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觀自我----論證來世的存在 (九)
推論一:來世存在
把宇宙對稱性公理運用到人和主觀自我,我們可以進行這樣的推理。從客觀層麵,憑借理性,我們說正常的人都有主觀自我的感覺。但什麽是主觀自我感覺?從主觀層麵去感受,我們不難發現,主觀自我感覺就是我的感覺。換句話說,有主觀自我感覺的人一定是“我”。
張三是正常的人,張三有主觀自我的感覺,我就是張三。李四是正常的人,李四有主觀自我的感覺,我就是李四。
主觀意識不是獨一無二的,我不僅是現在的我,我是每一個有主觀自我感覺的人,即我是存在過和將要存在的所有人。
人們很容易理解昨天的我是“我”,明天的我也會是“我”,但是人們很難理解,張三是“我”,李四也是“我”。即便一個人全身的細胞(腦細胞除外)7年時間會全部更換一遍,也沒有人認為7年前的我不是現在的我。對自我的認同是通過大腦的記憶功能來實現的。也就是說現在此刻的我,與昨天的我、前天的我、7年前的我是由記憶聯結的,是由大腦憑借感性經驗自發地定義的。而記憶屬於客觀意識範疇,我認為我是我,不是張三,不是李四的原因隻不過是現在此刻的我有我以前的記憶,而沒有張三、李四的記憶,也就是說與張三、李四沒有記憶上的聯結。換句話說,是大腦讓我這樣以為。在這一點上有點類似於長期以來人們自以為有的自由意誌,同樣是大腦讓人這樣以為。而實際上,我是張三、也是李四,其理由就是張三、李四也有同樣的主觀自我感覺。有主觀自我感覺是“我是”的充分必要條件。
這裏需要發揮讀者的感性的想象力了,張三、李四的那個我,這到底是怎麽一回事?
和現在的我沒有記憶聯結的那個我,就是我的來世!
如果用“心電圖機”模型來解釋,從主觀層麵上講,人生就是沿著一張坐標紙畫線的過程。來世就是沿著另一張坐標紙畫線的過程。
在“我”作為一個人經曆過一生後便會死去,從客觀意識角度講“我”這個人的記憶隨著大腦的死亡而消滅,但是從主觀意識層麵去理解,主觀自我不會消亡,會成為另一個能夠形成主觀自我的客觀的實體。
請注意,今世也好,來世也好,都是主觀意識層麵的概念。今世和來世從某種意義上講完全是一回事,它們的唯一區別就是是否包含了現在此刻。也就是說,今世是包含現在此刻的來世。
我的來世是任何一個存在過的、正在存在的或者將要存在的人。隻要那個人有主觀自我的感覺,那個人就是我。如果問到底我的來世是哪一個人,因為兩個不同的人之間沒有記憶的連續性,兩個自我之間沒有時間上的聯係,談不上哪個是哪個的前世,哪個是哪個的來世、再來世。也就是說客觀世界的時間概念不適用。因此我們隻有來世這一個概念,沒有前世這個概念。
請從主觀意識層麵想象“我”的旅程。“我”經過了一生,肉體死亡了,但自我意識不會消滅,“我”也不會上天堂,也不會下地獄,因為根本沒有客觀的肉體支持這種主觀感受。“我”成了另外一個剛出生的人,也許這個新“我”是原來的“我”的身邊的人,也許是很久以前就死去了的人,也許是很久以後才出生的人。如果問從死到生是怎樣的一種主觀感受,是一瞬間,還是無限長,沒有人可以回答,因為沒有人有這種感受的記憶,記憶是屬於客觀意識的。在本段中描述主觀意識在客觀意識間跳躍時,為了便於理解,雖然也用到“前”“後”這樣與時間有關的詞,但是,並不是客觀世界的時間概念,而是對不連續的主觀感受的一種任意拚接。也就是說對兩張代表不同人生坐標紙任意拚接的一種形象的描述。實際上,因為A(我)的死與B的生不存在因果關係,也沒有記憶的連續性,不論從客觀意識還是從主觀意識講,都不存在先後的概念,甚至用從死到生、跳躍、過程這些詞來表述都是不嚴謹的。但是我們實在沒有合適的模型來描述主觀自我的再生,而這種“不滅”是確確實實地存在著的,證據就是宇宙對稱公理適用於主觀意識的推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