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高博客

高勝寒先生歡迎閣下來到氣勢磅礴、壯吞河山的〝高勝寒博客〞!夾豪霸之筆,寫絕代文章!歡迎指正!歡迎討論!
個人資料
正文

如果這要槍斃的話我會帶上我的十字架

(2011-06-05 15:37:23) 下一個
瑟穀德.馬歇爾與美國近代民權運動發展史(50)



   張伯苓是天津人,他於187645日在天津出生,於1951223日在天津去世,享年七十五歲。

   張伯苓出生在清朝開始垮台的那一年,他本來是北洋艦隊的實習軍官,北洋艦隊在第一次中日戰爭中全軍盡沒後,他轉到上海聖約翰大學(Saint Johns University)讀書,畢業後,任教於天津數間中學,並於1904年在天津開創南開中學。張伯苓於1917年赴美,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師承 約翰.杜威,攻讀哲學和教育。

   畢業返國後,張伯苓立誌在中國教英育才,發誓將中國人是〝東亞病夫〞的恥辱外號洗滌幹淨。他於1919年在天津創辦南開大學,聲名大振,南開大學的分校繼續不停地向著全中國發展。1936年,張伯苓在重慶開辦南開中學。193777日盧溝橋事變,中日開戰,張伯苓將南開係統全搬到湖南長沙,繼續他的教育使命。

   1938年,隨著中日戰爭的擴大,張伯苓又將南開係統搬移到更遠的雲南昆明。他將南開係統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聯盟,共創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5年日本戰敗後,張伯苓將南開大學搬回天津,自此以教育中國英才為終身職責。

   陶行知於18911018日在中國安徽省縣出生,出生時的名字叫做〝陶知行〞,1934年七月,有感於平民教育之舉步維艱,自我改名為〝陶行知〞。

   1914年在金陵大學畢業後,陶行知赴美國伊利諾斯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和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教育學,他的教授就是約翰.杜威

   這個留學經驗,導致陶行知終生奉獻在中國的平民教育上,他最著名的教育方式是〝小老師〞製度。他的理論很簡單,中國的教育太落伍了,必須要盡快地普及化,在國民黨政府對老百姓的普及教育毫無興趣的態度下,他隻得以個人的力量來推動之。

   所謂小老師製度,就是讓小孩子在學校學到知識後,回家傳授給鄰居和朋友,再讓這些人傳授給他人而達到教育人民之目的,陶行知稱這種製度為〝即知即傳教育〞。

   五四運動後,陶行知創辦曉莊師範,但在1930年四月被蔣介石和國民黨以〝勾結叛逆,陰謀不軌〞為理由,查封曉莊師範,並發布對陶行知的全國通緝令,陶行知被逼亡命日本。

   陶行知自此與國民黨交惡,並開始靠攏中國共產黨,與毛澤東、沈鈞儒、章乃器、鄒韜奮等人公開眉來眼去,隔江唱和。1932年返國後,陶行知成立山海工學團、晨更工學團和勞工幼兒團等即學即傳小老師組織。1934年出任《生活教育》主編,鼓吹普及平民教育。

   1939年七月,陶行知在四川重慶古聖創辦育才學校,培養中國的天才兒童特殊教育。1945年開始出任中國共產黨外圍組織中國民主同盟常委兼教育委員會主席。1946年在四川重慶創辦社會大學,將中國的平民教育推向更高層次。

   在蔣介石派特務將聞一多和李公樸暗殺後,陶行知在他人生最後的一百天內,一連做了超過一百場演講,公開挑戰蔣介石的權威。陶行知聲稱自己是蔣介石暗殺政敵黑名單上的第三名目標,〝我隨時等待著第三槍!〞,此舉把偽裝成民主大王的蔣介石搞得灰頭灰臉,遂加倍恨之。

   1946725日,陶行知還來不及等到蔣介石特務的第三槍,就因腦溢血遽然去世,享年五十五歲。陶行知的名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做是孫子〞等,都是一些流傳千古的名句。

   陶行知死後,中國共產黨頭子周恩來向中共黨中央發出匯報說:〝十多年來,陶行知先生一直跟著毛澤東同誌為代表的黨的正確路線走,是一個無保留追隨黨的黨外布爾會維克。〞

   陶行知是一位中國傳統的知識分子,他用一生之力來追求中國人民的民主與自由,甚至於不惜用他自己的性命來做賭注。可是他死了六十五年了,陶子地下有知,假如他看到目前的中國民主製度被中國共產黨搞成這副非驢非馬的樣子,他能不後悔嗎?他能不自歎看走了眼嗎?

   約翰.杜威是美國二十世紀最具典型的知識分子,他集作家、教育家、哲學家、行為心理學家(behaviorist psychology)、人文主義、經驗主義(empiricism)、人道主義(humanism)、自然主義(naturalism)、文脈主義(contextualism)和前進哲學家(progressive philosophy)於一身。

   約翰.杜威更是著作等身,他在一百四十種雜誌上發表過七百多篇論文,出版了四十餘本書。他的自由思想使他堅定地反對共產黨,他的人文思想使他厭惡種族不平等,他的前衛思想使他同情非洲裔美國人,他的前進哲學使他義無反顧地支持成立全國有色人種進步協會。全國有色人種進步協會也因為有了約翰.杜威這位美國當代哲學大師的道義支持而更顯得具有正麵形象。

   約翰.杜威思想的影響是跨越國界的,他的自由思想和前衛哲學在日本和中國產生了劃時代的影響,目前在台灣掌權的新一代領導人,幾乎無一不受約翰.杜威思想的影響。

   約翰.霍爾姆是美國基督教流派唯一神派社區教堂(Unitarian Community Church)的牧師,也是美國早期的和平主義者(Pacifist)。他於18791129日在美國賓夕凡尼亞州費城出生。

   約翰.霍爾姆1902年畢業於哈佛大學後,繼續在哈佛神學院(Harvard Divinity School)攻讀神學,兩年後畢業,成為全職基督教傳教士。

   在一般的美國人來說,約翰.霍爾姆是個異端,是個叛徒,是個不愛國家的反動分子。他的反戰思想成為美國後代反戰分子的精神典範。

   191743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這位被美國曆史學家譽為〝美國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牧師之一〞公開發表反戰宣言說: 

   〝當敵意發生時,普遍的人民都會認為忠心的公民應該責無旁貸地武裝起來捍衛國家:拿起武器去屠殺敵人。如果我謙恭而遺憾地告訴你說我無法做到那樣而且不會那樣做的話,你是否會有所理解?

   所以當他們號召自願軍時,我拒絕理睬之。如果他們是為了軍事的理由而對公民兵時,我會拒絕登記之。如果強行募兵製度執行時,我會拒絕為它服務。

   如果這樣做是要罰款的話,我會付款。如果這樣做意味著要坐牢的話,我會坦然地走進監獄。如果這樣做是要槍斃的話,我會帶上我的十字架。

   沒有總統或州長,沒有國家或州法可以說服我為了不要名譽、信仰、自由與生命而強逼我去幹那些殺人的勾當,在這件事情上,我是絕對不會有所妥協的。

   我可能是愚蠢、錯誤、熱,我也不會回避指控,但是我不會違背自己的靈魂。因此我今天就站在這裏,真神幫助我,使我不要去幹那些勾當。

   隻要我還是你們的牧師,這間教堂就不會對任何的軍事征召作出任何回應。其它的講道壇可能會為軍事征召宣傳,我的講道壇絕不如此。

   其它教區的教堂可能改為練兵營或打靶場,我這間教堂絕對不會。其它的神職人員可能為戰事祈求我們的軍隊勝利,我絕對不會。 

   不論是在這間教堂裏還是在全美國各地,德國人依然是真神家庭裏的子女,不可以對他們有任何怨恨的語言,也不可以對他們有任何魔鬼式的企圖。

   戰爭或如強風吹響懸崖上的青崗石,霎時即過。隻要我還是你們的牧師,在大家都是唯一真神的禮拜者的前提下,所有人類都應該是神聖兄弟關係,豈可允許在這個地球上妄流一滴血?

   約翰.霍爾姆的大愛與仁慈,除了表現在反對戰爭與屠殺外,還表現在反對人類種族岐視上。1909年全國有色人種進步協會創辦之初,他是主將之一。

   約翰.霍爾姆斯的大愛,使全國有色人種進步協會的同仁們勇氣加強,信心百倍,使他們敢挑戰艱難,挑戰未來,挑戰世人認為是不可能的任務。  

   1920年,約翰.霍爾姆更主動地組織美國人權聯盟(American Civil Rights Union),全力推動美國人權事務。1961年,約翰.霍爾姆的人道努力得到了認可,他是這一年印度甘地和平獎(Gandhi Peace Award)得主,實至名歸,公道自在人心。   

   約翰.霍爾姆與妻子馬德.(Madeleine Baker)育有兩個孩子,羅.霍爾姆(Roger Holmes)和弗朗西.霍爾姆(Frances Holmes)

   約翰.霍爾姆1907年至1949年主持紐約社區教堂(Community Church of New York)長達四十二年之久,加上他在唯一神派社區教堂的事間,共達五十七年之久。196443日,約翰.霍爾姆在紐約去世,享年八十五歲。

   在眾多的全國有色人種進步協會創辦人之中,詹金斯.是唯一不在美國出生的人物。詹金斯.18431114日在英國威爾士西部的卡德根郡林德術市(Llandysul,Cardiganshire)出生。

   詹金斯.的父親理查.勞埃德.(Richard Lloyd Jones)是一位自食其力的農夫,他除了在農地裏幹活外,還會製作各類的帽子賺外快。他的母親叫作瑪.托馬.詹姆(Mary Thomas James),他在十個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七。

   卡德根郡是英國唯一神教派的根據地和大本營,在詹金斯.老家方圓三十裏之內就有十二家唯一神教派教堂,詹金斯.的十個叔伯中,有九位是當地唯一神教派教堂牧師,可謂宗教世家也。  

   1844年,年齡還不到一歲的詹金斯.隨著家人移民美國,定居於威斯康辛州艾辛尼亞市(Ixonia,Wisconsin)理查.是一位極具個性的英國唯一神教派信徒,在這片新土地上,雖然參加了當地的基督教教堂,但他的那些英國唯一神教派理論,卻使教友們吃不消,時間久了,終於導致大家聯合了教堂的牧師對他群起而攻之,要求他辭去教堂會員的資格。
 

   理查
.對此並不買賬,堅決反對這種毫無道理的宗教壓逼,事情鬧到了宗教法庭,結果理查.在宗教法庭上取得了徹底的勝利。就在大家無可奈何時,理查.突然領著全家宣布脫離教堂,調頭而去,獨自在外按照英國唯一神教派的方法禮拜他的上帝。這件事給予詹金斯.一個很重要的人生經驗,使他知道了如何堅持自己認為是正確的意見。 

   1862年,美國南北戰爭爆發,年方十九歲的詹金斯.毅然參加了美國南方叛亂的盟邦美國,在威斯康辛州誌願軍第六炮兵連充任士兵,前後參與了十一次戰鬥,在一次的戰鬥中腳部受到了重傷,自此終其餘生,需要靠著拐杖走路。

   在這些親身血淚經曆中,詹金斯.得到了他一生最大的啟示:戰爭不是解決矛盾的唯一手段,因為戰爭解決不了所有的問題,自此,他成為一個虔誠的和平主義者。

   從軍隊退伍歸來後,詹金斯
.
立誌要成為一位傳教士。1866年,他前往賓夕凡尼亞州麥德維爾市麥德維爾神學院(Meadville Theological SchoolMeadville,Pennsylvania)攻讀神學係。

  1870年畢業時,詹金斯.並不是空手離開麥德維爾神學院的,他除了拿到畢業文憑外,還帶著他老師弗雷德裏.惠德克帕教授(Profesor Frederic Huidekoper)的私人秘書.夏綠.巴勃(Susan Charlotte Barber)回家為妻子。

   兩人育有一女一子,
.勞埃德.(Mary Lloyd Jones)理查.勞埃德.(Richard Lloyd Jones)。婚後他開始了傳教生涯。他曾經試圖著在固定的教堂裏傳教而穩定住自己,可是他發現自己並不合適這種生活,於是開始了旅行傳教的新生活,他的足跡,遍布美國各州與英、法、德歐洲諸國。

   在他擔任西部唯一神派教會(Western Unitarian Conference)牧師時,於九年之內,旅行十二萬兩千三百七十裏路,布道一千三百七十場。在布道過程中,詹金斯.發現種族和性別問題是美國社會的必然之惡,是美國人民走向文明的絆腳石,於是大力鼓吹種族和性別平等,他主張基督教應該允許女性出任牧師,更公開支持成立全國有色人種進步協會,為非洲裔美國人的民權奮鬥。   

   如果說瑟穀德.馬歇爾是美國曆史上摧毀美國教育係統裏種族歧視的先鋒的話,那麽,哈麗奧.布拉就是美國曆史上打破女性被排斥於政治係統之外的大將。   

   美國聯邦國會於1920年通過了《美國聯邦憲法第十九條修正案》,賦予美國婦女投票與選舉權在內的平等權利。促成這條憲法修正案的動力是來自於美國社會上四麵八方的遊行示威民意壓力,而這些壓力的製造者之一,就是哈麗奧.布拉  

   哈麗奧.布拉出身於政治世家,當她於1856120日在紐約州塞內卡佛斯市(Seneca Falls,New York)出生時,她的母親伊莉莎.棋迪.斯坦頓(Elizabeth Cady Stanton)是美國鼎鼎大名的婦女權利運動大將,她的父親亨.布魯斯(Henry Brewster)亦是一位極富盛名的社會運動先鋒。

   哈麗奧.布拉在家中五男二女中排行老六。亨.布魯斯特和伊莉莎.斯坦頓用一種特殊的家庭教育方式來栽培自己的子女,從孩子們幼童時開始就注重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和理性判斷是非,從不允許他們人雲亦雲,學習跟風。

   哈麗奧
.布拉婚後育有兩個子女,次女海.斯坦頓.布拉(Helen Stanton Blatch)不幸於四歲時病逝,長女娜.斯坦頓.布拉(Nora Stanton Blatch)是一位出類拔萃的美國女權運動大將,她不但繼承了家族兩代的女權運動,還在1905年畢業於康奈爾大學土木工程係(Cornell University),成為美國第一位取得土木工程係學位的女性。

   哈麗奧.布拉的確是位言行不同尋常的時代女性,她不顧世俗的眼光,於1907年下嫁美國最具爭議性的發明家李..弗列斯特(Lee De Forest)為第二任妻子。  

   .弗列斯特是美國近代史上最偉大的發明家之一,有美國〝電力真空管之父〞的雅號,他在美國和世界各地擁有超過一百八十項專利。

   李.弗列斯特是一位才華四射的科學家,他最著名的發明,除了真空管外,就是將美國的電影從無聲變成有聲,這種革命性的發明,使美國人成為世界上第一批享受到電影聽覺的民族。

   這個發明,也使他成為美國好萊(Hollywood)大亨,他的第四任妻子就是好萊塢默片時代豔星.牟斯丘尼(Marie Mosquini)

 哈麗奧.布拉和李.弗列斯特結婚三年光景,就發生了無法協調的個性矛盾,她不願生活在李.弗列斯特的巨大陰影下,雖然有孕在身,但一點也沒有影響她離婚的決定,1911年她毅然結束這段不幸的婚姻。  

   哈麗奧.布拉的政治家族背景使她從小就獨立特行,不受世俗規律約束。在她家中經常出入的先鋒人物有威廉.勞埃.格裏遜(William Lloyd Garrison)、蘇.布勞內.安東(Susan Brownell Anthony)索傑.楚斯(Sojourner Truth)和溫德.菲利普(Wendell Phillips)等人,潛移默化,對少女時代的哈麗奧.布拉的成長個性,有著無與倫比的影響。    

   1878年,哈麗奧.布拉畢業於華沙大學(Vassar College)數學係後,轉至波士講演術學院(Boston School for Oratory)深造。1880年,哈麗奧.布拉到德國出任英語家庭教師兩年。

   1881年底返回美國的客船上,她遇到了英國商人威廉.亨利.小布拉(William Henry Blatch,Jr.),二人熱戀兩年後,於1882115日在倫敦唯一神派教會(Unitarian Little Portland Street in London)結婚。由該教會的威廉.亨利.禪寧牧師(Reverend William Henry Channing)主持婚禮,哈麗奧.布拉自此定居倫敦郊區巴盛圖克市(Basingtoke)長達二十餘年。

   在英國倫敦的二十餘年裏,哈麗奧.布拉積極參與了倫敦的婦女本地政府社會(Womans Local Government Society),費協會(Fabian Society),婦女公民(Womans Franchise League)等的女權運動組織,使她的世界觀為此大改,尤其是在婦女公民盟中,使她學到了許多政治鬥爭技巧,為她日後在美國的大展拳腳奠定了基礎。    

   1881年,哈麗奧.布拉與她的母親及蘇.布勞內.安東尼三人共同編輯《婦女投票權利史(History of Woman Suffrage),並獨力承擔了第二卷的工作。在工作過程中,她看到了美國婦女地位的不平等,使她產生了如何突破這種不公不義的封建現狀的想法,這個想法使她決定返回美國本土進行實際鬥爭。

   1902年,剛回紐約的哈麗奧.布拉為了振奮美國婦女權利運動,她立即參加了婦女貿易團結聯盟(Womans Trade Union League)的領導階層。1907年,哈麗奧.布拉號召了兩萬名紐約市的工作婦女,成立了聲勢浩大的婦女政治聯盟(Womans political Union),在哈麗奧.布拉的策劃下,她於191019日在紐約發動了一次驚天動地的壯大婦女示威大遊行。   

   尤其是1912年的第二次婦女示威大遊行,根據《紐約論壇(New York Tribune)》的現場報道說,是次婦女示威大遊行,共有二萬名紐約婦女參加,但有八萬名紐約市民夾道鼓掌歡呼。

   十萬人的怒吼,十萬人的民意,使紐約州議會不得不麵對現實來改良對婦女這種不公平的性別歧視,1917年,紐約州議會通過了《紐約州婦女權利修改法案(New York Suffrage Amendment),將紐約婦女排斥於政治大門之外的法律送進曆史去。

   1918年,哈麗奧.布拉出版了她的第一本書《動員起來婦女的力量(Mobilizing Woman Power),使她開始名揚四海。1920年,哈麗奧.布拉又出版了第二本書《一個婦女的觀點—--到和平之路(A Womans Point of View,Some Roads to Peace),清楚地說明她對戰爭的看法,她在書裏說:

   〝我之所以反對戰爭,不是因為戰爭的榮譽性,不是因為戰爭需要性別精力性,不是因為戰爭可使經濟破產,不是因為戰爭是由男性與病毒所支配,而是因為戰爭根本不管用,根本就是愚蠢,也解決不了任何事。〞  
 

   在
哈麗奧.布拉和戰友們的努力下,美國聯邦國會於1920年通過了保護美國婦女權利的《美國聯邦憲法第十九條修正案》,哈麗奧.布拉並沒有因此而滿意,她馬不停蹄地繼續將她的視線放到美國黑白種族歧視的戰場上,大力支持全國有色人種進步協會的成立,朝著更偉大的目標前進。  

   1939年,哈麗奧.布拉因為臀折,無法行走,隻得搬進位於康乃狄格州格林威治市(Greenwich,Connecticut)的一家養老院休養。

   1940年,哈麗奧.布拉奇出版了自己的回憶錄《挑戰的年代(Challenging Years),可是她還來不及慶祝,就在同年的1120日,乘鶴西歸,享年八十四歲。

   哈麗奧.布拉是一位眼光遠大的劃時代女性,她的事跡,在美國民間不斷地流傳,後代人也沒有忘記這位美國近代民權運動史上的先鋒,她的手跡和文件,被美國首都國會圖書館與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有係統地收藏,為曆史留下完整的記錄。

   近年來由美國女作家菲麗斯.艾克赫斯(Phyllis Eckhuas)寫的《女權運動者的女祖先(Feminist Foremother)》,讚譽哈麗奧.布拉為美國女權運動的女祖先之一。  

   1995年,位於田納西納什維範德比爾特大學曆史係馬喬.斯普魯伊.威勒.範德比爾特教授(Professor Marjorie Spruill Wheeler Vandebilt,University,Nashville,Tennessee)出版的《一個婦女,一個聲音:婦女投票權運動的新發現(One Woman,One Voice:Redicovering the Woman Suffrage Movement)》中,對哈麗奧.布拉持著正麵而肯定的看法。   

   1997年,美國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加州大學曆史係教授埃.卡羅.杜保伊斯博士的哈麗奧.布拉與婦女投票權之勝利(Harriot Stanton Blatch and the Winning of Woman Suffrage)》,亦對哈麗奧.布拉的努力倍加欽佩與肯定。    

   英國的《大英百科全書》和美國的《美國國家名人傳(American National Biography)》都有收藏哈麗奧.布拉的曆史材料。   

   美國的婦女投票權利運動源遠流長,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國建國初期的時代。當時第二位總統約翰.亞當斯的妻子阿比蓋.史密.亞當(Abigail Smith Adams)寫信給她的丈夫,提醒他在設計新的美國法律時,〝不要忘記婦女們〞,約翰.亞當斯回信說,他會〝為女性的子而對抗專製政(despotism of the petticoat)〞。

 1777年,美國女權運動進入曆史上的冰河時期,這一年,紐約州議會通過議案,不允許女性擁有投票權,推倒了骨牌反應的第一張骨牌。

   1780年,馬薩諸塞州州議會跟進,亦通過了與紐約州類似的反動議案,剝奪了女性的投票權利。四年後,新罕布什爾(New Hampshire)州議會亦於1784年度的州議會上通過反女性法案。

   1787年是美國女權運動的崩潰之年。這一年的美國聯邦憲法會議上,通過了將女性投票權問題的主權,交予各聯邦各州議會自行處理之。

   一夜之間,整個美國大陸,除了新澤西(New Jersey)外,全部淪陷,無一幸免。可是連這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局麵也維持不了幾年,1807年,新澤西州州議會〝順應潮流〞,也頂不住民間反動勢力的壓力,通過了反女性歧視法案,將美國大陸上最後一塊淨土汙染掉。

   自此以後,直到美國聯邦國會於1920年通過了《美國聯邦憲法第十九條修正案》為止的一百一十三年間,在女權運動方麵的不光彩記錄,美國再也沒有什麽值得說嘴的了。

   美國婦女雖然到處被性別歧視,但在重大的民權運動裏是不缺席的,比如1836年美國的反對奴隸製度運動, 就看到了婦女參與的身影。

   1836年,美國女性平等運動女將安吉莉.艾米.格裏姆(Angelina Emily Grimke)就在美國南方到處公開演講,鼓吹女性的平等權利,這種叛逆行為,震驚了整個美國社會。

 研究美國近代民權運動發展史的人,一定會理留意這位美國南方奇女子。安吉莉.格裏姆克是美國曆史上第一位膽敢站在大庭廣眾之前,公開向不人道的奴隸製度挑戰的第一位美國白人婦女。

   這種被封建的美國南方白人認為是叛逆行為的舉動,震驚全國,導致安吉莉.格裏姆克被南卡羅萊納州州政府下令通緝歸案,逼使她不得不遠遁紐約避禍。

   安吉莉.格裏姆克於1805220日在美國南卡羅萊納查爾斯頓市(Charleston,South Carolina)出生於顯赫的社會名流家族裏,父親約翰.福茨勞德.格裏姆(John Fauchraud Grimke)是一位有著貴族氣派美國聖公會教徒法官(Aristocratic Episcopalian judge),在南卡羅萊納查爾斯頓市擁有大片的莊園,蓄有數十位非洲黑人奴隸,曾經參加過美國獨立戰爭,退伍後返回學校修讀法律,成為南卡羅萊納查爾斯頓市著名律師。   

   安吉莉.格裏姆克的母親.史密(Mary Smith),也是美國南卡羅萊納查爾斯頓市的望族,她的祖父蘭德格拉.托馬.史密(Landgrave Thomas Smith),是殖民地時代美國南卡羅萊納州的州長,自己也在南卡羅萊納查爾斯頓市擁有六百五十畝的莊園,和一百多名的非洲黑人奴隸。

 安吉莉.格裏姆克有個小名叫做(Nina),她有十二位兄弟姐妹,她排行老幺,由於是家中老幺的關係,深得十二位哥姐們的疼愛。在眾多的哥姐們中,她與比自己年長十三歲的大姐姐..格裏姆(Sarah Moore Grimke)特別的要好。 

   安吉莉.格裏姆克出生後,長得嬌俏可愛,.格裏姆克抱在懷裏,愛護備至,不忍放手,遂要求雙親答應自己成為安吉莉.格裏姆克的幹媽(godmother),約翰.格裏姆克和.史密斯覺得這樣很好,當場允之。自此.格裏姆克終其餘生與安吉莉.格裏姆克同甘共苦,誓不分離,姐妹情深,以至於此。    

   .史密斯是一位極端保守而自視甚高的人,她不允許她的子女在高等社交圈子之外的人交往,而且必須按時到聖公會教堂禮拜上帝。安吉莉.格裏姆克的獨立特行個性,自小就表現出來。

   安吉莉.格裏姆克十三歲那年,她的雙親在聖公會教堂安排好了她的加入聖公會教堂會員的儀式,可是在牧師要她跟著朗讀一段她並不同意的誓詞時,她立即嚴肅地拒絕之,言罷,掉頭而去,使全教堂在觀禮的信徒們,驚訝得合不起嘴巴來。  

   為了表示不與聖公會教堂的牧師們妥協,安吉莉.格裏姆克幹脆在1826年四月,另外加入當地的一間長老會教堂(Presbyterian Church),繼續禮拜她心中的上帝。

   在
南卡羅萊納查爾斯頓市長老會教堂裏,她遇到了威廉.麥克道爾牧師(Reverend William McDowell)。威廉.麥克道爾牧師是一位虔誠的長老會基督教牧師,始終堅定地反對奴隸製度,他認為奴隸製度是一種既不人道又反基督精神的殘忍行為,這種思想啟發了安吉莉.格裏姆克內心的人道主義和民權思想。

  安吉莉.格裏姆克第一個使大家驚訝的動作是她主動替自己家裏的非洲黑人奴隸們提供周日禮拜服務,在她鄰居們認為她是在自我作賤自貶身價的同時,她在1829年的一次禮拜講道時,要求這間教堂裏的奴隸主會員們站出來譴責萬惡的奴隸製度,遭到全體會員們的齊聲反對。 

   這件事使安吉莉.格裏姆克看穿了這批所謂滿嘴仁義道德的假基督徒們的真正醜陋嘴臉,自此不再對他們寄予任何希望,改為信奉教友派信徒基督教(Quaker)

   安吉莉.格裏姆克的這種〝叛逆〞行為,激怒了虛偽的南卡羅萊納查爾斯頓市長老會教堂,於1829年下令將她驅逐出教堂之門。  

    同一年,安吉莉.格裏姆克覺得美國南方不是自己理想的舞台,於是幹脆自我流放,和她姐姐.格裏姆克一齊搬到了賓夕凡尼亞州費城,繼續尋找自己的夢想。安吉莉.格裏姆克新寡的姐姐安娜.格裏姆(Anna Grimke)因為受不了美國南方對寡婦的歧視和苛求,也搬到費城來同居。

  在那個年代,美國寡婦是受到社會遺棄和歧視的,既難於再婚,也無法工作,苦不堪言。這種家庭的切身之疼,使安吉莉.格裏姆克定下了自己人生的兩大奮鬥目標:摧毀奴隸製度和建立女權平等。 

   1835年,安吉莉.格裏姆克在費城參加了〝費城女性反對奴隸製度協會(Philadelphia Female Anti-Slavery Society)〞,開始全麵介入廢除奴隸製度的運動。

  1831年,二十六歲的安吉莉.格裏姆克愛上了一位出身反對奴隸製度世家的年青人愛德.畢濤爾(Edward Bettle),可是愛德.畢濤爾是一位膽小而害羞的人,一直不敢向安吉莉.格裏姆克求婚,等到他鼓足了勇氣要求婚時,卻被費城的流行性(cholera epidemic)奪去了生命。

    心碎神傷後的安吉莉.格裏姆克,又受到喬治.湯普遜的被暴力攻擊事件的刺激,遂決定將自己的精力全部放到美國婦女投票權和廢除美國奴隸製度的民權運動上。 

   1836年,安吉莉.格裏姆克加入了美國反對奴隸製度協會,在那裏,她遇見了才華四射的民權運動領袖西奧.德懷.威爾德(Theodore Dwight Weld),很快地,安吉莉.格裏姆克不但成為他的同仁,也在1838514日成為他的妻子。

   1836年,在全國性的〝美國反對奴隸製度協會(Agens’Convention of the American Anti-Slavery)〞大會上,安吉莉.格裏姆克和她姐姐.格裏姆克是唯一的兩位美國白人女性。

   1837年,安吉莉.格裏姆克被馬薩諸塞州州議會邀請至聯席會議前發表政治演講。這是美國曆史上第一次由女性在立法機構大廳裏的演講,開啟了美國女性問政的先例,對美國女權運動者來說,是一種史無前例的莫大鼓勵。 

   安吉莉.格裏姆克和她的姐姐.格裏姆克的沒有種族界限思想是用行動來向全世界顯示的,這可從她們對待自己父親與一位女非洲裔美國人情人生的兩位混血兒兄弟上證明出來。

   在整個美國社會都在瘋狂地種族歧視黑人時,這兩位美國近代民權運動史上的偉大女將,卻逆流而上,全心全意地將這兩位同父異母兄弟撫養成人,直到他們在哈佛大學畢業為止。

   這兩位備受社會歧視卻飽嚐姐姐恩愛的混血兒,弗朗西.詹姆.格裏姆(Francis James Grimke)阿基保..格裏姆(Archibald Henry Grimke),不負姐姐的期望,自己努力奮鬥,好學成才,阿基保.格裏姆克成了一代名律師,後來更成為美國駐海地共和國全權大使,弗朗西.格裏姆克則成為一位享譽一時的基督教長老會牧師。

   弗朗西.格裏姆克於1852114日在南卡羅萊納查爾斯頓市出生,他的母親.韋斯(Nancy Weston)是來自歐洲的黑人奴隸,他父親約翰.格裏姆克,因為.韋斯頓的緣故,遭到當地白人的歧視,常年生活在自己的農場裏,深居簡出。

   弗朗西.格裏姆克在同父異母的姐姐安吉莉.格裏姆克的寵愛下長大,於1870年在賓夕法尼亞州林肯大學畢業,是瑟穀德.馬歇爾的前輩學友。弗朗西.格裏姆克是美國最早期民權組織尼亞加拉運動的健將,和他的姐姐同時是全國有色人種進步協會的創辦人之一。

   安吉莉.格裏姆克被美國曆史學家譽為美國近代女權與民權運動的奠基者之一。18791026日,安吉莉.格裏姆克病逝馬薩諸塞州海德花園市(Hyde Park,Massachusetts),享年七十四歲。(待續)







201165 高勝寒 在 美國華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