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時評

風聲、雨聲、家事、國事
個人資料
正文

《道德經》新解 ---- 第一章

(2014-06-09 08:40:55) 下一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恒無欲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注]
道可道:第一個道是動詞,是動賓結構而非主謂,名可名也是同樣。
眇:細小,微小
徼(jiao):端彌

[譯文]
對於有規律可循的事物,我們可以追尋其規律,但事情並非一定總是如此。對於能用語言表達、區分和命名的事物,我們可以給它命名,即建立概念,進行說明,但同樣,事情並非一定總是能夠如此。萬物的初始狀態是混沌未開,不存在區別,無法建立概念,無法說明的狀態,直到事物之間出現了分別(有名),世間萬物才得以孕育生成。(既然事物是產生於無名,無中生有,那麽,)你既可以認為外在的世間萬物是純粹的客觀存在,其演化沒有任何目的,從而客觀地分析其微妙變化,尋求其規律,也可以認為(外在的世間萬物之所以如現在這般存在不是純粹的偶然,)宇宙演化至今天這樣是有目的的,有宗旨的,從而領悟其變化的一些端彌。這兩種看問題的方法當共同運用,(有欲與無欲,)這兩種看法看似完全對立(異名),但其實是同一回事(同謂)。聽起來玄之又玄,但(這種看問題的方法)是領悟世間萬物之所以存在及其衍生變化奧妙的不二法門。(我們看一件東西,從一個角度看一眼,隻能看到一個表象,隻有上看看,下看看,左看看,右看看,前看看,後看看,我們才能對其有完整的把握也是一個道理。)

[感想]
筆者震撼於老子哲學造詣之深!

本章是《道德經》的總綱,直擊人類哲學史上的幾乎所有問題。
本章涉及了認識論中三個根本性的問題,
1. 你認為物質世界是否存在
2. 你認為物質世界的規律是否能被徹底掌握
3. 你認為人的認識能否準確地傳遞
對上麵問題的不同回答,就成為哲學派別的可知論與不可知論。

本章還涉及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並指出,這些看似對立的哲學主張實際上是人們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異名同謂。

本章還涉及了人擇宇宙學原理中的一些觀念。宇宙看似客觀無欲,但似乎又為人類的出現“刻意”地做了準備,物理規律甚至“刻意”調整了常數。先不說地球的出現有多麽偶然,就說人的出現,哲學家康德曾經有過這樣的名言:“如果讓地球再重新進化一次,出現人類的概率為零。”

世間萬物的演化是偶然還是有目的的,老子主張不可僵化地看問題,要“兩者同出”,這其實是高維度的思考方法。對於那些看不到世間萬物演化的目的性,看不到宇宙進化出人類是如此了不起,對於自身的存在缺乏感悟,卻利欲熏心,為了權勢,為了壓倒他人而耗盡生命卻沒有掌握生命真諦的人,老子提出“無為而治”的思想,似乎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春秋時期是中國曆史上思想解放,諸子百家著書立說,中華傳統文化及哲學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老子如何能認識到這些,筆者不得而知。但是,數千年對於人類的進化來說隻是很短的一段時間,數千年前古人的大腦和我們現代人幾乎一樣,和我們幾乎同樣聰明。我們能夠認識到的,前人也完全有可能認識到,我們還沒有認識到的,前人也完全有可能認識到。在這一點上,被現代社會發達與繁榮的表象所影響,變得狂妄自大的現代人,是需要保持清醒與冷靜的。


[原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原譯文評論]
譯者有搞清楚自己在說什麽嗎?這一堆譯文不是夏蟲語冰的垃圾又是什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