴克康伽赫拉斯酋長和小龜酋長〝沒有得到授權″和〝非法行為″為理由,當麵要求他下令取消所有的條約,被威廉.哈裏遜州長當麵拒絕之。

  特庫姆塞酋長再度聲明,白人不得移民到他們的土地,而他絕對會將任何執行三大條約的美洲土著印第安人殺死,威廉.哈裏遜州長代表美國聯邦政府發表聲明說,簽署四大條約的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已經受到美國聯邦政府的保護,美國陸軍不會袖手旁觀地坐視他們的危險而不理,何況美國聯邦政府認可四大條約範疇內的土地主權屬於邁阿密族,他們有權處理自己的土地,與他人無關。

  特庫姆塞酋長說,所有的美洲土著印第安人都是歸屬於一個國家,每一個國家有權決定如何與美國聯邦政府打交道。威廉.哈裏遜州長搖著頭說,如果你能證明所有的美洲土著印第安人都是說同一語言的話,他才會考慮同意所有的美洲土著印第安人都是歸屬於一個國家的意見。

  特庫姆塞酋長聽後,失去了耐心,他立即暴跳如雷,滿懷激情地咆吼著說:〝你有返回你們國家的自由權利,你希望印第安人去做你想幹的事情,就像我們希望印第安人要團結地認同土地是屬於全體族群所擁有,你從來不會看見一位印第安人唆使一位白人那麽去出賣一個國家!你為何不去出賣空氣、海水或地球呢?這不是真神為他們的子女而製造的嗎?我們如何能對白人有信心呢?"

  一位有雙語能力的小龜酋長助理已經聽出話裏的殺機,迅速地架起了長槍和刺刀,並用英語警告威廉.哈裏遜州長說,暴力攻擊將會隨時發生,必須有所注意和戒備,不可再談下去。美國陸軍中一位通曉美洲土著印第安人語言的中尉亦警告威廉.哈裏遜州長說,特庫姆塞酋長已經用暗語通知他的戰士,說要發動突擊,刺殺威廉.哈裏遜州長。

  雙方都沒有了選擇,兩路人馬全亮出了武器,特庫姆塞酋長從腰間掏出了匕首,威廉.哈裏遜州長也毫不示弱,拔劍橫立,怒目相視,一場雙方主將的近身肉搏戰,一觸即發,在七支上了膛和插上刺刀的長槍震懾下,特庫姆塞酋長和四位戰士一時間亦不敢輕舉妄動。

  整個古瑟蘭小鎮有大約一千名毫無武裝的白人居民,而威廉.哈裏遜州長在當時可以調動的武力,不足兩百,特庫姆塞酋長帶來的四百名狼虎之師,有著絕對的輕易屠城能力,戰事一起,勝負立見。

  正在與美國聯邦政府談判雙邊條約的波塔沃托米族的溫尼瑪酋長(Chief Winnemac)見狀,趕快出麵調合,避免形勢惡化,他用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土語規勸特庫姆塞酋長說:你今天是為了和平而來的,就應該帶著和平而去,談不妥,要打仗,沒關係,但是要打得像個英雄,不妨另擇日子開戰,但是不可以現在動手暗算對手。

  特庫姆塞酋長和四位美洲土著印第安人戰士決定接受溫尼瑪酋長的意見,在離開前,警告威廉.哈裏遜州長說:如果他不取消所有的條約的話,他將與英國人結盟。威廉.哈裏遜州長不再和他辯論,隻是怒目相送,一場武力衝突,暫時結束。

  威廉.哈裏遜州長知道除了武力解決外,已經無法以其它的方法來達成任何形式的條約,他采取激將法,稱呼特庫姆塞酋長是〝流氓″〝土匪″和〝壞蛋″,他的弟弟坦斯克瓦特瓦(Tenskwatawa )則是〝笨蛋″〝愚蠢″和〝裝神弄鬼的騙子″,這種謾罵終於導致了1812年的〝克裏克戰爭(Creek War)″。

  克裏克戰爭原本是兩個美洲土著印第安人部落之間的內戰,但美國和英國同時介入這場糾紛,形成了一場甚有規模的代理戰爭,後來當選為美國第七任聯邦總統、時任田納西民兵團(Tennessee Militia)上校指揮官的安德魯.傑克遜用武力掃平暴亂後,於181489日,用槍杆子強迫克裏克族簽訂了《傑克遜堡條約(Treaty of Fort Jackson)》,整個條約隻有一個目的:要克裏克族割讓兩千三百萬英畝的土地予美國聯邦政府,其麵積足有半個阿拉巴馬和喬治亞的南部,戰爭之一本萬利,於此可見。

  特庫姆塞酋長在美國和加拿大的曆史上是一位敢於反抗侵略的美洲土著印第安人英雄,他反抗美國聯邦政府的事跡被後世曆史學家稱為〝特庫姆塞戰爭″,他費時十餘載結成的反美聯盟被稱為特庫姆塞聯盟(Tecumseh Confederacy)″。

  特庫姆塞酋長於176833日在現在的俄亥俄州奇利科西縣(Chillicothe,Ohio)的蕭尼族部落裏,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傳統和習慣是沒有姓而隻有名字,〝特庫姆塞″是〝拉著弓箭射閃星″的意思。他自小個性頑強,聰明過人,富有領袖才能。

  在特庫姆塞酋長幼年就已經去世的父親普克山瓦(Puckshinwa)是基斯珀科族(Kispoko)的酋長,外號是〝閃耀著飛翔(Alights from Flying)″,他的祖父母都是蕭尼族人,他的母親米蘇塔斯克(Methotaske)是白人,很小的時候被普克山瓦俘虜到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部落,定居在現在的阿拉巴馬州塔斯卡盧薩(Tuscaloosa,Alabama)

  米蘇塔斯克長大後嫁給了普克山瓦為第二位妻子,長期的美洲土著印第安人部落生活,使她認同自己就是蕭尼族人,〝米蘇塔斯克″是〝在沙上下蛋的小龜″的意思,由於特庫姆塞自小跟隨著母親在蕭尼族部落長大,因而也承認自己就是蕭尼族人,1759年,舉族遷往俄亥俄定居。

  17741010日,特庫姆塞才六歲,弗吉尼亞民兵團上校指揮官安德魯.劉易斯(Colonel Andrew Lewis,Virginia Militia)率領著一千民兵,攻打俄亥俄的美洲土著印第安人部落,意圖將他們驅趕出俄亥俄,霸占其土地。

  為了保護家園,普克山瓦酋長、蘭布袋酋長和康斯塔克酋長(Chief Cornstalk)帶著區區的三百名美洲土著印第安人戰士,在西弗吉尼亞普萊增特點(Point Pleasant,West Virginia)那裏廝殺起來,在該役裏,有33名包括普克山瓦酋長在內的美洲土著印第安人戰士被殺死,重傷過半,弗吉尼亞民兵團以戰死75人,重傷140人的代價獲得慘勝,曆史學家稱此役為〝普萊增特點戰役(Battle of Point Pleasant)″。

〝普萊增特點戰役″的起因是弗吉尼亞殖民地與俄亥俄的美洲土著印第安人部落之間的俄亥俄河航道和附近的狩獵區主權矛盾,在多次的互相殘殺後,弗吉尼亞殖民地州長約翰.默裏(John Murray,Royal Governor Lord Dunmore)要求殖民地議會向蕭尼族和明戈族宣戰,以維護弗吉尼亞殖民地居民的利益和權利。

  蕭尼族和明戈族在〝普萊增特點戰役″戰敗後,被逼簽訂了《夏洛特營條約(Treaty of Camp Charlotte)》,由於戰勝方隻是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無權要求對手割地,因此隻能要求對手放棄在俄亥俄河航道和附近的狩獵區的主權聲明,並保證白人在該地區的安全。

  特庫姆塞在父親被美國人殺死後,跟隨著母親搬遷到黑魚酋長(Chief Blackfish)的部落裏定居。在這麽一個環境中成長,不可能會有平常的心態。家族曆史的恩怨使十五歲的特庫姆塞成為一位堅定的美洲土著印第安人權利的捍衛者,他組織了一個數十人的遊擊隊,神出鬼沒地在俄亥俄河航道附近襲擊白人〝侵略者″,雖然有了《夏洛特營條約》的保障,但還是沒有幾個白人敢到那裏去冒險,這個事實使特庫姆塞成為當地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酋長和英雄。

  特庫姆塞酋長的反美思想是由許多國仇家恨累積起來的。自1774年至1782年的八年間,他的部落被美國民兵團襲擊和摧毀了五次,傷亡數十人,當美國與英國進行獨立戰爭時,並不認為也不承認自己是美國人的蕭尼族,公開與英國人結成聯盟,對抗美國,以泄私怨,以報國仇。

  在戰爭和刀鋒上長大的特庫姆塞酋長,帶著他哥哥慈斯喀(Cheeseekau)和姐姐特肯瑪皮絲(Tecumapese)兩位最親密的戰友,到處製造事端,襲擊過客,奪取資源、對抗美國。

  特庫姆塞酋長的晚年搬到俄亥俄格倫維爾(Greenville,Ohio)他弟弟坦斯克瓦特瓦那裏定居,坦斯克瓦特瓦是一名著名的酒鬼,每天無酒不歡,也無酒不行,借助他哥哥是特庫姆塞酋長的招牌,到處裝神弄鬼,招搖撞騙,惡名在外,迷惑了許多迷信的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居然得到了〝蕭尼族的先知(The Shawnee Prophet)″的外號,並以其居住地為伊利諾普羅菲茨敦(Prophetstown,Illinois)來紀念之。

  蕭尼族的先知″的所謂教義與現代的原教義派的穆斯林一樣,是封建、落伍、愚蠢和可笑的,他們永遠認為是原來的好,任何現代化的事物都是魔鬼的把戲,拒絕文明和進步,自己劃地為牢,卻嘲笑他人為真神的棄兒。

  坦斯克瓦特瓦最拿手的劇碼是表情嚴肅地宣布,他已經得到真神的通知,美國白人很快就要完蛋了,大家不要慌,等著看熱鬧好了,這種論調,居然得到了一部分壓抑已久的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讚賞。

  並不是每個美洲土著印第安人都相信坦斯克瓦特瓦的胡說八道,蕭尼族的黑蹄酋長就是最反對他的代表,1808年,由於無法解決的矛盾,黑蹄酋長下令驅逐坦斯克瓦特瓦滾出蕭尼族部落,兩派人馬,反目成仇。

  黑蹄酋長的骨子裏亦是反對美國侵略主義的,他曾參加過十幾場的反美反殖民地政府戰爭,但他卻不盲目地反對,他很清楚地看清局麵,如果蕭尼族不盡快地從落伍和封建的困境裏走出來,那麽,不需要美國侵略者來犯,蕭尼族就會自己被時代的潮流衝潰,因此他以後半生的時間來和美國聯邦政府修好,和鼓勵族人學習美國現代化的思想和生活,迎頭趕上,他從來沒有與美國聯邦政府簽訂過任何條約,也沒有出賣過任何的蕭尼族的土地予任何人,但卻影響著蕭尼族去逐漸地融入美國社會,在他於1831年以九十一歲之高齡謝世後,蕭尼族也隨之式微而消失。   

  18113月,為了四位白人移民被當地的美洲土著印第安人謀殺,威廉.哈裏遜州長召喚特庫姆塞酋長到他自己的家裏,好言商量如何善後和避免悲劇再度發生,兩位仇人都戴著假麵具,說著假話。

  特庫姆塞酋長因為自己的〝特庫姆塞聯盟"被大多數的美洲土著印第安人部落所拒絕後,與加拿大英軍的結盟條件尚未談妥,因而撒謊說,他和大多數的美洲土著印第安人部落都願意與美國和平共處,但需要一些時間來解決一些實際性的困難。

  威廉.哈裏遜州長從特庫姆塞酋長態度的突然改變語氣中感覺得一場戰爭已經靜靜地掩至,坐在自己麵前說好話的敵人,顯然是在麻痹自己的警覺。會議後,兩人各自開始加緊備戰。特庫姆塞酋長親自出馬到南方,鼓吹和建立他的〝特庫姆塞聯盟",他借助18111216日的美東破壞了五萬平方裏的威力的超級〝新馬德裏地震(New Madrid earthquake)〞,將之解釋為真神暴怒的象征,和讚成武力對抗美國人的預兆。

  威廉.哈裏遜州長知道戰爭已經無法避免,於是決定發動一場先發製人的攻擊,特庫姆塞酋長不在老家伊利諾普羅菲茨敦的情報使他決定立即采取軍事行動。1811116日下午,他率領著1,040名美國陸軍,從溫森斯出發,出其不意出現在普羅菲茨敦的村前,他派人告訴特庫姆塞酋長的弟弟坦斯克瓦特瓦說,如不投降,就要滅亡。

  坦斯克瓦特瓦被突然出現的大軍壓境嚇得從醉死的夢鄉裏清醒過來,手足失措,偽稱次日開會坐下來談判,威廉.哈裏遜州長假裝允之,安寨村外,暗伏精兵,等待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夜襲。

  次日清晨,毫無軍事經驗的坦斯克瓦特瓦果然帶著七百名美洲土著印第安人戰士,蛇爬進營,意圖偷襲,但被早就準備好了的美國陸軍殺退,兩個時辰之內,數次攻打,依然無法動搖威廉.哈裏遜州長的主力,在犧牲了50名和戰傷了80美洲土著印第安人戰士後,坦斯克瓦特瓦決定撤軍,於是領著全村老少,落荒而逃。

  威廉.哈裏遜州長無視62名美國陸軍被殺、126名重傷的結局,宣布大勝,揮軍入村,下令燒屋,寸草不留。史學家稱這次的軍事衝突為〝提肯努皮戰役(Battle of Tippecanoe)〞。

  普羅菲茨敦是特庫姆塞酋長的指揮總部和用以號召天下的精神聖地,〝提肯努皮戰役"之敗,使他的〝特庫姆塞聯盟"計劃,近乎解體,再也成不了氣候。

  好大喜功而急功近利的威廉.哈裏遜是一位典型的投機政客,花言巧語,招搖撞騙,後來他在1840年出馬競選美國聯邦總統時,不停地拿著〝提肯努皮戰役"來大作文章,他選擇了比他更官僚的約翰.泰勒(John Tyler)為他的競選搭檔,他將〝提肯努皮戰役"編成歌謠,到處吟唱,儼然以屠殺美洲土著印第安人英雄自居,在其競選傳單上印的,不是《哈裏遜與泰勒(Harrison & Tyler)》而是《提肯努皮與泰勒(Tippecanoe and Tyler)》,其沒有檔次和無恥之程度,於此可見。

  事實上〝提肯努皮戰役"過後,特庫姆塞酋長帶領著族人,重返了普羅菲茨敦,在廢墟上再建家園,他依然在那裏發號施令,聯係友朋,繼續組建〝特庫姆塞聯盟",當然,威廉.哈裏遜與他的競選班子是絕口不提此事的。

  國仇兼家恨,使特庫姆塞酋長更加堅定地使用武力來對抗美國聯邦政府,為了獲取更多的軍火和物資,他與英國駐加拿大的英軍越走越近,數次與英軍聯手,突擊美國陸軍。

  英國陸軍意圖將特庫姆塞酋長拉進英國陸軍體係裏,以便更有效地掌控住這位美洲土著印第安人英雄,特授予他〝英國陸軍準將"的軍銜,但是特庫姆塞酋長並沒有興趣充當英國人的傀儡,他唯一的興趣就是組建自己的〝特庫姆塞聯盟",對抗美國的土地侵略,保護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權利,因而拒絕之,並將送來的英國將領軍裝原封歸還。

  1813105日的〝泰晤士戰役"是特庫姆塞酋長一生中最後一次的戰役。在加拿大摩拉維亞鎮(Moraviantown,Canada)的戰場上,特庫姆塞酋長率領著手下500美洲土著印第安人戰士,聯合著英國陸軍亨利.普羅克特少將(Major General Henry Procter)800名陸軍,與威廉.哈裏遜的3,760美國混合軍決戰。

  所謂的美國混合軍,指的是由2,380名民兵、1,000名誌願軍、120名職業軍和260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組合而成的軍事力量。

  亨利.普羅克特少將是一位典型的白臉書生,靠著他父親是英國陸軍名醫的關係在英國陸軍裏飛黃騰達,他的辦事原則就是〝依本子辦事(going by the book)",這個習慣使他成為一位愚蠢不堪而麵目可憎的官僚,被派至加拿大為駐軍統帥前,毫無戰場經驗,又不聽特庫姆塞酋長的意見,導致大敗,全軍投降。

  事後亨利.普羅克特被英國軍法處在加拿大魁北克市依〝缺乏緊急時的正確判斷(deficiency in energy and judgement)"罪名軍事審判,罪名成立後,被革職六個月,並將他的判決書遍傳每一軍營示眾。

  在〝泰晤士戰役"裏,有18名英國軍人被殺、35人重傷,另有33名包括特庫姆塞酋長在內的美洲土著印第安人戰士被殺。美國陸軍徹底大勝,隻犧牲了27名陸軍和重傷了57人。

  特庫姆塞酋長不喜歡用槍,他愛好使用斧頭,他喜歡那種用斧頭砍殺敵人時的快感,但也是這種愛好,使他在與敵人短兵相接時成為自己的致命傷。在〝泰晤士戰役"的衝鋒陷陣中,他正麵碰到了威廉.哈裏遜的主將理查德.門特.約翰遜上校(Colonel Richard Mentor Johnson),兩人並不認識,也未曾打過交道,沙場見麵,純屬意外,徒步戰鬥的特庫姆塞酋長手持鋼斧,直撲騎馬而來的理查德.約翰遜上校,特庫姆塞酋長還沒來得及飛斧砍殺,就被理查德.約翰遜上校的雙槍射倒, 壯烈地犧牲在他的馬下。統帥一死,軍心大亂,不戰而潰,半個時辰內,全數舉手投降。

  1817929日,溫尼瑪酋長代表多特族、塞內加族、德拉瓦族、蕭尼族、波塔沃托米族、渥太華族和齊皮瓦族七個美洲土著印第安人部落,與美國聯邦政府代表密西根美國領土地州長劉易斯.卡斯(Governor Lewis Cass, Michigan Territory)俄亥俄眾議院議長鄧肯.麥克阿瑟(Speaker of the Ohio House of Representative Duncan McArthur)簽訂二十一條雙邊合約,是為美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梅格斯堡條約(Treaty of Fort Meigs)》,或稱《湍流腳條約(Treaty of the Foot of the Rapids)》。

  這份原件依然保存在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梅格斯堡條約》的主要內容有三,第一,將俄亥俄穀(Ohio Valley)的土地,與密西根美國領土地中南方剩餘的美洲土著印第安人部落土地,賣予美國聯邦政府;第二,賣予已經住在該地附近的白人移民;第三,公開拍賣予願意購買該土地的美國白人。

 《格蘭斯維爾條約》、梅格斯堡條約》、溫森斯條約》和古瑟蘭條約》的簽訂,為180331日的俄亥俄成為美國聯邦第十七個州奠定了一條平坦大道,自此美國的實際版圖又增加了44,825平方哩,而在俄亥俄穀附近的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已經是一批沒有土地和主權的二等民族。

  代表美國聯邦政府簽署《梅格斯堡條約》的劉易斯.卡斯來頭非小,他於1782109日在新罕布什爾州埃克塞特市(Exeter,New Hampshire)出生,就讀於埃克塞特學院(Exeter Academy)時,與後來成為米勒德.菲爾莫爾總統(President Millard Filmore)的聯邦國務卿丹尼爾.韋伯斯特(Daniel Webster)成莫逆之交,對他的人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劉易斯.卡斯曆任老師、律師、俄亥俄州議員、俄亥俄州警長、俄亥俄州軍團上校、美國陸軍準將、密西根美國領土地州長、美國戰爭部長、美國派駐法國全權大使、美國聯邦參議員、美國聯邦參議院副議長和美國聯邦國務卿。

  在美國的近代史上,理查德.約翰遜是一位極具爭議性的人物,支持他的人認為他是美國的民權前衛,是反對種族歧視的代表,更是美國民族的英雄,但是反對他的人,尤其是反對他的白人,則謾罵他是白人的叛徒,道德淪喪的偽君子。

  理查德.約翰遜於17801017日在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Louisville,Kentucky)出生,因為在1792年之前,肯塔基是屬於弗吉尼亞的一部分,所以亦有人認為他是弗吉尼亞人。他的父親羅伯特.約翰遜(Robert Johnson)與母親傑邁瑪.蘇格特.約翰遜(Jemima Suggett Johnson)是遷往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地區的第一代移民,在家中十一個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五。

  羅伯特.約翰遜是一位地理測量官,傑邁瑪.蘇格特則是四鄰皆敬的膽色雙全的女英雄。在十七世紀中葉美國邊界地區有一個亦盜亦匪的傳奇人物----西蒙.格狄(Simom Girty),他是出生在美國大陸的純種白人,卻成為采用殘忍的暴力手段來對付美國白人的美洲土著印第安人領袖,成為美國早期恐怖主義的老祖宗。

  有一次,為了達到殺雞儆猴的效果,西蒙.格狄將俘虜回來的一位白人邊界移民----美洲土著印第安人認為是侵略者----用利斧把手腳全砍掉,再在受害者的肚子上灌以豬油,插上木枝,讓其慢慢地燃燒,受害者慘嘶哀號之聲,裏外可聞,使人頭皮發麻。

  西蒙.格狄再將在旁邊目睹全部過程的另外兩位白人邊界移民釋放回去,傳達消息,一時間,再沒有任何白人邊界移民膽敢再遷移到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地區居住。

  西蒙.格狄於1741年在賓夕法尼亞哈利斯堡(Harrisburg,Pennsylvania)出生,從童年時代開始就遭受到一連串的不幸,十歲時,目睹他父親與一位美洲土著印第安人一齊喝酒,在酩酊大醉後,因語言不合而發生口角,那位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從腰間抽出利斧,把他父親的腦袋劈成了兩段。

  西蒙.格狄的母親帶著他和兩位弟弟改嫁,但是厄運並沒有離開這個飽受詛咒的家庭。在他十五歲那年,全村又被德拉瓦族美洲土著印第安人襲擊,他的繼父被德拉瓦族美洲土著印第安人按倒在地,以匕首割掉頭皮後殘殺致死,他的母親和三位弟弟被俘虜為德拉瓦族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奴隸,他自己則被賣予塞內加族。

  在塞內加族內,西蒙.格狄並沒有吃苦受罪,他被酋長收為養子,待之如家人,三年後允許他離開時,從小就從來沒有享受過溫暖和溫情的西蒙.格狄,不但已經習慣了那種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生活,還割舍不掉來自老酋長的關愛和溫情。

  返回賓夕法尼亞哈利斯堡後,因為西蒙.格狄能說一口流暢的塞內加族土語,他從事美國白人與美洲土著印第安人貿易的翻譯工作,並於1778年參軍,希望能在新環境裏有所突破,可是越是待在美國軍隊裏越覺得是人生的錯誤,因為他每天思念的,是塞內加族人的溫情和關懷。

  西蒙.格狄毅然出走,獨自前往底特律,在那裏,遇見了失散多年的兩位弟弟喬治和詹姆斯,三人同是在美洲土著印第安人文化下成長,同是認同自己就是美洲土著印第安人文化的一部分,於是一齊返回他們夢寐以求的故鄉----底特律的塞內加族部落生活。

  自此以後,西蒙.格狄改穿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衣服,說塞內加族語言,生活亦是塞內加化,他開始討厭美國白人的侵略和擴張,久而久之,認為采取暴力行動來保護他自己族人的權利是一件理所當然的責任和義務,西蒙.格狄成為底特律的塞內加族部落的自然領袖。  

  西蒙.格狄率領著美洲土著印第安人襲擊美國陸軍和邊界移民數十次,從沒失手,1782年,英國殖民地政府懸賞八百美元,收買西蒙.格狄的腦袋,可是沒有幾個白人膽敢為了獎金而去招惹這位使人聞風喪膽的〝美國曆史上第一惡棍"

  1796年,英國人從底特律撤軍,西蒙.格狄亦撤至加拿大安大略阿默斯特堡(Amherstburg,Ontario,Canada),在那裏的一間農場裏安度餘年,由於風濕和眼疾的困擾,在1816218日謝世時,已是一位七十七歲的行動不便、眼睛全瞎的老人。

  西蒙.格狄的動亂為理查德.約翰遜的母親造就了成為時代女英雄的條件。17828月,西蒙.格狄又率領著數百名驃悍的美洲土著印第安人戰士,包圍了正逢理查德.約翰遜全家在內的布賴恩站(Bryans Station),村內的人發現裏麵沒有水源,這個壞消息使大家意識到;除非有人出去挑水,不然大家則會渴死在站內,問題是在那種危險的環境下,誰敢冒著生命的危險出去挑水!

  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傑邁瑪.蘇格特挺身而出,她冒著被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奸殺的風險,自願出去執行挑水回來的任務,這個勇敢的舉動,使所有的白人男子為之汗顏,但又找不到解決之道,隻得任由她出去了。

  次日早上,太陽剛出來,傑邁瑪.蘇格特領著數位婦女,拿著水桶前往溪邊取水,並安全地回來,由於美洲土著印第安人摸不清村內的實情,不敢貿然動手,燒了幾間房子,幸好有水救火,得免於難。

  中午時刻,來自肯塔基勒星頓(Lexington,Kentucky)的救兵來到,美洲土著印第安人不願交戰而撤兵,危機解除,自此傑邁瑪.蘇格特成為受人敬重的女豪傑、女英雄。

  理查德.約翰遜沒有接受過太多的正規教育,他的自傳說自己從十五歲時才開始上學,但好學不倦,靠著自修而進入肯塔基勒星頓特蘭西瓦尼亞大學(Transylvania University,Lexington, Kentucky),1799年師從肯塔基州勒星頓市特蘭西瓦尼亞大學第一位法律係教授喬治.尼古拉斯(Professor George Nicholas)學習法律,並於1802年成為肯塔基的執業律師。

  理查德.約翰遜是一位充滿了社會熱情的年輕人,他經手辦理的案件,多為免費的義務服務,尤其是對於窮人對抗富人的不義案件,他是全力以赴的。他與兄弟們的合作生意極佳,為他的經濟條件提供了無後顧之憂,他自己的家裏,經常收留著一些傷殘的退伍軍人、寡婦和孤兒,善名遠播。

  在他的好友亨利.老克萊(Henry Clay,Sr.)的鼓動下,於美國宣布與英國開戰的〝1812年戰爭(War of 1812)"前,理查德.約翰遜被委任為美國陸軍少校,並被派往加拿大,協助威廉.哈裏遜對抗英國人,1813105日的〝泰晤士戰役″,誤打正著,使特庫姆塞酋長成為了他的槍底遊魂而名揚天下。

  理查德.約翰遜曆任肯塔基州議會眾議院議員、美國聯邦國會眾議員、美國聯邦國會參議員,1836年,美國民主黨提名他與時任安德魯,傑克遜總統的副總統馬丁.範布倫(Martin Van Buren)搭檔,出馬競選下任美國聯邦正副總統。

  在〝約翰遜上校殺掉特庫姆塞酋長(Rumpsey Dumpsey,Rumpsey Dumpsey,Colonel Johnson killed Tecumseh)"的順口溜口號的宣傳下,一度聲勢如虹,但在弗吉尼亞州的代表票缺席下,理查德.約翰遜的美國聯邦副總統美夢,幾乎泡湯,幾經周折,才被美國聯邦國會根據《美國聯邦第十二條修正案》而推選為美國聯邦第九任副總統。

  四年後,美國民主黨卻因為他與黑人女奴朱麗亞.(Julia Chinn)成為〝事實妻子(common law wife)"而拒絕再度提名他連任,馬丁.範布倫隻得在沒有競選搭檔的情況下繼續競選,結果被威廉.哈裏遜擊敗,趕出了白宮。

  在美國舊的傳統裏,拿著黑人女奴隸作為發泄性欲工具的政客,從美國總統到國會議員,比比皆是,已經是一種公開的秘密。但理查德.約翰遜的情況卻與其他偽善的政客不同,因為美國的法律不允許異族通婚,他就公開承認朱麗亞.欽就是他的〝事實妻子",這個事實,使他在1829年連任美國聯邦參議員失敗,1840年又因同一理由,失去美國聯邦副總統的提名機會,離開了美國聯邦副總統的位置後,又是由於同一原因,逢選必敗,最後終於在1850年勉強選進了肯塔基州議會眾議院議員,然而就算是如此的地方小代表,他也沒有做下去的機會:在18501119日那天,在他上任後的兩個星期,忽然因中風而去世,得年七十歲。

  一個沒有浪漫的國家是一個枯燥的國家,一個不懂愛情的民族是一個乏味的民族,愛情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浪漫是一個國家的升華。理查德.約翰遜不愛江山愛美人,為了紅顏知己而斷送了大好前程,他沒使美國民族在愛情浪漫史上缺席。

  理查德.約翰遜曾在年輕時定過婚,但他強勢的母親嫌棄對方家境清貧而極力反對,並強迫他取消了婚約,他的父親去世後,遺留下包括朱麗亞.欽等奴隸在內的遺產予他,為了報複他母親對他婚姻的幹涉,於是就和朱麗亞.欽公開地生活在一起,日久生情,理查德.約翰遜深愛著這位為他育有兩個女兒的女奴隸。

  由於朱麗亞.欽是一位擁有八分之一黑人血統的黑白混血兒,在當時封建的美國法律來說她就是〝黑鬼″,而美國法律是不允許一位白人和黑人登記為夫妻的,因此理查德.約翰遜就采用〝事實婚姻″的態度,公開承認朱麗亞.欽就是他的妻子。

  引起社會爭議的理查德.約翰遜愛情故事並沒有結束。1833年夏天,朱麗亞.欽突然因感染霍亂而謝世,但她的屍骨未寒,墳土尚濕,理查德.約翰遜又勾搭上自己另一位女黑奴,可是這位女黑奴非但不愛他,還有男友,在無法繼續忍受理查德.約翰遜的高壓生活下,突然與男友逃跑出走,盛怒之下,理查德.約翰遜將她抓了回來,以賤價賣掉來泄憤。問題的症結並不是理查德.約翰遜是否有權把這個女奴隸當買賣貨品,而是在將她賣掉後,又迫不及待地和她的妹妹住在一起了。

  理查德.約翰遜極度的疼愛他與朱麗亞.欽育有的兩個女兒,大女兒艾德琳..約翰遜(Adaline Chinn Johnson)和小女兒伊莫金..約翰遜(Imogene Chinn Johnson)全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兩人在長大後全嫁與白人為妻,艾德琳.約翰遜沒有子女,1836年早逝,理查德.約翰遜沒有立下遺囑,在他於18501119日以七十之年齡病逝肯塔基州法蘭克堡縣(Frankfort,Kentucky)後,當地法庭以他〝沒有活著的寡婦、孩子、父親和母親″為理由,居然硬將他的財產分給了他的兩個兄弟,公開藐視人民權利的種族歧視之為害,一至於此。

  特庫姆塞酋長從來沒有承認過自己是美國人,甚至於終生都在反對和對抗美國人,然而他頂天立地的英雄氣概卻征服了美國人民。隨著時光的消逝和美國人民民權意識的抬頭,美國人民越來越正麵評價和肯定特庫姆塞酋長的曆史地位。

  位於馬裏蘭州首府安納波利斯的美國海軍學院(United States Naval Academy,Annapolis,Maryland)的庭院前,即樹有一特庫姆塞酋長的朔相為紀念。美國海軍於1863年、1945年、1964年和1975年共有四艏戰艦以特庫姆塞酋長來命名。

  加拿大海軍亦有一艏戰艦是以特庫姆塞酋長為命名,加拿大政府並將特庫姆塞酋長排位為〝第三十七位最偉大的加拿大人″。

  印第安納州提肯努皮縣法院(Tippecanoe County Courthouse,Indiana)建築物的三角頂上,雕有三位人物,其中的一位就是特庫姆塞酋長。加拿大的安大略省、美國的堪薩斯州、密西根州、密蘇裏州、內布拉斯加州與俄克拉何馬州,都有以特庫姆塞酋長為命名的城鎮。

  美國南北戰爭名將威廉.特庫姆塞.謝爾曼將軍(General William Tecumseh Sherman)和拿破侖.傑克遜.特庫姆塞.戴那將軍(General Napoleon Jackson Tecumseh Dana)都是以特庫姆塞酋長為名字。

  這一係列的事實說明了一個現象:美國民族是一個崇拜英雄鄙視奴才的優秀民族,任何歌頌暴政和為獨裁政權粉飾太平的人,在這塊美麗的大地上是沒有市場的。(待續)

 

 

20111214日 高勝寒 在 美國華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